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華
(莊河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遼寧 大連,116400)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是指因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致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強以及代謝亢進的一系列綜合征,患者表現為基礎代謝升高、自主神經系統失常以及甲狀腺腫大等[1]。西醫認為,引發甲亢的原因包括免疫反應、遺傳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手術以及藥物是甲亢患者主要的治療措施,最常見的是給予患者抗甲狀腺藥物,如甲巰咪唑、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等,短時間內可得到一定療效,但長期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易出現多種不良反應[2-3]。手術治療也是甲亢常用的治療措施,常規術前準備后,將患者雙側大部分甲狀腺切除,也有研究采用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后甲亢復發患者,結果發現手術治療有效緩解了病情,且術后復發率較低,療效尚可,但難以避免術中創傷及術后瘢痕的形成,同時手術治療對甲狀腺功能的遠期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4-5]。中醫認為甲亢主要由飲食、情志內傷、水土失宜導致,同先天體質也存在一定關系,致病因素在于氣、痰、瘀壅結[6]。中醫藥在甲亢治療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小柴胡湯可和解少陽,酸棗仁湯可清熱除煩、養血安神,兩者合用可舒緩氣機、鎮靜解熱。本研究采用酸棗仁湯合小柴胡湯+甲巰咪唑對甲亢患者進行治療,現將研究內容總結報道如下。
納入2019年1月~2020年8月莊河市中醫醫院收治的甲亢患者60 例,以隨機數表法均分為兩組,每組30 例。甲組,男10 例,女20 例;年齡20~58 歲,平均年齡(37.52±5.22)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5±0.62)年。乙組,男9 例,女21 例;年齡21~59 歲,平均年齡(37.48±5.30)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4.30±0.5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莊河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滿足以下中西醫甲亢診斷標準的患者。①西醫診斷標準。血清游離碘甲狀腺原氨酸>10 pmol/L、游離甲狀腺素>30 pmol/L,或血清TT3>3.0 npmol/L、T4>155 npmol/L、促甲狀腺激素<0.5 mU/L[7]。②中醫診斷標準。肝郁氣滯證,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質地柔軟,目脹,喜太息,胸脅脹痛,舌淡紅,苔白,脈弦[8]。
排除標準:①對研究用藥過敏的患者;②因其他疾病導致高代謝證候群的患者;③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④惡性腫瘤患者;⑤處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的患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甲狀腺功能等常規檢查,醫師結合患者病情特點確定治療方案。本研究中患者均為輕癥,采用抗甲狀腺藥物及中藥綜合治療。乙組給予甲巰咪唑治療:用藥前患者均未服用碘劑,確認無藥物過敏,口服甲巰咪唑片(生產企業: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700),10 mg/次,3 次/d。患者癥狀減輕后,5 mg/次,2 次/d。如用藥后合并粒細胞缺乏及肝炎相關癥狀,需及時停止服用甲巰咪唑片。
甲組在乙組基礎上加酸棗仁湯合小柴胡湯治療:生姜10 g、法半夏10 g、黃芩15 g、炒酸棗仁30 g、茯苓15 g、知母15 g、黨參12 g、川芎12 g、炙甘草6 g、柴胡25 g、大棗6 枚。隨癥加減:肢體顫動、手抖者加鉤藤15 g;心悸者加丹參20 g、龍骨15 g、牡蠣10 g;疲乏者加黨參20 g、黃芪10 g。將藥物冷水浸泡約35 min,之后大火燒開,小火煎煮,取300 mL 的湯汁,分早晚溫服。乙組與甲組均持續治療半年。
兩組患者用藥期間,醫師需持續監測其病情變化情況,告知患者定期到院復查甲狀腺功能,如臨床癥狀改善效果不佳或合并嚴重藥物不良反應,需及時停藥或調整藥物種類及用量。甲亢患者基礎代謝顯著增強,因此需告知患者日常飲食中增加熱量、維生素、蛋白質及礦物質攝入量,避免攝入咖啡及濃茶等刺激性較強的飲品,嚴格控制日常飲食碘攝入量。
①在兩組治療后,統計肝功能損害(肝酶升高、肝壞死、肝炎等)、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藥物性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肝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藥物性皮疹)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游離四碘甲狀腺原氨酸(FT4)、總甲狀腺素(TT4)、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等指標。③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惡熱多汗、頸前腫大等顯著改善,甲狀腺功能指標正常是顯效;惡熱多汗、頸前腫大等改善,甲狀腺功能指標明顯改善是有效;惡熱多汗、頸前腫大、甲狀腺功能指標等未改善是無效[3]。