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政策引領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在基礎課、專業課程中的研究獲得持續性的發展,在職業教育領域“培根固原”,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教育理念。理實并重、德技并修是課程思政和課程改革的核心,實踐類課程是課程思政在職業教育發揮作用的關鍵領域。圍繞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群的建設,通過安全類實踐課程的思政教學,打破課程思政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是當下職業教育安全類專業在課程思政研究中的集中發力點。本文通過PBL項目化教學模式的開發與思政元素的滲透融合,研究二者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可行性,為新時代職業教育實踐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優化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安全;實踐課程;PBL教學模式1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必要性
1.1研究背景
教育事業“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先后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等文件,促進高校課程思政工作良性發展。《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習近平總書記與大學生在一起”學習分享活動的通知》《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指導方案》《“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持續強化課程思政的重要地位。
在對中央精神的積極響應與落實下,經過“十三五”“十四五”階段性發展,各高校已將課程思政納入日常教育教學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思政的種子入腦、入心。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結合思政元素、社會熱點實現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據知網數據統計,與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相關的研究成果16 192條,研究遍布不同專業層面,主要集中于具體課程的課程思政和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思政。目前的課程思政研究中思政點的把握相對精準,但是對于具體的融入方法研究較為離散,是未來的研究趨勢。
PBL教學法1最早20世紀90年代中期引入我國醫學教育領域,近年來在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浪潮下被工科專業、基礎學科所倡導,旨在通過模擬情景、構建項目等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應對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實踐能力。
安全類課程領域中現有的課程思政和項目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課程思政與PBL的同向共聚及其實施路徑研究目前還未有較成熟的研究成果,高職安全類課程尚未涉足,因此,在教育現代化理念下將課程思政與教學改革相融合,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與實施路徑對于安全領域人才職業道德的養成、職業能力的發展意義重大。
1.2研究目的
采用課程思政與PBL項目化教學同向共聚,凝練出安全類實踐課程的創新教學模式。突出課程特點,形成以通用模式為基礎,課程特色化模塊為亮點,建立安全類課程思政素材庫,形成安全類實踐課程的課程思政與PBL項目化教學案例集。探索課程思政+PBL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構建可行性實施路徑。提出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保障性措施。
1.3研究意義
課程思政是近年教學改革的熱點,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已成為當下教學改革的重點,安全類實踐課課程思政在教學改革研究及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瓶頸與阻力,創新型教學模式將有效促進安全類實踐課課程思政與PBL教學方法的融合。將新型教學模式落實落地需要科學的方法與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專業調研與理論分析為安全類實踐課課程思政與PBL教學方法的融合提供實施路徑。加速實踐課課程思政與課程改革同向聚合,提升教育現代化理念下的職業教育人才綜合實力,為工科類專業的實踐課程貫徹落實課程思政提供新思路。
2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現狀及瓶頸2.1思政元素融入安全類實踐課程的發展現狀
安全類實踐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沿襲理論課程的方式方法,一般在課程導入環節由教師通過案例投放、問題導向或在實踐評價環節由教師歸納總結,而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很少涉及。傳統的方式起到一定的警示、提醒、激勵、共鳴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在實踐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體現為“他融入”。
這種以教師引領,采用素材投放的“他融入”在實踐教學中能夠強化學生對于職業道德的感知,形成良好的課程思政融入初態,起到營造思政氛圍,進而促進職業素養不斷內化的作用。目前,課程思政僅停留在表面,內化程度很難把控,因此,探索安全類實踐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通過PBL項目化教學,形成由“他融入”向“自融入”的轉化,需要不斷探索、實踐與優化。
2.2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限制因素安全類實踐課程的課程思政“自融入”體現為學生對于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綜合能力的深度思考,將其成果內化為實踐各環節的始終。探索過程發現,課程思政“自融入”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
2.2.1教師作用的定位偏差
無論在傳統實踐課程還是創新改革的實踐課程中,教師承擔著主導、示范、指導、評價的角色不曾變化,但是往往過度的主導、局限性的指導限制了學生探究思辨與創造性能力的發展,對于產生的教學效果呈現出一定偏差。例如:在安全評價實訓中,傳統的實踐教學要求學生用特定的方法在特定的背景下完成特定的項目,課程思政在課前相關案例滲透略顯僵硬;在事故應急救援實踐中,更多地體現為救援技術的強化,思政元素作為課程導入,從宏觀的家國情懷、救死扶傷到微觀技術層面的精益求精,難以內化輸出體現在實踐環節中。
2.2.2教學設計的固化
傳統的實踐課程,一般多體現為教師布置實踐任務,學生對任務操作步驟或設備操作規程鞏固強化,達成教學目標,能夠正確熟練操作即可。而學生在實踐課程固化的環節中,唯一明確的目標即為認真練習、熟練操作、精準作業。課程思政難以在實踐環節中自主的體現。
2.2.3教材薄弱
安全類實踐課程特色為完成既定安全管理、應急救援、安全評價、安全文書寫作任務,因此教材相對較少,一般由教師設計實踐教學任務,學生按照任務要求完成項目、任務等的練習,記錄任務過程和結果。部分課程編制印發了實踐指導手冊、任務指導清單、項目進程表等輔助實踐課程。實踐課程在教材選擇和編制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被作為專業理論課程的從屬課程,內容環節相對粗獷,沒有對“自融入”起到引領作用,因此,實踐課程的效果并沒有達到理想狀態。
