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寧 王 雷
(內蒙古農業大學林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托,通過舒適的園林化道路,連接居民區、公園景區及重要文化場所,為市民打造有活力、有溫度的綠色生活空間。綠道希望從歐洲的景觀軸、林蔭道及美國的城市公園系統發展而來[1],其中綠廊創新和綠道規劃理念對綠道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3]。20世紀80年代中期,綠道概念傳入我國[4],1992年葉盛東發表的《美國綠道(American Greenways)簡介》[5]是國內真正意義上介紹綠道概念、作用、工程應用及經濟效益的論文。此后,劉濱誼等[6]、劉東云等[7]分析了發達國家的綠道發展歷史和趨勢,張毅川等[8]、李昌浩等[9]開始結合國內情況探討綠道的建設意義。
2016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綠道規劃設計導則》,將綠道公共空間分解為游徑系統、綠化和設施三大組成部分。在《綠道規劃設計導則》中,我國第1次正式對綠道做出系統性定義和描述,并開始對全國各地日益風行的綠道規劃建設活動進行規范和指導[10]。
近年來,我國各地因地制宜推進綠道建設,突出地域特色,扮靚城市風貌,為居民構建起更多的綠色生活空間。各地在綠道建設過程中充分結合自身資源條件和特點,發揮優勢,突出地域特色,兼顧了群眾使用及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的要求。
驛站作為綠道服務系統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各項服務功能的重要載體,是綠道管理、商業服務、休閑游憩、科普教育、交通換乘和安全保障等相關配套設施的集中設置區。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亦稱“青城”,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2017年初,為優化城市環衛設施布局,完善城市服務功能,提升首府城市品位,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立足國際視野,決定以“便民、惠民、文明、先進”為重點,適量建設改造青城驛站及公共衛生間,希望從根本上解決呼和浩特市公共衛生間數量不足、檔次低、服務功能不完善、破損嚴重、布局不合理這一公共服務體系短板[11-12]。呼和浩特市青城驛站與城市主干道、公園、居民區等綠化建設相結合,構建了城市公共服務系統的新載體[13]。
鑒于此,筆者調研呼和浩特市青城驛站與城市綠道的建設情況,總結呼和浩特市城市綠道服務系統的布局策略,以期為其他地區城市綠道服務系統的轉型升級和空間營造提供借鑒。
2011年,呼和浩特市城市綠地占比相對較低;相比2011年,2020年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設用地有所增加,且分配更為合理(見表1)。

表1 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設用地
城鎮型綠道(道路綠地)是指在城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依托道路、水系沿線綠色空間,串聯城鎮功能組團、公園綠地、廣場、防護綠地等,供市民休閑、游憩、健身、出行的綠道。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綠道有所改變,主要是由于新建道路的綠地率有所提高。
呼和浩特市二環路是當地道路建設的重點,全長42 km。截至2021年,呼和浩特市二環路建成區平均綠地率為60.36%。按照《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14]的要求,市區干道綠化帶面積不少于道路總用地面積的25%,紅線寬度大于50 m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30%,呼和浩特市二環路綠地率基本符合要求[12]。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反映城市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水平[15-16]。調查得知,呼和浩特市公園較多、類型多樣。例如,呼和浩特市二環路以內有紀念性園林烏蘭夫公園、以娛樂為主的阿爾泰游樂園、綜合文化公園青城公園。這些公園展現了呼和浩特市多元化的園林景觀特色。呼和浩特市二環路內各轄區公園綠地指標詳見表2。
公園綠地包括一般的城市公園、風景名勝區公園、紀念性園林、動植物園林、街旁游園、廣場綠地、苗圃及森林公園等[17]。從表2可以看出,目前呼和浩特市二環路內公園綠地主要分布在新城區,新開發利用城市用地較少,絕大部分新建公園是在原有規劃用地的基礎上擴建、改建而成。而玉泉區公園綠地建設成效最不理想,綠地面積最小,主要是由于城中村改造建設推進緩慢。賽罕區內的公園綠地面積不大,且賽罕區內單位附屬綠地和生產綠地建設發展較快,對公園綠地發展有一定影響。

