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金娣
齲病是以細菌為主的多因素的影響下,牙體硬組織發生的慢性、進行性破壞的疾病,若不及時治療,齲齒通常會演變為相關口腔疾病,如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并伴有疼痛等癥狀,對咀嚼功能產生較大影響[1-3]。我國第4 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調顯示,3~5 歲兒童患乳牙齲的幾率達70.9%,其中僅有4.1%的齲齒得到治療[4-5]。患兒就診過程中常出現牙科焦慮癥是使大多數患牙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討Tell-Show-Do 行為管理對學齡前患齲兒童齲齒充填治療配合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間就診于杭州市中醫院丁橋院區口腔科3~5 歲學齡前兒童進行人口統計數據收集和篩查,篩查出學齡前淺齲患兒200 例,通過抽簽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0 例。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涉及人體受試者的醫學研究倫理原則,患兒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3~5 歲學齡前患淺齲兒童;(2)認知正常。排除標準:(1)伴有口腔炎癥;(2)伴重要器官疾病;(3)患先天性精神疾病;(4)先天(或后天)口頜面部畸形。
2.1 干預措施 對照組采用常規法,將患兒安置到牙椅上后,詢問患兒病史,口腔常規檢查,向家屬說明治療方案及注意事項,同時言語安撫患兒緊張情緒。觀察組采用Tell-Show-Do 行為管理法,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兒交流,跟兒童一起觀看齲齒充填治療相關動畫片,向患兒展示牙齒模型及所用材料、器械,讓患兒在術前直接觸摸所需器械和物品,如指導患兒將吸唾器放入自己的口腔內,提前感受并適應吸唾時產生的負壓和聲音,指導患兒拿起三用槍并按壓噴水,告知患兒高速手機用于去除齲壞牙齒,以消除恐懼心理。
2.2 觀察指標(1)應用兒童畏懼調査表—牙科分量表[6](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CFSS-DS)對兩組患兒牙科焦慮癥(dental anxiety,DA)進行評估。評分級別的構成包含:非常害怕、相當害怕、比較害怕、有一點害怕、一點都不害怕。量表分距為17~85,評分愈高,代表牙科焦慮程度愈高。(2)應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7](faces pain scale-Revised,FPS-R)觀測兩組患兒痛苦程度。在FPS-R中,分數5 表示“嚴重痛苦”,分數1 表示“無痛苦”,(見圖1)。(3)干預前后兩組患兒生理應激水平采用心電監護儀測定兩組患兒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及心率(HR)水平。(4)記錄兩組患兒家屬對就診的滿意程度,分為十分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

圖1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分模式
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6.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不服從正態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和上下四分位數表示[M(P25,P75)],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Mann-Whitney U test),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學齡前淺齲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男54 例,女46 例,年齡3~5(4.04±0.85)歲。對照組男48 例,女52 例,年齡3~5(4.01±0.85)歲。兩組間性別、年齡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2 兩組學齡前淺齲患兒干預前后畏懼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患兒干預前畏懼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兒畏懼量表評分均顯著降低(Z對=-6.318,Z觀=-8.371,P 均<0.01);干預后觀察組畏懼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Z=-6.660,P<0.01);觀察組干預前后畏懼量表評分差值顯著低于對照組(Z=-7.844,P<0.01)。見表1。

表1 兩組學齡前淺齲患兒畏懼量表評分比較[M(P25,P75)]
3.3 兩組學齡前淺齲患兒干預前后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患兒干預前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兒畏懼量表評分均顯著降低(Z對=-7.044,Z觀=-8.798,P 均<0.01);干預后觀察組患兒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Z=-9.438,P<0.01);觀察組干預前后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Z=-11.082,P<0.01)。見表2。

