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艷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腎內科,吉林 吉林,132013)
腹膜透析為臨床常見腎臟替代治療方案,利用腹膜半滲透膜特征,通過濃度梯度差完成代謝廢物清除過程,以保持患者內環境穩定性,減輕其氧化應激反應,改善其鈣磷代謝紊亂癥狀[1]。在對接受腹膜透析治療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管理中,多以護理管理流程為主,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受患者護理意愿、護士護理能力、護理責任心等因素影響,可能會出現護理內容完成不及時、患者護理需求不能有效滿足等情況,可能會影響腹膜透析治療質量,甚至影響患者護理滿意度,引發護患糾紛,因此需加強護理管理[2]。“G+OEC”護理管理模式,“G”指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OEC”管理模式中,“O”表示全方位,“E”表示每人、每天、每事,“C”表示控制及清理,“G+OEC”護理管理模式,指在實施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基礎上,每個人將每天的每件事均及時處理,保證工作執行質量,避免工作遺留影響整體工作質量和控制能力[3]。近年來,“G+OEC”在臨床護理管理中應用頻率逐漸增加,具有提升護理管理質量、滿足治療需求、改善預后之效。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2020年7月~2021年6月期間腹膜透析患者護理管理情況,探究“G+OEC”護理管理模式對其影響。
回顧性分析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2020年7月~2021年6月腹膜透析患者護理管理情況,共涉及29 名護士,其中男性2 名,女性27 名;年齡21~53 歲,平均年齡(30.43±2.38)歲;工作年限1~32年,平均工作年限(5.20±1.16)年;學歷水平:中專6 名,大專9 名,本科10 名,碩士研究生及以上4 名;技術職稱分布:護士13 名,護師9名,主管護師5 名,副主任護師2 名。參與研究護士對本研究內容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非實習期護士;②年齡≥18 歲;③精神狀態正常,具備配合研究能力者。
排除標準:①研究期間轉崗、離職者;②研究期間發生重大家庭變故者。
“G+OEC”護理管理模式管理前(2020年7月~2020年12月):(1)基礎護理:依據醫院護理流程完成日常護理工作,包括環境護理、口頭健康宣教、調節透析治療參數、并發癥防護、準確交接班等;結合患者治療過程,護士以自行記錄方式確定每日護理工作內容。(2)定期參加科室培訓及考核,主要內容包括腹膜透析護理質量管理(器械準備、透析儀參數管理、急救物品準備、護患溝通、并發癥防控等)相關知識培訓、考核,提升其對管理模式、管理內容認知能力。
“G+OEC”護理管理模式管理后(2021年1月~2021年6月):(1)開展全方位護理管理質量控制:成立“G+OEC”護理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管理組長,由5~7 名護士組成小組成員;對所有護士進行目前管理不足之處、護理難點、護理內容不能按計劃完成的原因進行調查,收集統計所有管理問題,并以“G+OEC”護理管理模式為基礎,重新制訂腹膜透析患者護理管理流程,并將護理內容責任化,平均分配護士日工作量;定期組織腎內科所有護士參加“G+OEC”護理管理模式基礎培訓并進行考核;整理腹膜透析治療患者護理管理中所涉及護理內容,并將護理內容以護士工作能力、護理范圍劃分,完成護理責任制劃分;小組成員定時或不定時檢查護士護理質量,并通過開會總結、個人指導等方式完成護士監督管理,以不斷提升護理質量。(2)落實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理念:在制訂管理方案過程中,結合護士實際需求調整管理方案,如調整護士分組、縮小或擴大護士責任范圍、自由推選小組負責人等;關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士情感變化,若護士出現職業倦怠、明顯焦慮情緒等不良情緒時,護士長對其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包括介紹護士護理重要性、患者護理排斥行為原因等,并結合自身經驗、護理經典案例等幫助護士解決實際護理困難,并幫助護士建立正確價值觀、護理觀,提升其工作責任感,以提升護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重視護士護理反饋意見,統計護理難點,了解護士臨床工作期間實際難度,并結合護理難點整理目前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缺陷、不足之處,結合護士個人特征、醫院護理特征進行管理內容調整。(3)建立護理工作“日清”體系(當日工作當天下班前全部完成):制訂每日護理工作表格,工作內容以基礎工作流程、責任護理范圍為主,以時間為縱軸進行工作內容標記;將其張貼于腎內科公示欄內,每人1 份,每日更換,每位護士每天交接班時檢查自己工作內容,在完成護理內容的查看后簽字確認;護士臨床工作中,嚴格依據每日工作內容完成護理干預;對于每日突發情況,如患者或家屬投訴,患者出現腹痛、發熱、導管移位、消化道癥狀等情況時,及時調整工作內容,完成動態管理過程,確保每日護理環節可按時完成,避免護理內容遺留;對于當日突然增加的工作量,導致部分護理內容無法按時完成時,通過護士自主交接班時間調整、妥善交接未完成護理內容、與組長或護士長溝通調整工作內容,并將未完成工作內容加到計劃工作內容中,保證每日護理任務完整、清晰、可查。(4)工作控制及清理:“G+OEC”護理管理小組結合檢查結果,每月進行護士工作質量及工作效果總結,主要總結內容包括護士每日工作完成情況、未能完成的護理內容(偶然未能完成、經常未能完成),并對未能完成的護理工作重點總結,共同分析每日工作不能及時完成的原因。通過護士自身工作總結、調整護士工作范圍等方式平均每名護士工作量并將工作量控制在可完成范圍內,避免因工作量過大問題出現工作無法日清情況,保證腹膜透析過程中護士每日工作質量,以提升腹膜透析患者護理質量、滿足患者臨床護理需求。
于護理管理6 個月時進行護理管理質量評價。