表2 呼和浩特市二環路內各區公園情況
1990—2016年,呼和浩特市還未推行青城驛站建設,單一功能性的公共衛生間數量整體穩定,變化較小,居民日常生活空間舒適性下降[18]。隨著城市的發展,2017年之后,當地響應國家號召開始建設多功能性的綜合服務體系,青城驛站數量開始增加[19]。截至2021年,呼和浩特市建成功能完善的青城驛站646座、公共衛生間1 680座,免費對外開放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沿街商鋪公共衛生間1 321座,實現八橫八縱主干道500 m單位內有一座青城驛站或公共衛生間,基本達到城區全覆蓋[20]。
呼和浩特市青城驛站不僅數量不斷增長,而且其類型也在發生變化,詳見表3。在2011年以前,呼和浩特市的公廁以收費使用為主,具體功能只有如廁和盥洗。從2011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在人流量、車流量大的街道設置小型環保移動式公共廁所,并且全部免費,通過改變建設地點和增加服務功能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2017年,呼和浩特市開始對傳統公廁進行改造,在開展“廁所革命”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雙重目標下,在滿足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功能的要求下,打造具有休憩、購物、社交、金融等多項公共服務功能的青城驛站城市服務綜合體。青城驛站是以廁所為基本功能,新增包括環衛工人休息室、便利店、手機共享充電、水吧、書店和快餐店等多種功能的小型城市綜合體和便民基礎公共設施。此后,呼和浩特市通過升級改造,將青城驛站構建得更加完善[13]。

表3 呼和浩特市青城驛站的演變過程
青城驛站是一種服務設施綜合載體,分為3個等級。一級驛站是綠道管理和服務中心,承擔管理、綜合服務、交通換乘等功能;二級驛站是綠道服務次中心,承擔售賣、休憩和交通換乘等功能;三級驛站作為使用者休息場所。
青城驛站遵循驛站分類等級建設,功能結合選址實際情況配置,形成“一驛一特色”。小型驛站配備公共衛生間和環衛工人休息室,個別還包含自動販賣機,其他公共設施較少。中型驛站服務功能覆蓋面較廣,主要包括衛生間、環衛工人休息室、書屋、水果超市、健康小屋和手機充電站等。大型驛站服務功能十分齊全,除基本功能外,有的提供咖啡屋、圖書閱覽室、音樂茶吧、教育培訓、健康小屋、雨傘租賃、擦鞋機、便民服務中心、花坊和愛心發型工作室等多種服務功能。呼和浩特市部分驛站建設情況見表4。

表4 呼和浩特市部分驛站建設情況
從建筑風格來看,青城驛站可分為現代式、傳統式及融合式。現代式驛站以玻璃、合金等建筑材料為主,具有強烈的現代風格;傳統式驛站采用傳統建筑材料,確保與綠道沿線傳統建筑特色相協調;融合式驛站既發揚地域特色,又進行創新。另外,綠道驛站既可以是綠道中的綜合服務場所,也可打造成文化載體[21]。驛站作為復合型文化空間,在其建造過程中融入城市文化,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青城驛站多為融合式,在強調與周邊景觀、周邊建筑特色相協調的基本要求下,融入了蒙古族傳統文化元素。在歷史變遷過程中,蒙古族受到多種宗教文化影響,傳統圖案變得豐富起來。在青城驛站外觀設計方面,設計者在門、柱、墻壁等處設計蒙古族傳統圖案,來展現蒙古族的文化[22-23]。如圖1中的“犄紋”在蒙古族文化中代表五畜興旺、年年豐收,是傳統游牧生活中升華的圖案;“卍”字表示四季輪回、萬年如意;“盤腸”表示福壽綿延。在青城驛站標志設置上,以蒙文、漢文為主,配以馬的標志(見圖2)。馬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動物,其形象作為傳統蒙古族圖案經常出現于人們的生活中。在驛站主題的選擇上,呼和浩特市堅持順應時代發展,融合區域環境、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等特色要素,采用獨具特色的設計理念,設置蒙古族傳統樂器、茶文化、花藝、書籍等不同的文化主題。