表2 兩組學齡前淺齲患兒干預前后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評分比較[M(P25,P75)]
3.4 兩組學齡前淺齲患兒干預前后血壓和心率比較干預前兩組患兒血壓、心率比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兩組患兒收縮壓下降(t對=8.499,t觀=14.035,P 均<0.05),舒張壓升高(t對=-7.943,t觀=-21.943,P 均<0.05),心率加快(t對=-27.185,t觀=-22.810,P 均<0.05);觀察組患兒干預后收縮壓低于對照組(t=6.151,P<0.01)舒張壓高于對照組(t=-16.533,P<0.01),心率較對照組增慢(t=6.340,P<0.01)兩組干預前后血壓、心率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均<0.01)。見表3。
表3 兩組學齡前淺齲患兒干預前后血壓情況比較()

表3 兩組學齡前淺齲患兒干預前后血壓情況比較()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干預方法;觀察組采用Tell-Show-Do 行為管理方法;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1;與對照組差值比較,cP<0.01
3.5 兩組學齡前淺齲患兒總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十分滿意60 例,一般滿意31 例,不滿意9 例,總滿意率91.0%;對照組十分滿意43 例,一般滿意36 例,不滿意21 例,總滿意率79.0%,觀察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5.647,P<0.05)。
齲齒充填的目的是終止齲齒病變的發展,保護牙髓組織,防止出現牙髓炎或者是根尖炎,恢復牙體外型和功能。齲齒充填的過程包括去凈腐質、隔濕、干燥、充填材料、調幾個步驟,其中比較關鍵的操作是去凈腐質和隔濕,去凈腐質才能終止齲病發展,而好的隔濕效果可以使充填物更加牢固,但由于患兒在心理及生理上的發育尚未成熟,患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不穩定、自控能力差,往往因焦慮、恐懼而產生不合作行為,給治療帶來困難,不僅降低醫療質量,甚至發生穿髓、軟組織損傷等嚴重情況,給醫生和患者帶來極大的負擔[8]。
牙科焦慮癥無疑是許多患兒齲齒不能得到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獲得患兒的信任通常會成功完成大部分牙科治療,并對進一步治療產生積極反應。友好的環境,熟悉牙醫的器械,通常可以減輕兒童患者面臨的焦慮和壓力[9]。兒童齲齒充填的過程中涉及到多種器械和設備的使用,患兒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并對操作做到良好配合。所以,在齲齒充填過程中能否控制好患兒的行為,并獲得他們的配合具有重要意義。口腔醫務人員應對兒童心理特點有所了解,同時基于其特點實施相應的誘導。針對3 至5歲兒童組,進行交流時,應多采用簡單的手勢與語言,有些兒童診室會配備不同的電子設備,如電視、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通過此類設備,兒童可以更具體更直觀的了解齲齒充填治療會用到的器械和治療的過程。目前,已有相關公司正在開發不同的應用程序,用于牙科領域對患者進行有關程序的教育,以減少患者的焦慮[10-11]。
近年來,行為管理技術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患兒口腔醫務工作者的重視。Tell-Show-Do 模式是一種非藥物行為管理,在眾多患兒口腔行為管理方式中,家長更易于接受,本研究中發現絕大部分接受牙科治療的兒童患者都表現出與齲齒充填不同程度的焦慮,經Tell-Show-Do 行為管理后,通過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評估治療前后患兒牙科焦慮程度,干預前兩組面部表情中位評分為3.0 分(P=0.345);干預后觀察組面部表情中位評分為1.0 分,低于對照組中位評分3.0 分(P<0.01)。兩組干預前后的畏懼量表中位評分差值分別為2.0 分和1.0 分,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兒FPS-R 評分均有降低,但觀察組FPS-R 評分降低更明顯(P<0.01)。兒童畏懼調查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結果表明,干預前兩組CDAS 中位評分分別為41.0 分、45.0 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75),干預后觀察組CDAS 中位評分29.0 分,低于對照組中位評分39.5 分(P<0.01)。兩組干預前后CDAS 中位評分差值分別為10.5 分和3.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總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總之,Tell-Show-Do 行為管理法可以顯著改善學齡前患齲兒童對齲齒充填治療的牙科焦慮癥狀態,提高患兒的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