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明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區血透室,陜西 西安,710089)
連續性血液凈化(CRRT)治療為臨床針對腎衰竭、尿毒癥等腎功能嚴重不足患者的腎臟替代療法之一,是維持腎功能損傷患者內環境穩態及延長生存時間的主要措施[1-2]。但是,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存在部分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增加心理負擔的不利因素,使得最終的治療效果不佳。所以在治療中配合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而常規護理因過于籠統、缺乏針對性,患者的需求無法得到良好滿足。分層干預是一種新興護理干預方法,在醫學-社會模式轉變過程中被提出,該方法比常規護理方法更加注重護理工作的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及決策性,更加關注患者的個性化護理需求,現已在多種疾病的臨床護理中得以廣泛應用,且效果顯著[3-4]。強化心理護理是一種在治療期間持續給予患者分級式的心理護理干預模式,有利于協助患者在治療期間樹立積極的治療心態[5]。因此,本研究探討了分層干預與強化心理護理的聯合應用對CRRT 治療患者的影響,以期為CRRT 治療患者找到一種最好的護理模式,現報道結果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區收治的252 例進行連續性血液凈化(CRRT)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電腦隨機序列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26 例。對照組男72 例,女54 例;年齡50~70 歲,平均年齡(59.32±5.84)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33±2.61)年。研究組男70 例,女56 例;年齡50~71 歲,平均年齡(60.53±6.21)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82±2.9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區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所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接受連續性血液凈化(CRRT)治療;②護理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器官功能性疾病;②無法有效溝通;③患有精神疾病;④資料缺失。
為對照組提供常規護理,住院期間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并給予患者飲食護理、相關并發癥護理及運動指導等[6]。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分層干預并強化心理護理,內容包括:(1)分層干預。①對患者健康狀況進行專業化評估,評估工具選擇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 Ⅱ)評分系統[6],根據評分結果進行對應分級,級別為1~3 級,按照各個分級進行針對性干預。②1 級患者具備生活自理能力,護理人員需有至少1年工作經驗,并為患者發放健康知識手冊進行多元化宣教,同時為患者說明CRRT 治療期間并發癥、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并對患者不良習慣予以糾正。③2 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一般,病情相對穩定,護理人員需有至少3年工作經驗,在1 級患者護理基礎上組織患者定期參與健康講座,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并適當運動,同時還需要鼓勵患者學習血壓、血糖等自我監測方法。④3 級患者無法實現生活自理,病情狀況差,護理人員需有至少5年工作經驗,需在2 級護理基礎上為患者提供一對一護理,并在血液凈化治療時加強巡視,積極制訂并發癥預防方案,記錄患者病情變化,與醫師溝通及時調整治療方案。(2)強化心理護理。①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制訂個性化護理方案。②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時保持微笑與親切態度,針對患者錯誤認知予以糾正,帶領患者熟悉住院環境、CRRT 治療注意事項、規章制度等,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及時解答患者疑惑。③在溝通時,多運用鼓勵性、安慰性語言,了解患者意愿,說明血液凈化必要性,并開展患者間經驗分享,介紹成功病例,學習他人成功經驗,建立準確認知,消除患者恐懼等,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盡可能滿足患者合理護理需求[7]。④耐心詢問患者生活狀態、飲食習慣等,給予關心和照顧,拉近彼此之間距離,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保障后期治療有序開展[8]。⑤優化病房環境,保持適宜溫度、光線,并按照患者喜好布置病房,使其處于溫暖、舒適環境進行治療。⑥血液凈化過程中應全程陪同,為患者講解CRRT 治療原理,并隨時詢問患者主觀感受,若存在疼痛可通過聊天、按摩等方式緩解患者疼痛。⑦以積極樂觀方式幫助患者樹立幸福感,使其了解自身存在價值,懂得生命意義,并利用社會、醫療等資源幫助患者解決問題。
①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7]評價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調查人員提前均經過專業人員培訓,主要涉及調查技巧、提問技巧以及團隊合作等,調查過程中2 人/組。SAS 包括20 個條目,采用4 級評分標準,標準分為將20個項目得分相加,乘以1.25 以后取整數部分得出,判定標準具體如下:<50 分為無焦慮,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70分為中度焦慮,>70 分為重度焦慮。SDS 包括20 個項目,分為4 級評分(同SAS),判定標準具體如下:<53 分為無抑郁,53~62 分為輕度抑郁,63~72 分為中度抑郁,>72 分重度抑郁,分值與負性心理嚴重程度成正比。
②兩組患者干預后遵醫行為比較。對兩組患者的用藥、飲食、透析方案、液體攝入等行為遵守情況進行統計對比。醫囑遵守率= 醫囑遵守例數/總例數×100%。
