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1.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2.江蘇電子產品裝備制造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江蘇 淮安 223003)
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已成為制造業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核心,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將隨之發生轉變,這一轉變迫切需要一大批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對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1]。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高職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職智能制造專業群如何實施“1+X”證書制度,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省是智能制造強省,需要強有力的產業人才以服務萬億級智能制造崗位群,與智能制造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相比,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2],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智能制造通過智能化異構傳統技術知識,提升技術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要求技術技能人才知識復合、技術復合、能力復合,反饋于職業教育培養體系,須順應需求,培養層次整體上移。但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如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處于試點,中、高、本銜接不夠暢通,技術技能層次界限不夠清晰等現實問題使人才培養難以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智能制造產業涉及的領域廣、知識技能多元化,需要員工具備崗位遷移能力。但是目前高職人才培養中,往往偏重單一專業方向的技能培養,忽視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培養,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就業范圍窄、崗位適應能力差,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難以滿足智能制造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需要投入的智能制造設備以及工控軟件價格昂貴、更新換代快,實踐環境和師資儲備跟不上產業發展速度,特別是面向傳感器、生產裝備、控制系統的嵌入式系統和軟件技術實訓平臺投入大,導致人才培養成本高。對接智能制造崗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要依托政行校企在人才培養全過程開展全方位合作,通過共建硬件實訓基地和軟件環境,實現高職人才培養供給和需求全方位的融合。但目前,共育人才停留在表面,高職院校服務能力不足、企業設施投入不多、成果共享機制不成熟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校企之間的深入合作。
智能制造涉及的技術新、知識面寬、領域廣。在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多學科、多專業交叉融合趨勢越來越顯著,對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越來越高,可是專業群內各專業學生的交叉培養機制還難以有效形成,學生跨專業教學組織難以開展,培養出的人才規格難以滿足智能制造業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智能制造專業群涉及電氣自動化技術、工業互聯網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等多專業,崗位需要電氣控制與維護、自動化數據采集與智能化管理、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控制等專業知識,特別是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智能制造產業還不斷融入5G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知識。
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進步,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備更高的職業素養。對于智能制造專業群學生來說,面向電氣設備生產、安裝、調試與維護,工業互聯網系統集成設計,工業機器人應用系統運行維護等職業崗位,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新思維,具有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
隨著傳統制造業創新升級,智能制造將成為新業態,技術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還需掌握技術遷移、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能力,單一的崗位能力難以適應技術發展,必須培養復合型人才,以解決復雜交叉崗位的技術難題。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所需的交叉知識、復合型技能、創新型素質能力培養,與“1+X”證書制度所具備的前沿性、社會性、補充性等特征存在互補關系[3-5],可以為高職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指引方向。
緊密對接江蘇省支柱產業——智能制造產業鏈,加強與智能制造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加快產業學院建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研討課程標準,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嵌入課程教學內容,實時調整課程內容,精準培養智能制造產業亟需的懂技術、精操作、能革新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6-7]。通過組建現代學徒班、企業特色班等形式,將校企師資、實踐條件、校企文化元素等充分融合,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
遵循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在復合技能培養上按方向培養的理念,構建了專業群“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復合技能”課程體系,助力學生獲取“X”技能證書。對接“X”證書標準和行業規范。按照工程教育理念,以項目為載體,實施“項目訓練—課程競賽—技能大賽”遞進式專業技能培養與創新訓練模式,通過實施專業創新能力訓練,激發學生創新活力,支持將學生的“奇思妙想”付諸創新實踐。
構建包含“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的多元考核方案,課程教學考核方案與保障機制雙軌驅動,根據評價結果推動課程教學的診斷改進[8-10]。以評促學、以評促改,讓學生享受創新活動的過程,創造人人努力成才、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為保障育人成效,還需建立師資、實踐教學管理、教學有效性考核等軟硬件保障機制,保障機制與課堂多元化考核方案互相融合、互相促進,根據評價反饋及時改進教學,實現閉環管理。
依托江蘇省工業互聯與電子信息產品智能制造產教融合集成平臺,聯合智能制造行業領軍企業,建立企業學院,堅持校企文化共融、技術共享、基地共建、師資兼容的原則,推進校企一體、協同育人。智能制造專業群擁有教育部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培養中心,與DELL共建智能科創實驗室,與華航唯實、新時達、奧的斯機電、富譽電子科技等企業開展學徒制培養,共育智能制造行業“英才名匠”。
對接崗位需求,遵循“職業認知期—職業成長期—職業成熟期”的職業人才成長規律,基于“厚基礎、強技能、重創新”的理念,構建了“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復合技能”課程體系,智能制造專業群部分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課程體系構建時注重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在復合技能培養上按方向分流,助力學生獲取“X”技能證書。智能制造專業群內“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梯工程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工業互聯網技術”5個專業基礎課相通,在職業認知期,開設“電工電子技術”“電機拖動控制系統運行與維護”等專業基礎課程,具備職業崗位基礎技能;在職業成長期,在前導課程的基礎上學習“氣動控制技術”“工業信號檢測與控制”“工業機器人技術”等綜合性課程,實現職業崗位技能進階式培養;在職業成熟期,通過校企協同學徒制培養或企業訂單式培養,在企業一線生產環境中,感受職業崗位工作內容,實施綜合性技能培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選取與“1+X”證書內容密切關聯,此外,為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還開設了若干專業拓展選修課程。

圖1 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部分)構建
首先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專業創新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智能制造專業群下設的5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學期創新項目課程,在第1至第4學期,每學期開設一門創新課程,利用學生已學知識,以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創新項目選題、設計、實施、驗收全過程。然后,在創新課程內容的選取上,構建“崗課賽證融通”一體化課程體系,以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依據電工電子電路設計安裝與調試、電動機控制系統的安裝與調試、故障分析與排除、工業控制系統設計與維護等崗位能力要求,分階段、多方向培養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培養專業群內技術融通的復合型人才
項目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式,分工完成項目設計與實施、匯報與答辯、互評與完善等環節,遞進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綜合素質。通過綜合性創新實踐項目,達到培養具備較強實踐創新能力的裝備制造類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構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實現了學校教師、企業指導老師雙主體,覆蓋教學、實習全過程的評價管理。在考核內容上由注重知識轉向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采用多樣化考核形式,強化基于信息化平臺和項目實施的過程性考核,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任務,主動參與課程學習;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智能制造專業群建立了“線下課程有效性考核”方案,依據課程教學評價反饋情況實時改進教學,推動課程教學的診斷改進,實現對教學過程的閉環管理。在頂崗實習方面,創新性地制定了“頂崗實習學生評價”“頂崗實習企業評價”制度,雙向保障了頂崗實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