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體記者 李遼
地方檢察機關在“法外”下功夫
2022 年4 月,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試點全面推開,地方檢察機關在實務中積極探索。中國涉案企業合規改革發端于2020 年,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稱“最高檢”)開始部署相關改革試點。經過三年探索,地方檢察機關在實踐中通過“簡式合規”模式、多方共建、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及行業合規治理等搭建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涉案企業合規改革機制。
合規雖是舶來品,但在中國司法實踐中體現出了許多本土特色。與歐美不同的是,中國現階段適用涉案企業合規改革機制辦理的企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檢察機關由此探索出了“簡式合規”模式。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陳超然1 月3 日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試點案件涉及的大多數是小微企業,這類企業主要責任人與企業往往是利益共同體,開展合規整改意愿更為強烈。“小微企業或合規問題相對單一的企業開展全面合規成本較高,對此,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檢察院在第一期試點階段創制了‘簡式合規’模式,實現了合規整改和合規考察的快慢分道,繁簡分流。”
“簡式合規”分為兩種,一種是適用于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下稱“第三方機制”,考察結果作為檢察院依法處理案件的重要參考),但對企業合規整改需要進行簡化的模式,另一種是不適用于第三方機制,直接由檢察機關進行考察的模式。
陳超然舉例,上海某小微企業與實控人涉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該案被移送至徐匯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為避免涉案企業陷入生存危機,檢察院決定對該企業啟動合規整改,并“量身定制”了合規方案,針對其實控人合規意識不足、財務審批流程不規范、企業廉潔文化薄弱等問題“對癥下藥”。
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是首批涉案企業合規改革試點單位。1 月4 日,該院第四檢察部主任鄭莉告訴記者,張家港創新了包括鄉鎮企業和家族企業在內的中小微企業合規制度設計,探索出了“合規+檢察建議”“合規+認罪認罰從寬”等十余種合規辦案模式。她說:“小微企業在治理模式、業務規模、員工數量、資金能力和風險防范等方面與大中型企業存在明顯差異。通過簡化程序、降低合規成本,可以激發小微企業做實合規的積極性。同時,在合規監督考察模式上也進行簡化,可以根據情況不啟動第三方機制,由檢察機關對其提交的合規計劃和整改報告進行審查。”
在合規考察中,當中小微企業尚不具備建立全面合規體系的條件時,檢察機關往往考察其是否建立了有針對性的專項合規體系。近日,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金丹向記者介紹:“企業涉嫌重大安全事故罪,我們會考察其是否建成安全生產方面的專項合規體系;涉案企業涉嫌偷稅犯罪行為,我們會考察企業是否建成稅務專項合規體系。”
在大部分歐美企業刑事合規案例中,企業都繳納了高昂保證金或罰金,但在中國大多數中小微企業難以承擔這類巨額費用。檢察院在對涉案企業作出不起訴處理時,會建議行政機關對企業處以行政罰款,只是具體金額會考慮如果企業合規將適當從寬處理。
金丹介紹,科爾沁區人民檢察院加強與行政執法機關的溝通配合,形成了刑行共治的聯動機制,即檢察機關作出不起訴決定后,將涉案企業交由行政執法機關進行常態化監管。“在辦理某煤炭企業涉嫌非法占用農用地一案中,我們對涉案企業及相關責任人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借助第三方專家組的論證意見總結出應該建立的合規機制。該機制推送至林草部門后,形成了檢察機關與行政執法機關的治理合力。”另外,構建檢律協作機制,幫助企業建立合規預防體系,有效實現合規出罪。她認為,構建完善的企業合規體系不僅適用于涉案企業,也有必要在未涉案的企業中建立,“我們通過與律師的配合,幫助未涉案企業構建完善的合規運行機制”。
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也有類似舉措。鄭莉表示:“我們在辦案中注重行刑銜接和多方共建。行刑銜接是檢察機關以企業合規改革試點為契機,與行政主管部門共同推動企業加強合規管理,多方共建則是發揮工商聯、行業協會、律師事務所等社會團體和中介組織的作用。”她稱,工商聯在加強第三方機制專業人員的選任和管理、保障第三方機制工作的公正性和專業性等方面,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在實施《關于建立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的指導意見(試行)》后,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會同有關單位,率先在省級層面出臺了第三方機制管委會工作規則、專業人員名錄庫管理辦法和組織運行規則,為第三方機制運行的規范性、中立性和專業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今,上海市共建立17 個第三方機制管委會、14 個專業人員名錄庫,在市級層面統一規范了檢察機關辦理合規案件的具體流程、銜接機制和文書制作等,確保與第三方機制緊密對接,形成閉環。
還有與歐美刑事合規制度不同的是,中國檢察機關未將辦理完涉案企業合規案件視為履職完成,而是延伸檢察職能,以個案為切入口,關注辦案中發現的行業不合規問題。
各地檢察機關并未“單打獨斗”,而是加強與工商聯、行政監管部門、開發區、行業協會和商會的協作,結合行業合規指引,實現“辦理一個案件、形成一個合規標準、規范一個行業”,推動涉案企業合規向行業合規延伸。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檢察官助理王晗介紹,上海以個案合規為突破口探索行業合規,打造了從“涉案企業合規考察”到“問題漏洞排查分析”再到“行業風險系統治理”的模式,不僅“矯治”涉案企業,還能“防治”行業共性風險。“上海市檢察機關先后出臺了知識產權、數據安全、人工智能等10 份行業合規標準指引,讓企業了解應當在怎樣的‘游戲規則’下合規發展;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聚焦保險行業系統性風險,向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制發了檢察建議,該公會聯系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保險行業協會,對長三角地區5萬余名保險從業人員進行了警示教育和培訓。”
鄭莉介紹,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一批生產、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案件中,發現涉案企業所屬行業有50 余家企業,其中部分存在關聯性,具有推行合規的必要性。“在行業合規的推進過程中,我們讓行業商會牽頭,在其內部成立合規機構,建立統一的合規計劃和標準,促使成員企業執行行業標準,完善自身制度,彌補企業獨立開展合規建設能力不足的缺陷。”
在最高檢的改革框架下,地方檢察院吸收借鑒域外經驗的同時,注重與本土實際結合,積極探索創新,搭建出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實踐機制,使其成為維護中國企業利益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