③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8]對兩組生活質量變化情況進行評估,共分為4 個維度(生理功能、心理狀態、生活精力、軀體疼痛),每個維度總分100 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④兩組患者干預后并發癥與護理滿意度比較。通過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自擬滿意度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評價,總分100 分,包括不滿意(0~60 分)、一般滿意(61~89 分)及非常滿意(≥90 分)。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25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說明其護理滿意度越高。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同時對兩組高血壓、低血壓、肌肉痙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與對比。并發癥發生率=(高血壓+低血壓+肌肉痙攣+感染)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 和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 和SD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例數SASSDS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12652.25±3.53 45.71±4.33* 53.76±3.48 46.25±5.27*研究組12652.23±3.48 37.92±4.59* 53.16±3.82 35.33±5.69*t 0.04513.8571.30315.804 P 0.963<0.0010.193<0.001
研究組患者用藥、飲食、透析方案、液體攝入等醫囑遵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遵醫行為比較 [n(%)]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狀態、生活精力、軀體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狀態、生活精力、軀體疼痛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患者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例數生理功能心理狀態生活精力軀體疼痛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12652.87±3.0166.96±4.36*53.94±3.9960.87±5.54*58.36±3.3767.98±3.29*60.36±2.3765.98±4.91*研究組12652.98±3.4273.39±4.12*53.12±3.4569.56±5.26*58.77±3.4373.29±3.58*60.77±2.4371.29±4.32*t 0.27112.0321.74512.7680.95712.2581.3559.113 P 0.786<0.0010.082<0.0010.339<0.0010.176<0.001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比較 [n(%)]
CRRT 治療可以使患者生存期限得以延續,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但是CRRT 治療周期長,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會逐漸降低,且心理負擔嚴重,因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弱,不利于提高治療的有效性[9]。同時CRRT 過程中容易出現感染、血壓異常等各類并發癥,無形之中增加患者痛苦,不利于預后。因此,必須在CRRT 治療期間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使患者獲得有效的管理,促使其自護能力、治療依從性得以提升。常規CRRT 護理過于籠統,缺乏針對性,從現階段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來看,常規CRRT 護理對患者多方面的需求難以有效滿足,所以探究更加個性化且更細節的護理模式,在保證CRRT 治療工作有序進行方面有關鍵的作用。
本研究所應用的分層干預模式,可以根據專業的評估工具評估患者實際情況,能夠充分尊重患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安排不同層次護理人員展開專業護理,可以在原有護理的基礎上將各項護理工作更加細化,以此盡可能地使每個患者均能掌握自我護理技能與知識,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促使患者的病情在這一模式的干預下得到良好控制[10]。另外,由于CRRT 治療時,患者心理負擔嚴重,會使患者依從性-治療效果-情緒之間形成惡性循環,所以研究中還為研究組患者提供了強化心理護理。強化心理護理相較于常規的心理護理更具針對性,能夠對存在不同不良心理的患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有利于改善患者不良就醫感受,同時也能夠充分滿足患者在心理、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合理需求,以此使患者學會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CRRT 治療,提升其對于護理、生活的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在心理狀態、遵醫行為、生活質量、并發癥和護理滿意度方面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層干預中應用的評估工具為APACHE Ⅱ評分系統,這一工具的應用率較高且應用范圍較廣,能夠有效評估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及預后,最終的評分結果能夠有效反映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因此臨床能夠借助這一評估工具對CRRT 患者進行分級,從而使后續護理更具針對性。根據不同分級患者為其安排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能夠有效保證護理措施的專業化,使臨床護理資源得到合理分配[11]。在分層干預下,每個級別的患者都能夠得到護理人員相應的指導與幫助,患者及其家屬的疾病認知和相關護理技能能夠得到有效提高,能夠協助護理人員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彌補護理人員的時間短板,在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可及時與護理人員溝通,調整治療方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分層干預也能夠引導患者家屬共同參與護理,有利于促使患者自我效能與治療依從性提升[12-13]。強化心理護理同樣注重護理的個性化,能夠對存在不同情緒、需求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護理服務,例如溝通過程中注重人性化,有利于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及時解答患者問題并在CRRT 治療中全程陪同,提升患者對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配合度,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并分享相關病案,可以提升患者的生理舒適度,同時也能夠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使其保持正向心態。
綜上所述,在CRRT 治療中實施分層干預并配合強化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態,提升患者的遵醫行為,促使患者積極接受治療,進而為患者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