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濰坊市中醫院腫瘤五科,山東 濰坊,261041)
惡性腫瘤是因為細胞的異常增殖,導致其正常的生長環境發生變化,癌細胞侵入人體淋巴系統和循環系統,對機體功能產生破壞,從而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2]。許多惡性腫瘤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失眠等情況,甚至有很多患者認為自己是家庭的累贅和負擔,對于臨床治療抱以非常消極的態度。惡性腫瘤的患病人數近年來呈持續上漲趨勢,發病群體也逐漸年輕化[3-4]。在治療方面,許多腫瘤患者選擇長期進行化療和放療,在此過程中,患者不但需要經受疾病的折磨,同時也需要承擔更高的醫療費用,進一步加重其心理負擔。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對于臨床診療計劃的開展及治療的有效性均有重要意義[5]。所以,在患者接受臨床治療期間,需要給予其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來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人文關懷近年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逐漸廣泛,能夠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其尊嚴,提升其舒適度,在惡性腫瘤患者的護理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6-7]。現本研究選擇濰坊市中醫院70 例惡性腫瘤患者,深入分析人文關懷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6月濰坊市中醫院收治的惡性腫瘤患者70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中,男性19 例,女性16 例;年齡44~70 歲,平均年齡(54.92±4.29)歲;疾病類型:肝癌10 例,宮頸癌9 例,結腸癌8 例,直腸癌8 例。觀察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齡45~72 歲,平均年齡(55.24±5.14)歲;疾病類型:肝癌11 例,宮頸癌7 例,結腸癌9 例,直腸癌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充分了解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同意書,本研究得到了濰坊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綜合診斷確診;②無溝通障礙;③生命體征平穩;④預計生存期>3 個月。
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者;②機體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③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協助其完善各項常規檢查,告知相關注意事項,密切觀察其體征變化情況。
觀察組在常規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具體如下。
1.3.1 心理護理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積極主動與其交流,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態及變化,全面分析患者產生負性情緒的原因,制訂相應的心理疏導計劃。由于惡性腫瘤預后情況普遍不理想,許多患者對于自身病情的康復基本不抱太大希望,對于這種情況,護理人員則需要幫助其增強康復信心。可以基于其心理狀況,為其講解目前所進行的治療計劃,以及治療的意義所在。對于患者術后的康復情況也需要積極進行了解和觀察,確保其得到良好休養,盡可能緩解其緊張情緒。同時,護理人員要時刻留意患者的精神狀態,以誠懇的態度與其交流,積極進行疾病知識講解,多為其灌注正能量,以緩解其消極情緒,并引導其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治療態度。在其臨床治療過程中,可以多組織陪診送檢、減壓疏導、病房探訪互動等活動,并帶領患者多熟悉周邊環境及公共設施,為其提供必要的社會關懷和支持。定期開展交流活動,邀請患者分享自己的治療經驗和體會,以現身說法的方式鼓勵其他患者建立信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范,積極配合臨床治療。由于一些患者對自身的疾病具有嚴重的恐懼心理,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其耐心講解腫瘤疾病知識,向其分享治療經驗,告知其可能達到的預期效果,以有效減輕其恐懼心理和負性情緒。要密切關注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強調休息的重要性,避免出現生理不適以及心理壓力增大等情況。另外,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和語氣,保持溫和態度,多進行鼓勵。因為面部表情是最能體現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可以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心理變化,所以護理人員在面對患者時,要保持耐心和親切,避免出現不耐煩等表現。這樣有助于不斷增進護患友誼,對于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積極作用。
1.3.2 病情觀察
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并重視其心理狀況,積極做好腫瘤治療和康復干預措施。對于患者在臨床的各種癥狀及表現,要做好記錄,以“感同身受”的方式為其提供鼓勵和精神支持。不斷引導患者堅定信念,樹立信心,使其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及家庭的溫暖,使其意識到自己被關愛,從而逐漸形成積極自信的心理狀態,進而有效配合醫護人員,同時使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獲得安全感。這樣一來,可以有效促進整個治療過程的順利進行。
1.3.3 轉變護理理念
絕大多數患者認為“癌癥是不治之癥”,因此常常有放棄治療或輕生的想法,對于這類問題,則需要護理人員轉變護理理念,主動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建立友好的護患關系,以專業、親切的護理服務,讓患者放心和信任,在每個環節中盡可能體現人文關懷。護理人員要經常換位思考,準確了解患者的需求,明白能夠為患者提供什么護理服務,對于其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盡可能滿足,確保其身心舒適。對于患者的護理,不應該是被動、機械地去實施,而是要立足于其真實的需求。護理人員要多方位協調工作,將既往“以疾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進行改變,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
1.3.4 塑造良好的護士形象
