許仲生
(廈門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在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一群企業和相關機構在地理上的聚焦體,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1]。產業集群有助于實現區域地理范圍的文化融合,基于基礎設施共享、專業技術和專業人才資源共享和知識共享[2],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及競爭,提升企業、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產業集群的形成發生需要具備優勢要素資源、專業化分工與協作、豐富的社會資本和專業化勞動力市場等直接要素的推動,也需要支撐機構的建立與完善、政府的規制與管理等間接要素的促進[3]。電子商務時代,產業集中匯聚出現以下新態勢。
1)電子商務擴大產業的影響輻射能力改變產業集聚發展。電子商務通過對現有產業供應鏈和技術的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產業運作效率;電子商務提升信息溝通的范圍和效率,進一步推動專業化分工、知識溢出共享;電子商務基于商業模式創新,改造現有商業運作及就業模式。
2)電子商務基于價值創造也衍生出新興產業,該新興產業基于社會資本、要素資源、專業分工及知識共享等要素驅動下也不斷集聚。在此過程中,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集群呈現融合共生,促進新的產業集群的發展,如圖1所示。

圖1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形成要素分析
本文認為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是電子商務環境下,傳統產業集群與新興電子商務產業聯動發展過程中,基于分工協作及關聯互補而形成的復合型產業集群。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包括傳統企業在傳統產業鏈分工協作基礎上的集聚,及電子商務企業在電子商務運營分工協作基礎上的集聚,也包括傳統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之間的匹配互補基礎上的集聚。相較于傳統產業集群可分為水平、縱向產業集群,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更多呈現為一種網格型產業集群,如圖2所示。

圖2 傳統產業集群與電子商務產業集群
根據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中傳統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的集聚程度,可將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分為以下3種類型,如圖3所示。

圖3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類型
電子商務在知識共享、人才流動、企業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效應給傳統產業集群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傳統產業集群通過積極利用電子商務技術和模式進行信息、網絡、數據化變革,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優化集群內部組織結構,加強外部環境感知能力,提升了整體核心競爭力[4],傳統產業集群演變成“電子商務+傳統產業集群”。
在電子商務服務化、產業化的趨勢中以及社會資本、關系網絡基礎上的專業化分工、知識溢出帶來的外部經濟性和創新增益效應帶動下,電子商務產業圍繞某一核(極)進行匯聚而形成的新型產業集群。這些新型產業集群的產生極大地銜接傳統產業與消費者等環節,推動傳統產業的電子商務應用和轉型,稱之為“傳統產業+電子商務產業集群”。蔣定福等[5]認為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或業務上有關聯性,將互聯網作為銷售產品、提供服務的平臺,以實現機構或個人商務目標的企業和機構所組成的聚焦體。
一方面傳統企業將電子商務作為企業核心戰略,不斷強化其電子商務的運營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電子商務企業也通過品牌戰略、定制戰略改變供應鏈運作模式,向供應鏈上游環節不斷滲透。傳統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相互學習、融合,使兩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弭。這種由傳統企業及電子商務產業融合集聚形成的產業集群可稱為“傳統產業×電子商務產業集群”。
奧地利經濟學家蒂奇[6]將集群的生命周期分為4個階段:誕生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不同類型的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呈螺旋交錯發展的發展階段。“電子商務+傳統產業集群”與“傳統產業+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在誕生期、成長期遵循不同發展路徑,在成熟期兩者實現交匯融合成為“傳統產業×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但由于衰退期兩者又依據不同的產業發展機理進行轉型,進入下一周期的循環變化,如表1所示。

