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琳,張文莉,賈艷煥,和美清,薛 平
1.太原市精神病醫院,山西 030045;2.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3.山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疾病,影響病人的思維、感覺和行為[1-2],病程遷延、病情反復加重或惡化,會嚴重致殘[3]。近年來,由于醫療資源短缺,平均住院日呈現遞減趨勢[4]。大多數病人病情穩定即會出院,病人出院時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準備,會有利于病人后期的康復,減少復發及再住院率。出院準備度概念由英國學者Fenwick[5]于1979 年首次提出,通過評估病人的醫療準備、功能準備、病人和家屬的心理及社會準備、溝通技巧方面的準備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準備5 個方面判斷病人的出院準備情況。出院準備度已被廣泛用于腦卒中[6]、手術后[7]及抑郁癥[8]等病人的出院研究,針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4]的基礎上,深入探討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出院準備情況及影響因素,為進一步的干預提供理論依據。
1.1 調查對象 抽取2021 年12 月—2022 年4 月在太原市4 所三級甲等醫院住院的140 例精神分裂癥病人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根據國際疾病分類-10 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的病人;②年齡14~70 歲;③預備1~2 d出院的病人;④意識清楚,語言表達能力正常,能夠在調查者的協助下完成問卷。排除標準:①病人自行要求出院;②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或惡性腫瘤的病人;③家屬放棄治療的病人。調查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并征求精神衛生科專家后自行編制,包括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如性別、年齡、居住地、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家庭人均月收入、醫保類型、主要照顧者、發病情況、病程(年)、醫院類型、本次住院天數、用藥情況等。
1.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該量表由肖水源[9]研制,主要用于測量個體社會支持水平。量表包括主觀支持(3 個條目)、客觀支持(4 個條目)和對支持的利用度(3 個條目)3 個維度,共10 個條目。第5 條從選項“無”到“全力支持”分別計1~4 分,第6 條、第7 條選項“無任何來源”計0 分,選項“下列來源”選擇幾個計幾分,剩余條目A、B、C、D 4 個選項分別計1~4 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獲得的社會支持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2,重測信度為0.92,信效度良好。
1.2.3 出院準備度量表(Readiness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RHDS) 該量表由Weiss 等[10]編制,用于測量個體出院準備度水平。本研究采用Lin 等[11]漢化版本,包括個人狀態(3 個條目)、適應能力(5 個條目)和預期性支持(4 個條目)3 個維度,共12 個條目。各條目采用0~10 分計分,總分0~120 分,分數越高,表示個體出院準備度越高。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89,各維度Cronbach's α 系數為0.73~0.90,信效度良好。條目均分>7 分,則認為病人已做好出院準備;≤7 分,則認為準備不足[12]。
1.3 調查方法 調查前首先征得各醫院(科室)的同意,各選派1 名調查員成立調查小組。小組成員進行統一培訓,使用統一指導語向調查對象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其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通過問卷星發放電子問卷。各條目均為必答,剔除前后邏輯不符以及選擇同一選項的問卷。共發放148 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40 份,有效回收率為94.6%。
1.4 統計學方法 將問卷星調查結果導入Excel 軟件,借助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定性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描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 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精神分裂癥病人一般資料及其出院準備度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準備度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140) 單位:分

(續表)
2.2 精神分裂癥病人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出院準備度量表得分情況(見表2)

表2 精神分裂癥病人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出院準備度量表得分情況(n=140) 單位:分
2.3 精神分裂癥病人社會支持與出院準備度的相關性分析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得分與出院準備度量表得分呈正相關(r=0.543,P<0.001);其中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及對支持的利用度3 個維度均與出院準備度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284,0.475,0.376,均P<0.01)。
2.4 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準備度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將病人出院準備度量表得分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和相關性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得分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析前,使用方差膨脹系數(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進行獨立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測試,變量之間沒有強相關(最高值為1.5)。自變量賦值(性別:男=1,女=2;居住地:農村=1,城市=2;學歷:小學及以下=1,初中=2,高中或中專=3,??萍耙陨?4;工作狀態:在職=1,退休=2,無業=3,學生=4;人均月收入:<2 000元=1,2 000~4 000元=2,>4 000 元=3;發病情況:首次=1,復發=2;病程:<5 年=1,5~10 年=2,>10 年=3;住 院 時 間:<1 個月=1,1~3 個月=2,>3 個月=3,社會支持及出院準備度賦原值)。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居住地、學歷、病程以及社會支持對病人出院準備度產生影響,見表3。