患者在醫院與護士的接觸時間最多,因此,護士的形象及精神面貌,都會影響到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情緒。護士應當保持得體的穿著,舉止優雅大方,積極開朗,能夠耐心細致地照護患者,使其在治療過程中身心放松,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對于患者而言,醫護人員的一句問候、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個甜蜜的微笑、一個細小的撫摸,都能夠給予患者莫大的支持,使其獲得溫暖和自信。同時,護士在與患者交流時,也需要體現個人良好的語言修養,做好禮貌謙遜,處處體現人性化關懷,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1.3.5 環境護理
患者所在的病房,必須定時進行清潔消毒,定時進行開窗通風,保證空氣質量。確保病房環境安靜和舒適,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均要適宜,通常情況下,可以將濕度控制在60%左右,溫度18~20℃。對于病房的布置,應以暖色調為主,以凸顯溫馨氛圍;也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以有效消除緊張、焦慮等心理。
1.3.6 飲食護理
根據患者的飲食喜好,為其制訂科學的飲食方案,并引導其養成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確保營養的均衡性。盡量進食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以及易消化食物。但要注意營養的合理補充,防止營養過剩。
1.3.7 社會支持
注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指導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心理狀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指導其進行自我調節,全方位促進病情的康復。由于惡性腫瘤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生理和社會平衡的因素,患者除了需要接受各項治療和護理外,也需要獲得強大的社會支持才能更為有效的完成各項診療計劃。因此需要幫助患者獲得有效的社會支持,積極協助其對生活和工作進行合理調配,使其在參與社會活動過程中能夠轉移注意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癥狀,進而提升其生存質量,使其更好地配合完成各項診療計劃。
①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焦慮抑郁情況,焦慮和抑郁評分標準分界值分別為50 分和53 分,總分均為80 分,分數越高表示焦慮和抑郁情緒越嚴重;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VAS 評分由10 個刻度組成,表示患者從無痛到劇痛。0 刻度表示無痛,10 刻度表示劇痛,刻度標記結果表示疼痛程度。總分為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強烈;③根據濰坊市中醫院自制調查問卷了解患者滿意情況:≥85 分為非常滿意,65~84 分為基本滿意,≤64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④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4個方面,分值為1~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2.00 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 及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S 及SDS 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SAS 及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 及SDS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SAS 及SDS 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SASSDS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3552.56±5.23 25.43±4.27* 56.16±4.85 26.02±3.15*對照組3553.25±5.87 41.79±4.36* 54.59±5.43 39.75±3.44*t 0.51915.8601.27617.415 P 0.605<0.0010.206<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VAS 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356.68±1.854.01±1.05*對照組356.72±1.775.97±1.12*t 0.0927.553 P 0.927<0.001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n(%)]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s,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s,分)
?
人文關懷是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注重患者的個體需求,可以對其心理、生活等方面進行針對性地干預,起到促進患者病情恢復的作用,使其生活質量得到改善[7-8]。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無明顯差異,疼痛評分也無明顯差異,但是經過護理后,觀察組SAS 及SDS 評分、VAS 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SAS 及SDS 評分、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本次人文關懷護理中,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幫助患者對負性的心理情緒進行調節,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治療建立信心。為患者講解腫瘤疾病相關的各種知識,幫助其正確認識自身疾病,糾正其錯誤的觀念,提升其自我保健意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焦慮和抑郁情緒,同時對其疼痛進行有效干預[9-10]。
在整個護理過程中,以人道主義為原則,時刻立足于患者的實際需求,有效維護其權利、保障其生命健康以及尊嚴照護。人文關懷實際上是對人類的人文精神信仰進行實踐的一個過程[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經過人文關懷護理后,患者獲得了極大的情感及精神支持,促使照護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同時不斷提升其生活質量。而且經過健康教育,也讓患者意識到癌癥并不是不治之癥,從而進一步促使其對治療建立信心,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極大保證了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同時更容易獲得患者的認可和支持,有利于提升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12-15]。
綜上所述,將人文護理模式應用于惡性腫瘤患者,對于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具有良好的緩解效果,能有效減輕疼痛,同時有助于提升患者滿意度,改善其生活質量,該護理模式應用效果顯著,具體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