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全媒體記者 李韻石
編者按:
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企業法治建設持續發展。對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加強,對有再生希望的企業進行破產重組,為推動依法合規治企提供指導和借鑒。本刊邀請法學專家、法律學者、專業律師等,針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解析,以期對企業法治建設與合規管理、風險防控、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破產重整制度設置的初衷是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重慶鋼鐵破產重整案是一個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促進國有企業脫困、化解過剩產能、服務供給側改革的創新案例。本案充分發揮金融債權人的積極作用,改變了破產重整案件中債權人經常與地方政府、破產企業利益沖突的緊張局勢,形成了各方合力推進重整的新局面。
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重慶鋼鐵”)前身是1890 年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是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曾支持抗戰和新中國建設。重慶鋼鐵是重慶市的鋼鐵龍頭企業,注冊資本44 億元,實際控制人是重慶市國資委。該企業為A+H 股上市公司,約有中小股民17 萬,員工8000 余名。
重慶鋼鐵自2010 年起經營困難,之后又受鋼鐵市場低迷、產能過剩以及重慶鋼鐵產品結構與目標市場需求錯配等不利因素影響,出現經營和債務危機。2015 年至2016 年累計虧損238 億元,還有潛在資產損失約100 億元,資產負債率114.6%,實際凈資產負153 億元,嚴重資不抵債,被上交所以連續兩年虧損為由處以“退市風險警示”。2017 年7 月3 日,重慶鋼鐵進入司法重整程序;11 月20 日,重慶一中院裁定批準重整計劃并終止重整程序;12 月29 日,裁定確認重整計劃執行完畢。據2017 年年度報告顯示,通過成功實施重整計劃,其2017 年度獲得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2 億元,已實現扭虧為盈。
重慶鋼鐵分六步實現重整目標:第一步,四源合基金和重慶戰略新興基金共同出資設立重慶長壽鋼鐵有限公司作為重組方參與重整,四源合基金出資30億元,戰略新興基金出資10 億元;第二步,長壽鋼鐵以40 億元購買重慶鋼鐵資產,有條件受讓重鋼集團持有的重慶鋼鐵21 億股股票,成為持股23.5%的第一大股東;第三步,重鋼集團以30 億元購買重慶鋼鐵的低效和無效資產;第四步,最大債權人國家開發銀行提供35 億元貸款支持;第五步,重慶鋼鐵獲得105 億元,支付有財產擔保債權、職工債權、小額債權和稅費等有限債權;第六步,每個普通債權人超過50 萬元的債權部分,以每100 元分得約16 股重慶鋼鐵A 股股票(資本公積轉增),股票價格按3.68 元/股計算。最終在重整后,平臺公司重慶長壽鋼鐵持有重慶鋼鐵23.5%的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
【專家點評】

劉曦雨
有一種力量叫“重整程序”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法學會會員
根據企業破產法規定,不同類別的債權人分別討論表決通過重組草案。重慶鋼鐵正是針對不同的債權人依法制定重整草案,并在39 天內執行完畢,大大提高了債務清償率,并實現了扭虧轉盈。重慶鋼鐵為解決債務危機,順利完成重組。其一,通過出售資產與轉讓股份的方式引入長壽鋼鐵,重慶鋼鐵的大股東由重鋼集團變為長壽鋼鐵,并獲取40 億元的資金支持,新的管理團隊與巨額資金為重慶鋼鐵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二,根據公司法規定,公司的公積金可用于彌補公司的虧損、擴大公司生產經營或者轉為增加公司資本。重慶鋼鐵將資本公積金轉增股份后,再通過債轉股的方式清償普通債權人,緩解債務壓力。其三,重慶鋼鐵通過出售資產或是貸款等方式獲取現金主要用于清償職工債權,保障職工權益,維護了企業與社會的穩定。
破產重整中金融債權保護重要性
重慶鋼鐵重整案是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企業債務危機,從根本上實現企業提質增效的典型案例。該案因系目前全國涉及資產及債務規模最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重整、首例股票同時在上交所和聯交所掛牌交易的“A+H”股上市公司重整、首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重整,而被認為屬于“特別重大且無先例”。該案中,人民法院發揮重整程序的拯救作用,找準企業“病因”并“對癥下藥”,以市場化方式成功剝離企業低效無效資產,引入產業結構調整基金,利用資本市場配合企業重組,實現了企業治理結構、資產結構、產品結構、工藝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全面優化。另外,人民法院在準確把握破產法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積極作為,協同創新,促成了重整程序中上交所首次調整資本公積金轉增除權參考價格計算公式、聯交所首次對召開類別股東大會進行豁免、第三方擔保問題成功并案解決,既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又實現了各方利益共贏,為上市公司重整提供了可復制的范例。
