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術芳
(赤峰市醫院心內科,內蒙古 赤峰,024000)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心臟的質性病變引發的心排血量減少,因組織失代償導致患者的心功能進一步喪失[1]。該病的常規治療中,主要以治療原發病、緩解癥狀為主,但長期服藥和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使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低下,而且極易影響患者的遵醫行為。常規護理方式護理效果有限,對病情控制不利。為了改善護理服務質量,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需要探尋一種更為有效、優質的護理方式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在赤峰市醫院就診的160 例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延伸護理服務對心力衰竭患者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分析總結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在赤峰市醫院就診的160 例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 例。對照組中,男41 例,女39例;年齡56~70 歲,平均年齡(61.97±1.25)歲;病程6 個月~15年,平均病程(6.12±0.38)年。觀察組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齡58~68 歲,平均年齡(61.87±1.35)歲;病程7 個月~15年,平均病程(6.10±0.40)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赤峰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本研究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并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2021年ESC 急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ESC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2021》)的診斷標準;②既往有心肌梗死、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病史且血糖、血壓控制不佳者;③疾病逐漸加重,存在呼吸困難、下肢水腫、咳嗽、咳痰、咯血等癥狀,肺部啰音、心臟擴大者;④血清學檢測腦鈉肽升高明顯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腫瘤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中途失訪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心內科常規護理。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首先要注意控制感染,其次要注意控制液體入量及規律口服藥物,具體如下:避免感染,防止感染引起心力衰竭加重;避免過量飲水,同時低鹽飲食,以免血容量增加過多,心臟的負擔增大,誘發心力衰竭。合理、規律生活,戒煙、戒酒,避免重體力勞動,適量運動;規律口服利尿劑,排出體內多余的水分,減少血容量,同時長期口服改善心力衰竭預后的藥物。按時復查,在醫生的建議下,及時調整藥物,積極改善心力衰竭癥狀,延長生存期。出院后口頭指導患者適度休息,多攝取低熱量食物,以少鹽、易消化清淡飲食為宜;保持大便通暢,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率、反應,以防發生意外;一般流量為2~4 L/min 的吸氧護理;加強皮膚口腔護理。
觀察組給予延伸護理服務。(1)入院前的急救護理:院前予以患者進行全程監護,要重點監護心率、血壓、脈搏、動脈血氧飽和度等情況。給患者擺放正確的護理體位,使患者盡量取端坐位,并且雙腿下垂。給患者進行全程吸氧,根據患者是否合并有呼吸衰竭,選擇低流量吸氧或高流量吸氧。讓患者盡量放松,避免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急性左心衰的情況,如果患者出現了明顯的咳嗽、咳痰時要注意避免誤吸。迅速給患者建立靜脈通道,給予強心藥物的同時還應該做好護理記錄。協同患者開通與醫院的接洽工作。(2)入院后,成立延伸護理服務小組,將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入院時間、上次出院時間、上次出院診斷、上次出院時心功能分級、血壓、心率、家庭地址、聯系電話、娛樂愛好等做好登記歸類。落實護士長、醫師、護士協同工作機制,行延伸護理服務專業化、技能化培訓,扎實各項操作規范。開展疾病知識教育,對患者進行觀察,對其心理狀態進行評估,若發現患者有煩躁、焦慮等情況發生,實施心理疏導,使患者學會釋放心理壓力,增強其治療信心,獲得安全感,學會自我調節內心情緒,保持平穩心態接受治療。鼓勵患者與患者之間多溝通,建立微信群,讓患者在群里詢問相關問題,讓不同患者之間展開“同伴互相延伸式”教育討論,從而增強患者疾病治療的自信心。(3)出院前,延伸護理服務小組人員為患者制訂飲食、用藥、運動等護理計劃,發放赤峰市醫院自制健康教育宣傳冊,對患者做好病程介紹、常用藥物用法、不良反應、合理飲食表、休息與運動指導方法等;對家屬和患者對照宣傳冊進行有效講解。根據發放的赤峰市醫院自制的《心力衰竭自我護理》健康教育手冊,建立微信群,指導患者及家屬微信群的使用方法,使他們具備在微信群內發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的能力。以視頻、文字、圖片的形式發放疾病相關知識,包括藥物管理、飲食管理、家庭環境管理、休息與活動、癥狀管理、情緒管理等,微信群由兩名中級以上職稱的護士進行管理。維持良好心態,理性地解決問題,根據良好心態的維持,以減輕心臟所受的刺激,讓其更開朗、努力進取,穩定情緒操控。(4)出院后,要將護理延伸至患者家庭,進行定期隨訪。在患者出院后,設立專門咨詢熱線,輪班對患者進行線上服務。在出院后第1 周,由護理小組成員登門拜訪患者一次,了解患者遵醫情況,針對患者對以上教育內容執行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等加以指導。出院后2~4 周,電話隨訪1 次/周,督促患者按宣傳冊內容執行。出院5 周后二次登門隨訪,單次訪視要求一名家屬在場監督,且探視時間控制在1 h 內。后續電話隨訪中,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對患者病況的了解及其執行上,并做好定期訪視,確保訪視結果指示的正確性。出院后的延伸性護理,還應體現在從院內延伸到院外的健康教育項目上,以社區為單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和指導等。教育患者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包括自測血壓、恰當服藥并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規范運動、定期復查等。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安排休息時間以緩解心臟的工作壓力。做到合理休息,休息是減輕心臟負擔的重要方法,可使機體耗氧明顯減少,使腎供血增加,有利于水腫的減退。建議患者每1~2月入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讓醫生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運動能力,了解患者的體質量變化、飲酒、膳食和鈉鹽攝入的情況,以及患者所使用藥物的劑量和有無不良反應等基本情況。患者歸家后應避免誘因,感染是誘發心力衰竭的常見原因,所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無論何種感染,均需早期應用足量的抗生素,有些體弱患者感染時癥狀不典型,體溫不一定很高,僅表現為食欲不佳、倦怠,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心衰發生。