治療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④依據《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中相關標準比較兩組中醫證候積分,主要中醫證候積分選擇心悸、能食、怕熱、多汗、消瘦、乏力、心煩、手抖8 個證候,其中心悸、能食、怕熱為主證,輕度2 分,中度4 分,重度6 分,其余輕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行χ2檢驗。若P<0.05 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乙組總不良反應率為20.00%,甲組總不良反應率為3.33%,乙組總不良反應率高于甲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n(%)]
乙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3.33%,甲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乙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甲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n(%)]
兩組干預前FT4、TT4、TT3、FT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FT4、TT4、TT3、FT3水平低于干預前(P<0.05);干預后甲組FT4、TT4、TT3、FT3水平低于乙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s,pmol/L)

表3 兩組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s,pmol/L)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組別例數FT4TT4TT3FT3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乙組3041.32±6.4832.21±4.15a240.32±25.35 140.21±10.25a12.32±1.256.91±1.25a20.32±4.2113.91±3.25a甲組3041.42±6.3221.42±3.25a240.42±25.23 118.53±8.26a12.42±1.302.66±0.62a20.25±4.127.82±2.22a t 0.06111.2120.0159.0210.30416.6830.0658.475 P 0.952<0.0010.988<0.0010.762<0.0010.948<0.001
甲組心悸、能食、怕熱、多汗、消瘦、乏力、心煩、手抖證候積分低于乙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s,分)
?
臨床治療甲亢最常運用的是西藥,西藥治療短期內患者癥狀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但往往需要較長的用藥周期,不良反應多、復發率高問題難以避免[9-10]。抗甲狀腺藥物長期使用會有多種不良反應,降低服藥依從性,進而影響療效[11]。抗甲狀腺藥物作用機制為對甲狀腺內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催化物合成產生了抑制作用,阻礙了甲狀腺激素的合成。
研究發現,西醫抗甲狀腺藥物聯合中醫辨證治療能夠發揮中西醫的治療優勢,對于促進康復、減少不良反應、防止病情復發等均有重要價值[12-13]。在中醫學上,甲亢屬癭病范疇,患者主要表現是多汗、心悸、煩躁易怒等,屬于陰虛火旺證。病機主要是肝氣郁結、陰虛火旺,所以,該病治療以瀉火祛瘀、清肝解郁為主[14]。
本研究給予患者酸棗仁湯合小柴胡湯治療,酸棗仁可寧心、養肝、斂汗、安神;柴胡可退熱截瘧、疏肝解郁;黃芩可祛濕熱、瀉實火;知母可潤燥滑腸、滋陰降火;茯苓可寧心健脾、利水滲濕;黨參可健脾補氣;川芎可行肝血、辛散溫通、中開郁結、下調經水;生姜可回陽通脈、止咳祛痰、祛濕消痞;甘草可益氣補血;半夏可消痞散結、燥濕化痰;大棗可養血安神、補中益氣,且緩和藥性[15-16]。上述諸藥配伍,可養血安神、瀉火除煩、清肝解郁。
本研究結果顯示,乙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高于甲組(P<0.05)。分析原因:中藥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高。乙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甲組(P<0.05)。分析原因:中藥治療可標本兼顧,與西藥配合應用能提高治療效果。甲組干預后FT4、TT4、TT3、FT3水平低于乙組(P<0.05)。分析原因:小柴胡湯可瀉火除煩、清肝解郁[17-18];酸棗仁湯可保持充足睡眠、鎮靜安神、預防驚嚇,且可降低TT4、TT3水平,從而改善甲狀腺功能。甲組心悸、能食、怕熱、多汗、消瘦、乏力、心煩、手抖證候積分低于乙組(P<0.05)。分析原因:酸棗仁湯合小柴胡湯可抗炎、解熱鎮痛、抗病毒,并可改善甲亢患者的癥狀[19]。楊彩霞[20]的研究中,給予48 例甲亢患者甲巰咪唑治療(對照組),48 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酸棗仁湯合小柴胡湯治療(觀察組),結果顯示對照組總有效率(85.42%)低于觀察組(9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0.83%)高于觀察組(4.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均證實了酸棗仁湯合小柴胡湯在甲亢患者的治療中存在重要的作用,值得應用。
綜上所述,在甲亢患者的治療中,聯合酸棗仁湯合小柴胡湯治療可提高療效和安全性,且可顯著改善甲狀腺功能。本研究患者樣本不足,未來應擴大樣本,進一步驗證酸棗仁湯合小柴胡湯聯合甲巰咪唑對于甲亢患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