圖1 青城驛站外觀上的蒙古族傳統圖案

圖2 青城驛站的標志
根據《綠道規劃設計導則》要求,呼和浩特市在驛站建設中優先利用現有建筑,建筑層數以1~2層為宜,建筑風格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驛站分為3個等級:一級驛站宜結合交通接駁點進行設置,二級驛站宜在重要串聯節點進行設置,三級驛站根據其功能靈活設置。呼和浩特市驛站布局詳見表5。

表5 呼和浩特市驛站布局情況
因呼和浩特市二環路沿線公園綠地面積不同,驛站數量及規模上有所差異:絲綢之路公園、成吉思汗公園、扎達蓋公園、濱河公園、西城公園、高樂其公園、體育主題公園、五里營公園、仕奇公園和秋嶺公園均建有青城驛站。其中,南二環沿線有大中型青城驛站6處、小型驛站37處,沿線公園綠地4處。同時,南二環路沿線綠化優美,滿足人們休憩的要求。北二環沿線有大中型青城驛站7處,小型驛站19處,沿線公園綠地5處。北二環由于多重型機動車,污染嚴重,帶狀游園、組團綠地受到破壞。東二環沿線有大中型青城驛站4處,小型驛站12處,沿線公園綠地1處。東二環帶狀游園較少,根據《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路側綠化帶大于8 m時,設計成開放式綠地,適當增加介入性,為行人及附近居民提供游憩場所,所以東二環的青城驛站數量是二環路各段最少的。西二環沿線有大中型青城驛站4處,小型驛站13處,沿線公園綠地0處。
根據人們步行出行規律,設計人員可以確定支撐服務設施的布局規模。步行距離400 m內,人們的步行意愿高,對休憩需求較少;400~1 600 m的距離會使人們的步行意愿直線下降,政府可設置支撐服務休憩設施,形成小型服務節點串聯中型服務節點的布局;1 600~2 400 m的距離會使人們疲憊值達到最高,政府可設置綜合性驛站等大型服務節點,以滿足綠道使用者的停留需求[24]。因此,政府應將步行距離衰減規律與綠道長度相結合,使綠道服務設施系統的空間布局具有合理性和規律性。
在實地調查過程中,一級青城驛站多位于二環路與其他主干道路交叉口的公園綠地,例如南二環與昭君路交叉口的街道綠地建設有大型驛站。二、三級青城驛站常位于二環路沿線各公園綠地及二環路道路旁帶狀游園和小型廣場。呼和浩特市驛站的布局規模符合《綠道規劃設計導則》要求,遵循步行出行規律。
筆者通過相關資料調查、數據分析、實地走訪等形式,對呼和浩特市二環路的城市綠道、青城驛站建設情況進行分析,總結以下幾點經驗,以期為其他城市的綠道和驛站建設提供青城方案。一是綠道建設要與公共服務設施契合。綠道建設要避免注重線路布局,輕視配套設施的問題。呼和浩特市綠道建設與驛站建設同時進行,在分布、規模上有較高的契合度。二是將步行距離衰減規律與綠道長度相結合,使綠道服務設施系統的空間布局具有合理性和規律性。青城驛站的布局規劃是呼和浩特市綠道建設“量體裁衣”的結果,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綠色出行要求。三是服務與美景缺一不可。驛站是綠道沿線的景觀節點。呼和浩特市致力于打造順應時代發展、弘揚地域文化的綠道驛站。青城驛站作為多功能復合型文化空間,在滿足服務設施配置完善的基本要求下融入蒙古族文化元素,強化地方風貌,傳承歷史文化,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