2.2.4評價效果不佳
課堂評價的目的與意義是為了充分剖析實踐課程中的不足,肯定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表現,達到課后持續改進與鞏固的作用;促進教師對于課程開展的反思與優化,通過學生呈現的實踐過程與效果,不斷強化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課堂把控和課程效果提升。安全類實踐課程的評價應在職業道德、專業涵養前提下體現過程的完整性、環節的精準性、技術的專業性,但是目前鮮有課程能夠達到評教結合高效促進師生雙方綜合能力發展。
在教師作用定位偏差、教學設計固化、教材薄弱的綜合影響下,課程思政+PBL教學很難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評價效果不佳。
3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路徑構建
3.1安全類實踐課程的特點
安全類實踐課程的特點明顯,所有實踐為在特定目標要求、特定時間下完成的特定項目、任務、作業,且有具體的效果指向性。因此,可以理解為結果導向下的項目(任務)驅動,模塊化技能的協同提升。
例如:安全評價實訓課程的實踐為具體項目的安全評價是否達標(結果),在環節任務中重點考查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安全評價方法應用、對策措施建議的提出等的能力,每個任務進行作業(模塊)分解的深度練習;事故應急救援實踐可以體現為某事故的事故應急救援是否成功,在環節任務中重點訓練救援程序開展、救援設備的使用、現場救護、疏散逃生等專項任務,每個專項任務中進行作業(模塊)分解的深度練習;消防及防災工程實踐為消防系統的操控是否成功,在環節任務中重點訓練消防設備的控制、使用、安全檢查等專項任務,每個專項任務中進行作業(模塊)分解的深度練習。
3.2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路徑構建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路徑如圖1所示。
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路徑框圖3.3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路徑說明由3.1我們進行安全類課程特點的充分分析,并在3.2中根據課程特點進行課程思政+PBL教學的融入路徑探索。
由圖1我們把安全類實踐課程的劃分為進程一和進程二。其中,進程一主要為項目任務發放(師)、項目分析(生)、方案設計(生),在設計方案時應發揮“自融入”的優勢,將思政素材庫進行素材適配寫入設計方案中。在項目分析時,應做好任務分析,任務和技能的精準鏈接,包括設備、耗材的選用應在方案設計時完備。此外,如果課時量有限,可以將進程一放在課前進行。
進程二為課堂的重點,在此階段中包含方案評審(師)、方案實施(生)、成果匯報(生)、綜合評價(師)。其中,在方案評審時,教師應對思政元素的“自融入”的準確性進行判斷和評價的同時,還應對方案開展程序的嚴謹性、任務分解的科學性、技能掌握的精準性、設備選擇的適用性、方法運用的正確性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評價。因此,方案評審環節在整個項目進展中的意義重大,能夠保障后續方案實施的完整性。
方案實施。依據評審及完善后的方案開展項目,營造“自融入”的思政氛圍,精準完成任務、作業,彰顯高層次專業素養。在方案實施各階段,學生以專業態度、專業技能、專業素質進階傳統安全類實踐課程的機械化練習,達到高層次專業能力的優化輸出。
成果匯報。此階段為學生對方案執行的反饋。通過方案中各環節的完成效果和各角色的完成情況,學生進行方案執行的客觀反饋,更重要的在于學生能夠在此環節反思改進與不足。
綜合評價。綜合評價應包括對進程一和進程二的過程評價。從主線各環節中反映出的思政與技能雙向進行評價要素和評價標準的確定。在開展評價時,依據評價要素和標準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
4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的保障與支撐
4.1制度保障
針對安全類實踐課程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制定建設目標、建設方案、建設時限和相應的過程控制,建立課程教師培訓制度、課程思政教師選拔機制、課程思政評價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
4.2師資保障
配備能夠深入研究實踐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良好、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是安全類實踐課程的師資保障的核心。
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科研的持續性相輔相成。課程思政的研究不斷演進,涌現出的優秀教學設計也在被持續踐行和逐漸優化,這是教師教學藝術的發展,也促使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因此,能夠深入地對安全類實踐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研究是師資保障的關鍵點之一。
擁有一定的職業經歷,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具備通過“實戰”和行業賽促進職業能力發展的教師也是師資保障的有利因素。
教師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進而進行教學過程的創新,課程實施才能獲得好的效果。因此,專業理論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完成教學設計,植入優化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4.3教材保障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教職成廳〔2021〕3號),要求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將知識、能力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有機結合。以此為契機,安全類實踐課程在編制過程中應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把安全第一、以人為本、團隊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教材中,打造新時代安全類實踐課程教材開發新模式。
4.4教學資源保障
實踐資源是課程實施的有力保障。隨著時代的發展,行業領域的科技裝備應用是課程得以有效實施的關鍵。與時俱進的專業實訓裝備無論從硬件的匹配還是軟件的支持都體現一門課程、一個專業的發展潛力,也影響著輸出人才的技能水準。因此,具備安全類實踐課程相匹配的實踐教學資源是課程與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前端科技裝備的匹配,從課程思政的角度也更貼切技能偉大、創造寶貴的時代風尚。
5結語與展望
課程思政視域下PBL教學在安全類實踐課程中應用在充分得到制度、師資、教材、教學資源保障的基礎上,按照路徑,以項目為主線,采用思政元素“自融入”,任務分解與技能鏈接,在任務實施和成果匯報中突出展現學生的輸出能力與創造能力,由教師引領到師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結合技能的靈活應用,是目前安全類實踐課程最優化的可行性路徑。
參考文獻:
[1]孟麗麗,劉偉民,謝世滿.基于PBL和翻轉課堂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J].對外經貿,2023(04):111114.
基金項目: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2023SJSZ0654);中國煤炭教育協會煤炭行業教育研究課題重點項目(課題編號:ZMZB20220017)。
作者簡介:陳虹燕,女,江蘇徐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企業安全管理、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