表3 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準備度相關因素的線性回歸分析
3.1 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準備度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人出院準備度量表總分為(99.630±7.585)分,個人狀態為(24.940±3.103)分,適應能力為(42.280±3.837)分,預期性支持為(32.390±3.896)分??偡致愿哂谕醣ǖ萚13]對冠心病病人的研究,條目均分高于Xiong 等[9]對抑郁癥病人的調查,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準備度總體處于較高水平。這可能是因為:第一,隨著社會的進步,病人出院后也可通過互聯網獲得疾病、用藥及康復等方面的知識,且知識來源渠道廣、內容科學性強、獲取途徑方便、快捷,具有多樣化,可以獨立處理出院后大部分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第二,精神分裂癥急性期治療多為藥物治療、電驚厥治療及重復經顱磁刺激[14],治療方法安全性高,可耐受性強,治療效果較好[15]。穩定期則單純服藥治療,易于完成從醫院到家庭的過渡。第三:本研究樣本量小、采取非隨機抽樣以及研究對象間存在同質性等。多項研究表明,出院準備水平影響病人的預后,如死亡、復發、再住院等[16-18]。因此,護士應針對出院病人給予準確、全面的評估,當病人達到出院標準后,再允許出院。
3.2 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準備度影響因素
3.2.1 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準備度受居住地、學歷、病程的影響 本研究顯示,居住地為城市,學歷較高者出院準備度得分較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學歷越高的病人,學習能力越強,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高,可充分利用已有的醫療信息資源,重視疾病的發生、發展,從而能夠進行自我監測。相較于農村病人,居住在城市的病人普遍擁有較高的學歷,加之城市醫療技術發達,居住地距離醫院近,就醫方便,長期服藥可得到供給保證。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病人通常在成年早期發病,易復發,并持續一生[19]。疾病病程長,復發次數相應增多。本研究中,病程≥5 年的病人占到半數以上,復發人群102 例,占72.9%,病人反復多次住院,獲取疾病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機會增多。此外,病程長的病人經驗豐富,可早期識別危險癥狀并及時就醫。提示居住地為農村、學歷較低以及病程較短的病人需要得到醫務人員的重視。針對居住在農村的病人采用延續護理或通過互聯網進行定期管理;針對學歷低且年齡較大者應對其主要照顧者進行相關教育,幫助病人進行居家管理;針對病程較短的病人,可通過線上(如電話隨訪、微信群、小程序等)遠程管理,定期反饋。
3.2.2 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準備度與社會支持密切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病人社會支持與出院準備度呈正相關,且是出院準備度的重要影響因素,與相關研究結果[8,13]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分裂癥病人社會支持處于中等水平,與癌因性疲乏病人研究結果相似[20]。原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癥病人具有較強的社會疏離感,常被污名化,易受到他人的歧視和排斥,導致病人病恥感強[21]。基于生理、心理雙重壓力,病人情感淡漠,遠離社交活動,不愿主動去尋求幫助,甚至拒絕他人幫助,且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也會對病人造成一定傷害。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病人更需要得到家庭、社會的支持與理解,護士應幫助病人正確認識疾病,客觀地看待生病的事實,減輕自身患病的羞恥感,早期識別病人異常情況,嚴重者請心理醫生介入。
精神分裂癥病人出院準備度較高,社會支持是病人出院準備度的重要影響因素。另外,居住地為農村、學歷水平低、病程短等因素都會降低病人的出院準備度水平,故應重點關注該類病人,開展針對性的干預,重視病人的身心問題,強化對病人的支持,提高出院指導質量,進而提高病人的出院準備度水平,保障病人出院后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