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體記者 姚瑤

1 月9 日,高鐵浙江寧波站客流量大增 CFP
編者按
三年新冠疫情,阻斷了回家的路途,卻隔斷不了游子對家鄉的思念。2022 年12 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全國各地陸續優化調整疫情防控相關措施,讓人們看到了回家的希望。三年來,漂泊在外的人們終于可以回家吃上團圓飯了,這是無論打多少個電話、連多少次視頻都無可比擬的。
同時,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各行各業積極復工復產,也讓人們走上了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回家之路”——恢復疫情前正常生活狀態。當然,這離不開每個人的參與、理解、配合,需要全社會同心、同向、同行。
1 月8 日,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人們徹底恢復了出行自由。臨近春節,《法人》記者采訪了三位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在疫情期間的經歷以及對回家過年的盼望。今年的春節又將重現煙火氣,一場場溫馨的團聚即將上演。
“我三年沒回家了,兩個孩子都不在我身邊,這幾年實在太難了,但終于熬過來了。”回想起疫情暴發后的日子,鄧紅感慨頗多。鄧紅今年52 歲,江西南昌人,很多年以前,她離開家鄉,和愛人到北京打拼。
6 年前,鄧紅和丈夫在北京開了一家社區超市,生意越來越紅火。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疫情暴發后,老兩口的痛苦也隨之而來。“我大女兒26 歲,在南昌老家工作,已經三年沒有見過了,平時只能視頻聊天。小女兒今年中考,在我丈夫的老家河北省定興縣上學,疫情不嚴重的時候,我們還能見見面,一旦疫情嚴重,我們也會很久見不到。”
2020 年疫情暴發,鄧紅的小女兒剛好上初中,由于超市人手不足,只能安排孩子住校。平日里,孩子遇到問題,全靠老師和她自己處理,這也成為鄧紅覺得對不起孩子的事。“我們平時每兩周輪流去定興一次,把她從學校接回家里,跟她見見面,給她做些愛吃的菜,然后把她送回學校,我們再回北京。沒辦法,超市經常忙不過來,需要我們兩個人一起干。”1 月3 日,鄧紅告訴《法人》記者,女兒的班級里有近100 名學生,住校學生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不允許使用手機,平時家長只能與老師聯系。
“疫情期間,每次去河北都要查核酸,有時老師夜里9 點多通知放假,我們當晚趕去做核酸檢測,但第二天才能出結果,讓我們浪費了與女兒團聚的時間。”鄧紅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比較嚴的時候,她的丈夫好幾次無法返京,超市全靠她一個人經營,十分辛苦。
過去三年間,鄧紅的社區超市受過多次較大影響,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年11 月,社區突然被封控,大量居民涌入她的社區超市搶購食品,貨架被一掃而空。超市的貨物平時有專人運輸,但是卸貨全靠自己。社區封閉后,她只得找來社區物業人員幫忙,每天從4 米高的社區小門上方接貨。“我那段時間根本顧不上其他事情,一直在低頭結賬,最后連擺貨都沒時間了,真的累到吐。正巧那段時間孩子的爸爸在河北回不來,我只能一個人硬撐。”回想起這段往事,鄧紅表示實在辛苦。
2022 年12 月18 日,交通運輸部通知不再進行“落地檢”,得知這一消息的鄧紅淚如雨下。就在女兒即將中考的這一年,鄧紅終于可以回家,陪孩子在老家度過一個久違的團圓節。
“我在內蒙古工作了7 年,沒有一天不想家。”陳鑫今年38 歲,過去7 年,他一直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工作和生活,與家人相距700 多公里。“我有一個女兒,6 歲了,平時主要靠我父母帶。有時我覺得很愧疚,孩子這么大了,也沒有時間多陪陪她。”
陳鑫的家人都在河北省昌黎縣生活,由于妻子工作繁忙,女兒只能交由已過古稀之年的父母照顧。“疫情暴發后,孩子開始上網課。但我父母年紀大,不會擺弄手機,跟老師溝通也比較麻煩。”1 月4 日,陳鑫告訴記者。