表1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演進模型
相較于傳統產業集群,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組成主體更加多元化,主體之間的關聯呈現線性、非線性交錯,各種要素交疊作用,各種資源交叉流動,使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在演變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首先,電子商務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組織、運作方式,對現有傳統產業帶來沖擊,甚至造成現有產業集群的某些主體的生存危機;其次,在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發展成熟階段,電子商務企業與傳統產業企業相互整合過程中,雙方存在競爭合作的關系,使雙方容易存有抵觸防備的心態;再次,傳統產業企業的運作方式與電子商務運作方式的差距,導致雙方在具體事務處理規則和程序方面容易存在沖突。這些可能會導致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信任危機,影響集群中各主體之間的交互,造成集群競爭力下降及演化過程緩慢等問題。
產業集群需要通過不斷創新以應對環境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創新活動包括技術、商業模式層面的創新。知識共享、社會網絡有助于推動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但電子商務產業集群還需要基于市場需求和用戶價值進行敏捷的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是種多環節組合式創新[7],對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創新方式提出更高要求。知識溢出效應一方面有助于集群成員企業的知識學習從而促進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創新活動;另一方面會導致創新的擴散使得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創新活動的創新性急速降低,對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創新頻繁提出更高要求。
產業集群中的許多企業往往傾向對成功企業進行模仿借鑒,容易出現運營模式、發展路徑相似而產生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由于存在平臺經濟,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易出現對電商平臺的鎖定效應和路徑依賴的現象。鎖定效應導致集群企業之間出現同質化競爭和過度競爭,而路徑依賴又容易使集群企業出現創新惰性。這些對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發展和轉型均帶來不利的影響。
信任、創新、同質化競爭及競爭動力不足等問題易導致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成員之間無法順利進行合作分工、平等競爭、利益共享,產業集群無法實現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場壁壘等目標。因此這些問題,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電子商務開拓了產業集群的服務市場,賦予產業集群更加強大的產業鏈管控能力。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一方面需要在全球市場范圍內針對用戶群體進行細分和需求定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基于產業鏈視角對產業集群結構進行分析和調整優化。通過產業集群功能定位和產業升級強化服務不同細分用戶群體的能力。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下的產業升級包括功能、產品、過程、供應鏈升級等措施(見表2)。通過產業升級改造梳理產業集群的產業結構,細化主體的分工協作,探索不同的轉型發展途徑,可有效緩解產業集群中的過度競爭和路徑依賴現象。

表2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產業升級措施
生態系統存在的互利合作、互補協作、協同演化等理論為應對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中各主體和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問題和競爭合作關系提供了新思路。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可依據不同的生態位將集群內主體劃分成核心、支持、寄生種群等。依托核心種群的資源和能力構建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構建產業集群的運作機制;發展支持種群補強產業集群的薄弱環節和劣勢之處,構建產業集群的保障機制;扶持寄生種群完善產業集群的服務能力,構建產業集群的增值機制。
此外,基于數據強化產業集群內各種群的整合能力。以核心種群為核心,對產業集群內各種群企業的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分析、管理,形成決策后反饋并指揮各種群企業的后續運作,可有效降低各企業間的沖突矛盾,基于價值創造整合各企業成為利益關聯體。在生態系統體系中,基于數據對產業集群進行整合可優化產業集群各種資源要素的流動配置,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的融合,更快響應市場需求。
創新能力取決知識流動、轉換、創造的效率。產業集群下的創新是各主體之間的知識流動、轉換和創造應用的過程,是一種協同創新,是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的根源。基于知識溢出這種非正式知識流動產生的聯合創新往往是低效和無序的,而知識聯盟首先有助于促進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各主體之間通過組織合作、人員交流、技術支持、管理咨詢等多層次進行知識共享;其次,有助于推動對電子商務產業集群中的非可編碼化知識、嵌入性知識及隱性知識等內化知識進行編碼化、顯性化處理,提升集群的知識存量;再次,有利于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在與外部知識交流中,更好地保護產業集群核心知識的泄露和流出,更有目的地從外部進行人才輸入和知識學習。
構建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知識聯盟,需要在產業集群內部創造良好的知識轉移機制和流動路徑;營造競爭和利益機制激發各主體的學習意愿,培養各主體的學習、創造能力;完善知識治理機制,解決知識流動的障礙。最終將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打造成知識獲取、轉換和創新的協同體系。
電子商務產業集群是電子商務下產業集群發展的演變形態,反映新環境下社會產業分工體系的新發展。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具有專業、靈活、互動等特點,同時也因電子商務的發展呈現出數據、知識、智能化等特點。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實現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的融合發展,正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一股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