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琴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潰瘍性結腸炎是臨床一種常見的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也是一種慢性疾病,發病后的主要表現是腹痛、腹瀉、膿血便等,不同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不同,且潰瘍性結腸炎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進一步加重患者痛苦,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1]。潰瘍性結腸炎較常見于中青年人群,兒童雖然不是高發群體,但是由于兒童機體發育不完全,對疾病耐受性比較差,患兒發病后如果沒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病情,就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產生較大影響[2]。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普遍存在代謝異常等癥狀,相比于正常人來說更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為此,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不但要控制病情,降低復發率,還要重視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兒童患者更要如此[3]。本研究主要分析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針對性營養護理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接收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00 例,使用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50 例。試驗組患者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5~74 歲,平均年齡(36.46±3.04)歲;病程1~13 個月,平均病程(5.87±1.85)個月。參照組患者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5~71 歲,平均年齡(36.02±3.42)歲;病程1~12 個月,平均病程(5.28±1.49)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獲得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根據《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與診斷思維》[4],所有患者均已經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嚴重感染性疾病者;非因疾病導致的營養不良者;合并有語言障礙、精神障礙、意識障礙者。
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營養支持護理,具體內容為:護理人員遵醫囑予以患者相應的護理干預,同時做好患者飲食方面的指導,要求患者規律作息、合理飲食,堅持做好康復運動。
試驗組患者接受針對性營養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之前,護理人員應該要充分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狀況等予以針對性健康宣教,可為患者及其家屬說明疾病相關注意事項,如疾病的治療方案、疾病預后、患者的護理方案等。為患者及其家屬說明營養護理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同時需要為患者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加強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了解,為后續營養支持護理進行鋪墊,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訂針對性健康教育計劃。如對于學歷水平較低患者,可通過口頭宣教、視頻宣教等方式進行健康宣教,積極解答患者疑問;針對學歷水平較高、接受度良好者,則可發放健康宣傳手冊,讓患者自行觀看健康教育相關內容。(2)營養評估:患者入院之后就要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相關評估,可采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自擬飲食攝入表對患者營養狀態予以評估,在這一量表當中,包括患者每日飲食中的蛋白質、脂肪以及糖類等攝入量,由營養科專業人員根據量表調查患者的營養狀況,并對患者每日飲食情況予以換算,據此為患者制訂針對性營養支持方案,保證患者能在飲食過程中攝入足夠的營養。在飲食過程中,飲食基本原則在于高蛋白、易消化、高熱量、低脂肪等,每個月都要為患者評估1 次營養狀態,便于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況及時調整飲食方案。(3)針對性營養支持:營養支持開展之前,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年齡、病史、食物不耐受情況等,并明確患者的血液檢測報告相關內容,據此制訂合理飲食計劃以及飲食指導手冊,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食用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并盡量選擇軟爛、精細的食物,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結合患者食物不耐受情況將食物分為三類,第1 類是安全食物,第2 類是可輪替食物,第3 類是禁止食用食物,根據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調整這三類食物的種類,逐漸將可輪替食物加入到安全食物當中,根據患者癥狀消失情況合理調整飲食方案。(4)針對性飲食指導:首先針對食物種類,護理人員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如體質情況、飲食喜好、病情變化等指導患者選擇相應的食物進行干預,可盡量多補充優質蛋白,包括魚肉、蛋類、奶制品、瘦肉等,還有各種微量元素,可供選擇的食物種類包括谷物、奶制品、魚肉以及新鮮瓜果、蔬菜等;同時可選擇特殊醫用食品,如益生菌制劑、魚油、善存片等,補充之后需要定期檢查患者的營養指標是否平衡;日常飲食中禁止食用生冷、刺激、辛辣、油膩等食物,盡量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包括燒烤等;多飲水,每天飲水量不能低于2 000 mL。在患者的飲食護理中,為了加強飲食干預針對性,可設計飲食日記,根據患者的日常飲食控制情況,設計飲食日記模板,記錄患者的進食時間、進食地點、食物種類、食物烹飪方式等,將飲食日記發放給患者,要求患者連續記錄4 周飲食日記,評估患者對各種食物的消化時間與反應,便于后續予以針對性飲食指導。(5)出院延續性護理:在患者出院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建檔,留存聯系方式,并建立相應的微信公眾號,定期在公眾號上推送有關疾病常見問題的處理方式,便于患者在院外能自行處理相關問題;出院前指導患者關注公眾號,為患者說明公眾號每周更新時間,提醒患者及時閱讀更新內容,同時還可組建微信群,在群內分享一些有關疾病的用藥方式、日常飲食當中的注意事項、心理健康相關知識以及康復鍛煉方法,患者也可在群聊中互相交流、溝通,分享康復鍛煉的經驗,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作用。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營養生化指標(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生活質量(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