陳鑫在一家知名風電企業工作,平時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比較少,每天面對的只有三五個老面孔和不同的風機。他的工作沒有雙休日,按照公司規定,每連續工作三個月,可以休息20 天,他才有機會回鄉探親,即使春節期間也要與同事輪流值班。
疫情暴發后,由于不同城市的防控措施,陳鑫回家的機會變得更少。“前兩年春節我都沒有回家,我也考慮了很多事情,由于我的工作有一定風險,家人非常希望我回老家工作。”
2022 年3 月,陳鑫被調到北京分公司工作,令他喜出望外的是,不僅有了雙休日,還與家人拉近了距離。但即便如此,受疫情影響,他還是很難和家人見上一面。“我目前在備考‘注冊安全工程師’,等考下來了,我可能會回河北找工作機會,多陪陪家人。”
陳鑫告訴記者,他現在有目標,有動力,有希望。“疫情防控放開了,我不僅要回家過春節,還要回家過日子。”
“我爸老了。你看,他眼角都耷拉了。”1 月4 日,呂夢晨看著父親發來的照片,小聲地念叨著,淚水啪嗒啪嗒地落在手機上。她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春節了,剛過完31 歲生日的她,在疫情暴發前的每一個春節,都會在黑龍江陪家人一起度過。
“我在一家互聯網企業做運營,這是我在北京工作的第5 年。雖然我平時很獨立,但春節來臨時還是很想家。往年無論搶票多難,我都一定會想辦法回家,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令呂夢晨沒想到的是,2020 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她奔赴家鄉過年的計劃。
“我記得有很長一段時間,北京到佳木斯的火車和飛機處于停運狀態。”呂夢晨的老家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距離北京1600 多公里。疫情暴發前,北京到佳木斯市直達的火車在臨近春節時只有3 列,其中兩列需要行駛24 小時以上,另一列高鐵行駛8個多小時。每次春運開始前,都是她使出渾身解數搶票的日子。
2021 年和2022 年春節,“漂”在北京的所有人都在等待能否回家過年的消息。最終等來了 “就地過年”的倡導,她考慮后,選擇留在北京過年。“父母特別疼我,在他們眼里,我始終是個孩子。前兩年春節,為了讓他們放心,我特意找來朋友在北京的合租房里一起做年夜飯,六菜一湯,有酒有肉,還包了餃子,放了硬幣。雖然沒能跟父母一起過年,但也充滿了儀式感。”在疫情防控政策全面放開以后,呂夢晨今年終于可以放心回家過春節了,同時,回家的車票再度變得搶手。
“我和父母都已經‘陽過’了,但是從外地回家,仍然擔心會帶去病毒,他們身體比較弱,所以我這次特意買了好多N95 口罩和抗原檢測試劑,準備帶些回去以備不時之需。”呂夢晨告訴記者,春節意味著團聚,對他們全家人意義重大。

1 月7 日,北京首趟“回家”列車發出CFP
據她回憶,往年在家鄉過節時,家家窗前都會貼福字,點紅燈籠,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不絕于耳,從白天響到黑夜。過年期間,人們會到親戚家拜年,路過的每棟樓都能聽到里面傳來歡聲笑語。到了夜晚,松花江畔舉辦煙花秀,小孩子們聚在一起打雪仗、看冰燈,而在成年人的聚會中,打麻將、泡澡、吃燒烤、唱KTV,這些娛樂項目一個都不會少。“我在北京生活時,朋友很少,沒有時間和精力娛樂,所以每年過年都想回家熱鬧一番。”
回家過年的種種經歷,令呂夢晨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個大年三十的早上,她跟父親一起貼春聯。看似簡單的事情,卻最能讓她與父親的關系變得更為融洽。“我們以前是分工合作的,后來他生病了,手腳不太方便,就負責指揮,由我來執行。貼完春聯,我們會一起看看別人家春聯貼得怎么樣,有的貼得歪歪扭扭,有的把門把手都封上了。”說著說著,呂夢晨笑了起來,笑著笑著,一行淚水從眼角滑過。
“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父母一同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無憂無慮,一邊吃著烤花生,一邊放聲大笑。聽起來很普通吧?但這對于我來說,卻是最幸福的事情。以后的每個春節,我仍然要回家,跟父母相處的時間是最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