應用赤峰市醫院自制統計量表,對心力衰竭患者的遵醫行為進行記錄分析。劃定為高、中、低三個層級。其中≥9 分為高遵醫行為,6~8 分為中遵醫行為,<6 分為低遵醫行為。遵醫行為依從性=(高遵醫行為+中遵醫行為)例數/總例數×100%;生存質量評分、專科質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采用赤峰市醫院自制評分量表。生存質量評分1~100 分、專科質量評分1~60 分、生活質量綜合評分1~10 分,分值越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程度越高。
采用SPSS 24.0 軟件分析整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遵醫行為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質量評定情況比較 [n(%)]
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專科質量評分、生活質量綜合評分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比較 (±s,分)
組別例數生存質量評分 專科質量評分 生活質量綜合評分對照組8054.62±2.1727.62±1.354.19±1.26觀察組8071.38±3.5546.48±1.268.35±1.94 t 36.02991.34811.082 P<0.001<0.001<0.001
心力衰竭治療過程復雜、時間久、患者容易反復住院,長期服藥和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極易影響患者遵醫行為,同時也會使患者生活質量低下,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目標不僅是延長生命,而且還要緩解癥狀,改善身體功能和心理情感狀態。延伸護理不僅不是院內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住院護理的延伸,通過延伸護理可以實現對患者進行系統性的護理干預,并且加強家屬對患者的管理和監督,同時還能夠對患者所處環境中的有利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院后延伸至患者家庭的自測血壓、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規范運動、定期復查等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遵醫行為依從性,并為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奠定了基礎[3-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遵醫行為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專科質量評分、生活質量綜合評分結果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張偉娟[6]的研究結果中,證實了運用延伸性護理還可提高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依從性,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病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一致。延伸護理通過對患者采取從入院到出院后系統的護理干預,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康復。從護理效應來講,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延伸護理服務對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作上發揮了明顯的優勢[7]。在對患者的專業護理實踐中,通過延伸護理服務,個性化實現了對患者的護理質量提升。通過從院內到院外的延續性護理,還能夠極大地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監督行為,且降低患者院外不良事件發生率[8]。延伸護理服務小組通過有效護理措施對這些因素進行控制,強調健康教育,使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對患者的錯誤健康行為以及意識進行糾正,使其主動參與到病情控制中。這樣有利于控制病情的發作,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9-10]。延伸護理實現了患者入院前、入院時、入院后護理服務的延伸。此種護理模式在患者出院之后提供了延續性再指導,延續護理組人員對出院后患者的病情控制、生活質量等進行了持續的、動態化的關注和參與,并保證了患者在歸家后,也能持續獲得優質的護理服務。在心力衰竭患者中,通過延伸護理以保證醫師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詳盡的了解,可以針對性地給予預防和處理措施,有效的減少了疾病復發,穩定了病情,培養了患者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讓患者出院后仍接受護理服務,可達到一定的監督作用,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從而讓患者更易配合治療,也更利于疾病康復,減少復發率。延伸護理服務有助于加強患者、家屬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高醫護人員工作順利進行度,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延伸護理服務在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實踐中具有顯著的優勢,對顯著提升患者遵醫行為依從性,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條件,值得在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環節作為重要護理方案加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