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山東省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內科,山東 德州,253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老年群體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屬于呼吸道疾病的一種,具有極高病死率。老年人隨著年齡升高,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加之吸煙、空氣污染、感染等因素的影響,慢阻肺的發病率也逐漸升高[1]。慢阻肺逐漸發展,若不及時治療,會引發嚴重并發癥,病情嚴重階段,不僅會影響患者身體健康,還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治療基礎原則為預防病情發展,緩解呼吸癥狀。慢阻肺具有很高病死率,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一旦患有慢阻肺,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還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嚴重情況下會合并呼吸衰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給予患者序貫機械通氣治療。機械通氣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此種治療方法會導致患者有創通氣時間延長,患者病死率會升高[2-3]。常規護理方法針對性不強,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當患者病情逐漸加重時,患者的氣道阻力也會隨之增加,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添加優質的護理,這使得危重癥專職護理逐漸得到應用[4-5]。本研究分析危重癥專職護理在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山東省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的98 例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數字雙盲法分為普通組和專職組,每組49 例。專職組中,男性25 例,女性24 例;年齡62~80 歲,平均年齡(71.42±3.01)歲;本科及以上學歷14 例,中專以上本科以下15 例,中專以下20 例。普通組中,男性26 例,女性23 例;年齡61~79 歲,平均年齡(70.51±3.03)歲;本科及以上學歷13 例,中專以上本科以下16 例,中專以下2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充分了解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同意書;本研究得到了山東省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4];②年齡60~82 歲。
排除標準:①有呼吸道感染者;②合并腫瘤、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④依從性較低者。
普通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①對患者給予健康指導、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基礎護理。飲食方面: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食用清淡食物,多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健康指導: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樹立良好生活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睡眠。用藥指導:告知患者合理用藥,包含用藥劑量和注意事項。②運動訓練。根據患者慢阻肺病情狀況進行訓練,主要以下肢有氧運動為主,可以開展步行和體操等運動;如果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則主要以上肢運動訓練為主,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靠在椅子上,雙膝與地面垂直,雙手握住木棒,維持平衡狀態,反復訓練。上述訓練8 min/次,4 次/d。③呼吸訓練。讓患者保持半臥位,將雙手放置在上腹部和胸前,使用鼻子吸氣,之后讓患者挺腹,收緊腹部,用口緩慢呼氣5 s,20 min/次,2 次/d。
專職組給予危重癥專職護理:成立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含4 名,1 名組長,3 名組員,組內成員需為科室主干力量,小組組長需要制訂護理流程,強化護理工作質量,詢問組內成員呼吸機使用相關內容,提升護理質量。對護理人員定期組織培訓,護理人員需要掌握護理技能和專業知識。重點了解序貫通氣方法,護理人員需要了解通氣治療方式以及拔管注意事項。
護理人員與主治醫生共同查房,根據患者疾病情況合理調整護理內容。內容如下:固定患者口腔氣管插管,為患者清潔口腔,沖洗過程中需要吸引,避免發生誤吸,4 次/d;患者使用的一次性呼吸機管路需要定期更換,1 次/周;對所用設備實施消毒處理,患者居住病房也需要定期消毒,2 次/d,30 min/次;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標準嚴格執行吸痰操作;各項護理操作完成后,需要充分清洗手中物質,為患者吸痰過程中,使用一次性手套;將患者床頭抬高30 °,每2 小時為患者更換一次體位,避免患者出現胃內食物反流,對分泌物排出有重要意義;指導患者正確呼吸。患者每日需要進行肢體訓練,15 min/次,3 次/d,叩擊患者背部,10 min/次,震動頻率>160 次/min。
給予患者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積極、耐心地為患者講述疾病的相關知識,幫助其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減少其內心的恐懼、迷茫,多鼓勵患者,鼓勵其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積極地參與到疾病的治療、護理工作之中,鼓勵其積極地配合工作,提升其治療的依從性,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交流,真切地關心患者,以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減少其心理對護理工作的困惑,促進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增加護理人員對其病情的了解,更好地制訂護理、治療方案。不僅需要重視患者疾病護理和治療,還需要重視患者心理情緒。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療效標準:護理后患者病情大幅度緩解為顯效;護理后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為有效;搶救未成功為無效。搶救成功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肺通氣功能。采用德國耶電腦化肺功能儀檢測肺功能,觀察患者潮氣量、補呼氣量、補吸氣量、殘氣量;④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氧濃度。采用血液分析儀(生產企業:深圳市桑瑞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分析。
采用SPSS 23.00 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專職組住院時間、有創通氣時間、通氣總時間均低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比較 (±s,d)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比較 (±s,d)
組別例數住院時間有創通氣時間通氣總時間普通組4918.81±5.677.32±1.6016.32±1.60專職組4914.83±5.705.56±1.9712.56±1.97 t 3.4654.85410.371 P<0.001<0.001<0.001
專職組搶救成功率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比較 [n(%)]
專職組患者潮氣量、補吸氣量、補呼氣量、殘氣量,專職組均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肺通氣功能比較 (±s,mL)

表3 兩組患者肺通氣功能比較 (±s,mL)
?
護理前,專職組血氧濃度與普通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專職組血氧濃度指標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氧濃度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血氧濃度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血氧濃度指標tP護理前護理后普通組4984.36±12.35 85.36±12.350.4010.689專職組4984.40±12.03 94.36±12.354.044<0.001 t 0.0163.607 P 0.987<0.001
序貫機械通氣治療,主要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評價拔管時間[6]。給予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護理干預,選出危重癥專職護理小組,制訂護理方案,根據患者疾病等情況,進行全面護理,提升護理質量,提升患者存活概率[7-9]。
本研究結果顯示,專職組住院時間、有創通氣時間、通氣總時間均低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危重癥專職護理人員屬于科室骨干,臨床經驗比較豐富,不僅具有過硬專業知識,同時可以應變各種突發情況,因此在護理過程中,會使護理過程更加規范,護理質量有所提升,因此患者在得到護理后,可以減少患者住院時間[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專職組搶救成功率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通過與醫生共同查房,能夠了解患者病情狀態,可以得到更多臨床經驗,同時以患者病情為依據,提升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患者疾病搶救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潮氣量、補吸氣量、補呼氣量、殘氣量比較,專職組均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階段,為患者做好口腔護理,幫助患者排痰,為患者居住病房消毒處理等,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使用經鼻無創機械輔助通氣,呼吸機實施規范操作,能夠保障患者安全拔管,可以緩解患者呼吸疲勞,改善患者通氣狀態[13-15]。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專職組血氧濃度與普通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專職組血氧濃度指標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給予患者全面護理,患者在短時間內可以控制病情,對維持患者血氧濃度標準有重要意義,促進患者血液循環,提升免疫能力。
通過臨床試驗發現,大部分患者患病后,都會由于擔心疾病產生擔憂心理,所以醫護人員為避免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減輕心中痛苦,需要給予患者提供優質治療和護理[16-18]。對于醫護人員而言,不僅需要重視患者疾病護理和治療,還需要重視患者心理情緒,讓患者感受真心關懷,樹立良好醫患關系,承擔解決患者病情痛苦的責任[19-20]。
綜上所述,在護理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過程中,采用危重癥專職護理方式,可以使患者血氣指標得到改善,減少患者有創通氣時間,同時有利于提升患者心肺功能,能夠使患者早日出院,是一種理想的護理方式,可以在臨床上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