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球
(始興縣森林資源管護大隊,廣東 始興 512500)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近年來,人們高度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積極發展碳匯林,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危機,同時發揮其防風固土、調節氣候的積極作用,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碳匯林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工作,只有保證科學選擇造林地、優選造林樹種、創新造林方式、落實撫育管理等各項措施均落實到位,才能確保碳匯林效益最大化。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在碳匯林造林方面做出了積極示范,其積累的經驗值得各地借鑒。
碳匯林是充分發揮森林植物光合作用以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改善生態環境的生態型林。密植碳匯林、擴大碳匯庫可有效發揮森林固碳作用。碳匯林能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幫助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對于我國大部分城市來說,土地利用以工業為主,為了避免工業生產對森林、城市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盡可能地降低發展成本,相關部門需要及時開展碳匯林造林工作[1]。與普通的造林相比,碳匯造林突出森林的碳匯功能。
始興縣建立了完善的防護林管控體系,構建了“山、江、路、田、城”一體化的防護框架,為抵御臺風等自然災害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防護林體系中,碳匯林建設是一大特色。通過政策引導和項目實施,始興縣碳匯林造林工作穩步開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見圖1)。當地森林植被功能等級也處于逐步提升的狀態,持續發揮水源涵養、徑流調節、水質改善等積極作用,使北江、湞江、墨江中上游水質長期保持在Ⅱ類以上,始興縣飲用水源花山水庫水質一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水質Ⅰ類標準水平。碳匯林的價值也再次被肯定[2]。始興縣作為典型代表,反映了廣東省在碳匯林造林中的堅定信心。2023年,廣東省將重點發展碳匯林,提高森林碳匯能力,進一步加大生態區域修復力度,打造更大的碳匯林場,配合沿海防護林建設,達成建設林帶3 601.8萬m2、防護林13 340萬m2的目標。同時,廣東省認真抓好水源林建設,做好荒山開墾工作,通過更新改造桉樹林、封山育林等方式提高森林質量,增強其涵養水源的能力。

圖1 始興縣碳匯林建設初見成效
科學選擇造林地是碳匯林造林的第一步。造林地的選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優先選擇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具體來看,選擇實施碳匯林造林的地點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①至少自2000年1月1日(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可放寬到2005年1月1日)以來一直是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他宜林地;②造林地權屬清晰;③適宜樹木生長;④有助于加強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防治土地退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以始興縣為例,在碳匯林造林過程中,當地配合森林小鎮、生態小公園建設,秉承生態區位優先原則,在江河兩岸、主要通道兩側等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區域進行造林。
始興縣根據造林地實際情況多選擇塊狀整地方法。塊狀整地規格視造林地植被、土質條件,造林所用苗木規格和勞動力情況等而定。當植被稀疏、土質疏松、采用小苗造林時,整地規格可小一些,反之宜稍大些,一般穴徑和深度不超過1.0 m,多數為0.5 m左右。