①比較管理前后護理管理質量:由護士長完成護理管理質量評價,包括器械準備、透析儀參數管理、急救物品準備、護患溝通,每項內容評分0~10 分,分數高表示護理質量好;該量表為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自制,Cronbach’s α為0.82,信度良好。②比較管理前后護士綜合能力:綜合能力包括基礎專業能力、應急反應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均由護士長評價,每個評價內容評分0~10 分,分數高表示護士綜合能力好;該量表為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自制,Cronbach’s α 為0.81,信度良好。③比較管理前后護士護理管理滿意度:護理管理完成后,向護士進行護理管理滿意度調查,通過現場發放、回收問卷方式完成護理管理滿意度統計,包括基礎護理能力、科室護理氛圍、整體護理效果三項。每項評分0~10 分,取最終平均分,即總分10 分,0~5 分為不滿意,6~8 分為一般滿意,9~10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該量表為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自制,Cronbach’s α 為0.84,信度良好。④比較管理前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隨機選擇管理前后各43例接受腹膜透析治療患者,比較其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腹腔感染、水鈉潴留、低鉀血癥,并發癥發生率=(腹腔感染+水鈉潴留+低鉀血癥)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后器械準備、透析機參數管理、急救物品準備、護患溝通評分均較管理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管理前后護理管理質量比較 (±s,分)

表1 管理前后護理管理質量比較 (±s,分)
?
管理后護士基礎專業能力、應急反應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評分均較管理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管理前后護士綜合能力比較 (±s,分)

表2 管理前后護士綜合能力比較 (±s,分)
?
管理后科室護士護理管理滿意度為96.55%,較管理前79.31%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管理前后護士護理管理滿意度比較 [n(%)]
管理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45%,較管理前20.69%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管理前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接受腹膜透析治療的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性差,護理這類患者的臨床要求較高。目前,常規護理管理流程難以滿足患者越來越多的實際臨床護理需求及越來越高的質量要求,因此需加強腎內科護理管理工作,以提升護理管理質量,為患者腹膜透析治療提供有效支持[4-5]。在常規腹膜透析治療患者護理管理中,管理方法多嚴格依據醫院管理流程執行。此種管理方案主要優勢是流程較成熟,管理方案相對簡單,且基本可符合醫院管理需求[6-7]。但隨著臨床對護理要求的提升,盡管在常規管理中,護士同樣接受護理培訓,但培訓方案多以傳統管理方案為基礎,難以滿足越來越多的實際管理需求。因此選擇適宜的管理方案尤為關鍵[8-9]。“G+OEC”護理管理模式與常規護理管理模式相比,強調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理念,且主張確定每日工作計劃后,將每日工作內容均高質量清理完畢,可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每日工作質量,以提升護理工作質量,滿足臨床護理需求[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后護理管理評分均較管理前高,考慮原因,可能是以下幾點:①通過總結目前護理管理的不足,重新制訂腹膜透析患者護理管理流程,將護理內容責任化,組織護理培訓、護理管理質量定期考核,可通過完成護理流程提升護士基礎工作能力,為后續護理質量改進提供全面性質量控制基礎;②在后續護理管理中,落實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理念,可充分了解在護理管理工作中護士實際難處,并結合其情況進行人性化調整,減少護士工作壓力,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可減少日常工作壓力對其工作熱情的影響,減輕護士對護理工作排斥情緒,提升其工作積極性、主動性,提升護士基礎工作質量及工作能力;③建立護理工作“日清”體系,可提升護士對其日間護理工作自我監督管理能力,并在工作控制及清理過程中,可通過對每日未能完成工作的原因總結、分析,以不斷優化護士臨床護理管理能力,滿足臨床護理需求,達到提升護理管理質量評分之效[11-16]。
本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后護士綜合能力評分較管理前高,護士護理管理滿意度評分較管理前高,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管理前低,考慮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在管理后護理管理中,通過將護理內容責任化、組織護理培訓、護理質量監管等,可提升護士基礎工作技能,且在護理工作中,通過其自我護理監督管理、自我護理內容總結,對提升其應急反應能力、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②共同分析工作不能及時完成原因、護理責任化,可提升護理團隊之間溝通、協作能力,以全面提升護士工作質量,提升護理不良事件控制能力,且在強調以人為本的護理方案中,重視患者實際需求,可減輕其護理排斥情緒,提升其護理依從性,對進一步控制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提升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而在良好團隊協作、優質護理服務影響下,會提升護士工作信念感、責任感,減少其護理工作壓力,提升其護理管理滿意度[17-20]。本研究不足之處為護理管理內容選取時間相對較短,且所涉及護理人員數量相對較少,可能會使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綜上所述,對接受腹膜透析治療患者護理管理中,實施“G+OEC”護理管理模式,可提升護理管理質量及綜合能力,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升科室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