①營養生化指標:于患者護理前后采集患者的晨起空腹靜脈血液,采集量為5 mL,經3 500 r/min、10 min 離心處理之后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方法對前白蛋白水平進行檢測,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進行檢測。
②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 個維度進行評估,評分0~100 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轉鐵蛋白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生化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生化指標比較 (±s)
組別例轉鐵蛋白(g/L)試驗組 50護理前 245.35±28.61 34.52±4.15 51.27±6.35 1.25±0.15護理后 312.29±35.62 40.35±5.39 67.29±7.15 3.56±0.59 t 10.3606.06011.84626.831 P<0.001<0.001<0.001<0.001參照組 50護理前 248.71±30.29 34.61±4.28 51.28±6.45 1.22±0.19護理后 285.36±32.19 37.62±5.06 61.22±6.28 2.81±0.35 t 5.8633.2127.80828.231 P<0.0010.002<0.001<0.001 t(護理后組間)3.9662.6114.5107.731 P(護理后組間)<0.0010.010<0.001<0.001數時間前白蛋白(mg/L)血清白蛋白(g/L)總蛋白(g/L)
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于參照組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例數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試驗組5027.85±5.327.72±1.2111.31±3.1218.42±4.2117.03±2.1516.21±2.355.39±0.4224.69±3.52參照組5023.21±4.395.79±0.988.52±2.0515.69±3.5714.51±1.699.56±1.594.14±0.3521.41±3.02 t 4.7578.7655.2853.4976.51616.57316.1675.001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營養不良會促使潰瘍性結腸炎因缺乏營養而加重病情,通過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有助于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通過高蛋白食物、高熱量食物能增強患者的體質,進一步提升機體免疫力,降低營養不良發生概率[5-7]。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營養生化指標與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比參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針對性營養支持對提升患者機體營養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價值。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能進一步提升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明確飲食對機體營養改善作用,也能使患者充分了解到健康飲食對疾病預后的作用等[8]。針對性營養支持開展的基礎在于明確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況,對機體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可針對性調整護理干預措施,調整患者的飲食方案,提升營養支持效果[9]。本研究結果與蘇玉桃等[10]、江建紅[11]的研究結果一致,都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實施針對性營養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的營養生化指標,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可見其應用價值較高。
另外,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針對患者出院前還要予以延續性護理,通過延續性護理干預獲得良好的應用效果。在現代化社會條件下,除了微信平臺、微信群聊等措施之外,護理人員還可組織小組每周可開展1 次定時直播。在直播中,護理人員可以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鼓勵患者積極發言,說出自身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可提問有關疾病的困惑,及時反饋存在的癥狀以及居家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護理人員均需要及時予以相應的指導,有助于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12]。在飲食護理當中,通過飲食日記等方式能了解患者近期飲食情況,了解患者機體消化功能以及每種食物的消化時間,從而針對患者情況建立針對性飲食方案,通過電話隨訪方式詢問患者是否嚴格根據飲食方案中相關內容進行進食,將患者闡述的不良癥狀與不良反應都記錄下來,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調整飲食方案,從而讓患者獲得更科學的飲食指導[13]。良好的飲食習慣也能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對改善機體營養生化指標有重要價值,充分發揮飲食護理效果,也能讓患者積極參與到營養調節工作當中,對糾正患者的飲食習慣有重要價值[14]。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需要重視兒童群體這一特殊群體,針對兒童群體開展的護理干預則要多與兒童家屬進行溝通,積極隨訪家庭情況,了解兒童飲食、生活等方面內容,針對家屬提出來的問題及時予以相應的解決,保持良好溝通,通過針對性營養干預解決兒童營養不良問題,從而能進一步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15-16]。兒童群體的營養狀態與兒童生長發育有緊密關聯,營養充足,則能提升兒童免疫力,為此護理人員需要將飲食的重要性告知家屬,提升家屬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度[17-18]。
綜上所述,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應用針對性營養護理的效果顯著,不但能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而且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