合理選擇碳匯林樹種對于提高碳匯林造林有效性具有重要影響。在選擇碳匯林樹種時,要優選生長能力強、能有效適應惡劣環境、碳匯功能強大的樹種[3]。為增強樹木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相關部門應優選鄉土樹種,若必須引入外地樹種,則應做好前期調查,并加強樹木運輸過程中的保護,減少樹木運輸中碳匯的無效釋放。始興縣進行樹種選擇時,優選優良的鄉土闊葉樹種,如樟樹、木荷、杜英、醉香含笑、楓樹和銀杏等,并根據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合理配植,以確保造林效果。
在碳匯林造林過程中,為充分發揮樹木的碳匯功能,相關部門要根據植物群落結構、生物多樣性維護要求等做好樹種的科學搭配,真正凸顯當地林草特色,獲得理想的景觀設計效果,并充分發揮碳匯林生態效益。始興縣選擇用4種以上闊葉樹種隨機組合,如樟樹、木荷種于林地中上部,紅錐、醉香含笑等闊葉樹種則種于林地中下部,營造了多樹種立體混交林,通過隨機自然的種植方式減少樹種之間的競爭,獲得了理想的碳匯林造林效果。其中,單個樹種的種植比例小于30%,且樟樹與其他闊葉樹種搭配種植的模式比較常見,其種植比例一般為4∶3。
始興縣大部分地區冬季土壤凍結時間短,許多樹木的根系休眠期較短,甚至不休眠。鑒于此,相關部門可選擇秋末到早春植樹造林,但一般以春季樹木萌芽前造林為宜。早春樹木發芽前的氣候、土壤條件對樹木生根十分有利,栽植樹木易成活。春季造林不宜過遲,過遲則樹苗新根還沒有開始生長,而葉片已經展開,苗木地上部分蒸騰的水分和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保持平衡,易影響樹苗生長,甚至導致樹苗枯死。
栽植管理環節需要確保專業技術人員配備到位,確保栽植操作規范。首先,技術人員要確保造林所選用的苗木符合要求,不僅枝芽飽滿、抗病能力強,而且適應當地生長環境、易于生長,避免苗木因病蟲害或氣象災害而出現大規模死亡。其次,技術人員要遵守碳匯林造林相關規定,選擇科學造林方式,引入創新的造林技術合理控制碳匯林栽植密度和進程,加強質量把控。技術人員應合理安排造林時間,確定造林密度,根據造林地天氣情況做好苗木的栽植工作。以始興縣為例,選擇春季透雨后的陰雨天造林,碳匯林的造林株行距控制在2.0 m×4.0 m,造林密度控制在1 250株/hm2左右;套種補植按照3.0 m×3.5 m設置株行距,造林密度控制在950株/hm2左右。有林地段見疏加密,確保小班造林符合造林密度要求。栽植苗木時要及時取出樹苗根部營養袋,苗木栽植后壓實樹苗周邊土壤,保證苗木正常生長。苗木栽植完成后30 d左右,技術人員要定期檢查,當發現有死株缺株時及時補植[4]。
為保障碳匯林造林效果,真正發揮碳匯林生態效益,技術人員應加強撫育管理工作。一是加強除草松土,主要是清除碳匯林林木1 m范圍內的雜草及小灌木,并在撫育初期對死株進行補植。二是合理施肥,技術人員應優選復合肥,并合理控制復合肥用量,最大限度地減少肥料養分流失。通常,除草松土工作完成后,應沿樹冠垂直投影方向敷設澗溝,深度控制在5~10 cm,向溝內撒施肥料,用土覆蓋。三是加強病蟲害監測與防治,需要對癥下藥,并選擇低毒、高效、無污染的藥劑,避免污染林區環境。
近年來,始興縣通過密植碳匯林成為韶關市生態建設的領頭者之一。在2021年新一輪“綠美廣東”大行動中,始興縣通過建立“兩項機制”,實現四級林長體系全覆蓋,縣、鎮、村均成立了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實施“四林”工程,落實“護林”“增林”“管林”和“用林”。截至2021年3月,始興縣共完成466.67 hm2碳匯林造林、1 266.67 hm2碳匯林撫育。同時,始興縣積極推廣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林業碳普惠項目順利推進,碳普惠核證減排量22.08萬t,面積0.86萬hm2[5]。營林面積的增加提高了當地森林覆蓋率,碳匯林還可防風固土、調節氣候,有助于水源涵養、空氣凈化,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生存空間。
始興縣在集體林業改革的基礎上優化林權流轉制度,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穩步推進碳匯林建設,獲得了理想的經濟效益回報。例如,碳匯林造林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區域就業壓力,維持當地社會穩定;碳匯林造林也能有效增加當地木材儲備量,產生經濟價值,逐漸增加財政收入,帶動當地經濟進一步發展。始興縣在現有碳匯林建設規模下,每年碳匯收入增加126萬元;木材儲備方面的收入比較可觀,每年可增加活立木蓄積6 m3/hm2,按1 m3價值500元計算,每年1 hm2林地可獲得木材儲備效益3 000元,綜合效益回報理想[5]。
落實好碳匯林造林工作可有效改善空氣質量,更好地凈化空氣,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碳匯林造林工作是國家造林工程中的重點項目,相關部門應予以重視。在碳匯林造林過程中,相關部門要認識到碳匯林造林的復雜性與系統性,堅持高要求和高標準,通過造林地的科學選擇、樹種的優化配植、科學的撫育管理等,確保碳匯林造林成效良好。國家也應出臺相關的造林技術標準和檢驗標準,指導碳匯林造林工作科學開展,保障造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