破產重整制度自2007 年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下稱“企業破產法”)以來,即成為處置“僵尸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要法律制度,在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推動結構性改革和保護債權人利益、實現債務人重生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破產重整制度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很強的社會價值,對金融債權人利益加強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金融債權人對于財務困難企業來說居于重要地位。債權人與股東都是企業經營資金的提供者,而對于很多大型上市企業,金融債權人提供了比其他單一股東更多的資金。企業正常經營或盈利狀況良好時,股東可以通過分紅獲得超額利潤,而對金融債權人來說,無論企業利潤如何巨大,也僅能按時收回本金利息;而當企業陷入財務困境時,債權人成為事實上的最大受害人,因此理應成為事實上的剩余索取者,參與對企業的最終支配權和控制權。
對金融債權人來說,破產重整的成本可能遠遠高于破產清算中受償的金額。因此,金融債權人在破產重整中承擔著巨大的風險。保護金融債權人利益不僅對破產重整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還體現了法律公平保護利益相關方的原則。
如何避免企業逃廢債
破產重整制度設置的初衷,正如企業破產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所規定的,是為了“公平清理債權債務,保護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部分企業卻利用破產重整計劃的推行借機逃避債務,甚至其破產重整的根本目的就是趁機轉移資產,拖延破產清算。這嚴重影響了破產重整程序的實施,對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極大損害。
現行企業破產法雖然完善了法律責任體系,但對于可撤銷破產行為與無效破產行為,只是列舉性地規定了范圍,并沒有概括規定兩種行為的構成要件,相關司法解釋也不足,在實踐中缺乏可借鑒的認定標準。商業銀行法、《貸款通則》等金融法律法規的內容僅僅立足于約束銀行方面的行為,而沒有同時約束與銀行發生法律關系的其他主體。
事實上,金融業作為經營信用和風險的主體,涉及當今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金融法律法規在約束金融企業自身的同時,必須對與金融業往來的客戶進行有效約束。目前,反逃廢債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對金融債權人保護力度不大。一些法律法規對嚴懲逃廢債責任人、保全金融債權、維護金融企業利益方面還存在諸多欠缺。企業破產法原本立法目的在于對債權人難以通過通常方式實現的債權,以債務人破產的方式消滅債務。但從我國實施企業破產法的情況來看,結果不容樂觀。企業破產法對破產還債過程中違法犯罪行為如何進行懲處沒有規定具體處罰標準,往往被破產企業人員鉆了空子。企業破產法也未對清算組的監督制約作出明確規定,往往造成清算組權力過大,從而對債權人產生不利影響。另外,對破產企業未履行的合同予以解除的規定也存在不妥之處,實踐中銀行作為債權人的權利容易受損。
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大型企業的主要資金提供方,在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程序中常常是債權數額最大的債權人。破產重整程序直接關系到金融債權人的保護,進而影響到金融秩序的穩定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應注重確認、保護以及規范金融債權人在破產重整中的權益。
企業需具備重整能力
司法重整不是萬金油,并不能使每一個困難企業恢復生機。重慶鋼鐵之所以能通過司法重整實現“鳳凰涅槃”,關鍵在于企業本身的重整價值。
首先,重慶鋼鐵擁有獨特的區位和市場優勢。雖然全國鋼鐵行業整體上產能過剩,但重慶及西南地區是鋼鐵凈流入地區,而且流入量較大。2016 年,西南地區鋼鐵凈缺口約5000 萬噸,其中重慶地區鋼鐵凈缺口約1308 萬噸,市場需求旺盛,重整具有市場前景。其次,重慶鋼鐵有悠久的歷史沉淀與營運價值。作為一家百年老企業,它不僅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而且在國家推進鋼鐵行業去產能的大背景下,重慶鋼鐵擁有800萬噸產能指標,成為有價值的重要資源,企業具有重整的營運價值。另外,由于我國具有較為嚴格的上市審批制度,上市公司具有不可替代的殼價值。重慶鋼鐵作為一家“A+H”股上市公司,其這一殼資源對于戰略投資人極具吸引力。本案中,債權人申請對重慶鋼鐵進行重整后,人民法院對其是否具有重整價值進行了審查與研究,分析了重慶鋼鐵陷入資不抵債的原因,作出了通過重整實現公司重生的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