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溪南中心幼兒園 葉珍珍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認為,學前教育工作不僅是幼兒園的責任,也是家庭教育的責任。因此,目前的學前教育在做好幼兒園方教育工作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工作,構建家園共育、創造家園互動的新形式。文章討論了家園互動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在學前教育中創設家園互動新模式的方法,以助力學前教育的全方面發展。
在學前教育中,家長是幼兒園最好的合作伙伴,積極開展家園共育,探索全新的家園互動路徑,構建家園雙方的聯動活動,是創設良好學前教育環境的重要路徑,能夠給幼兒提供一個完整且溫馨的成長環境,讓幼兒在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快樂成長。因此,新時代背景下的學前教育必須落實家園互動,相互配合、同步教育,達成提高幼兒素質的教育目標。
家園互動是教師與家長心靈溝通的重要渠道。家長與教師是幼兒在成長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但雙方在學前教育中所處的位置不同、與幼兒的關系不同、觀察幼兒成長過程的時空條件不同、自身教育素養不同,所以在面對幼兒時,也會采取不同的教育思路,甚至在面對幼兒、與幼兒交流或給幼兒的行為進行評價時,雙方的看法也不同。
新時代的教育理念倡導幼兒的全面發展、綜合發展,讓學前教育成為讓幼兒學做人、帶幼兒看世界、教幼兒學方法的人生課堂。所以,在與幼兒交流并開展學前教育時,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從客觀的角度了解幼兒當前的成長狀況,對幼兒的行為能力及素養做出全方位且客觀、公正的評價,了解幼兒的學習狀況、成長進度,關注幼兒在學習或參與各項活動時一點一滴的進步,給幼兒最及時的激勵。在幼兒出現認知錯誤、情感誤區時,要及時分析內在原因并及早干預,讓幼兒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內心豐富的優秀兒童。
家長與教師需要深入溝通,了解幼兒行為的特征,但受限于雙方在教育中缺失了對方那一部分視野,教師不了解幼兒在家的學習情況,家長也不了解幼兒在園都參與了哪些活動。此時,家園互動正是教師與家長進行心靈溝通、互通有無的核心渠道。雙方在互動過程中可以交換立場,站在對方的視角上考慮問題,不僅能正確看待對方的育兒方法,還能理解對方、體諒對方,使雙方在合理的互動之下達成深度合作,構建一個可供幼兒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的學前教育環境。
有許多幼兒家長沒有過多的育兒經驗,也沒有認真學習科學的育兒理念,更多是在摸索中積累經驗,費心勞力。但在家園共育視野下,開展家園互動,提高家庭與幼兒園的聯絡頻率與互動效果,能給教師與家長提供多樣性的交流渠道與互動方法,可以以更靈活的形式鼓勵家長與教師間交流討論育兒經驗、分享教育方法,讓家園互動成為育兒經驗的交流園地。雙方在討論、交流、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可以尋找到更適合幼兒健康發展的教育思路。
以幼兒園教師為主導積極開展家園互動,是引導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管理活動的有效途徑。家園互動是聯系家長與幼兒園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家長了解幼兒園日常活動及生活狀態的重要手段。在家園共育背景下,幼兒園應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園日常管理當中,嘗試讓家長成為管理制度的制定者與執行者,如調查幼兒家庭狀況,在尊重家長個人意愿的基礎上,邀請家長發揮個人專長,積極、踴躍地參與到幼兒園學前教育管理工作當中,實現家園共管共育,并通過高效率、高頻率、高質量的家園互動,實現家園共育的協調一致,進一步提高家園共育的執行效果。
構建高質量的家園互動活動可以改變傳統教師、家長與孩子的三方交流途徑。教師要全面創新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家長會形式,讓幼兒園開放日不再流于表面,發揮出其真正的價值,引導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一日生活的具體內容,了解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根本目的。
教師可以通過邀請家長到園,使家長與幼兒一同參與親子活動的形式,讓家園雙方達成有效的互動與溝通,深度了解對方的工作內容與工作價值,并利用親子活動增進家庭情感,讓家長陪伴在幼兒身邊,與幼兒一同成長。在這過程中,家長可以觀摩幼兒園的教育方式,生成正確的育兒觀念,了解幼兒教育的具體目標及有效方式,掌握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各項能力的增長情況,并深刻認識到在學前教育過程中為幼兒創設良好教育環境的重要意義,在家園互動中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愿意積極、主動地與幼兒親近,增進親子情感。教師也可以通過家園互動,了解幼兒在家庭的各項表現,掌握幼兒的能力發展情況。同時,教師還能深入挖掘來自家長的教育資源,引導家長成為學前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或實施者,繼而豐富學前教育模式,提高學前教育質量。
新時代的學前教育要引入信息技術,打造信息化教育環境,積極發揮出信息技術多渠道、信息共享以及實時通訊等優勢,將其用于家園互動當中,給家長與教師的聯絡提供新方式。
首先,幼兒園可以構建官方網站或微信公眾號,并在其中開設多個子欄目,如家長信箱、育兒信息推送、幼兒營養健康、學習園地等。其中,家長信箱用于接收家長對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建議;育兒信息推送以科學的育兒理念、先進的育兒方法為主,旨在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思想,使其了解家庭教育重要性,能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根據幼兒當前的成長現狀開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工作,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幼兒營養健康欄目以食育為主,包括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科學飲食策略、運動健康計劃等;學習園地欄目將上傳幼兒在園內的各項學習活動過程或學習成果,如主題類美工課的記錄視頻、圖片以及幼兒在美工活動中最終制作的成品展示。
上述子欄目中的信息推送可以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效果,給家長提供了反饋、建議的渠道,有助于實現家園互動。值得注意的是,幼兒園設置的官方網站或微信公眾號中設置的每一個欄目與模塊都要基于本園的園本化課程設計、辦學理念等,展示出幼兒園教育的真實情況。
其次,傳統的家園互動模式多為家長會、家長日以及電話聯絡,導致家園互動的溝通頻率有限。使用信息技術后,教師與家長的聯絡會更加通暢。在交流渠道選擇方面,教師和家長可以共同商討,選擇一個應用頻率最高的實時通訊軟件,如微信、QQ 或釘釘等其他軟件均可,在軟件內組建家長群,保證教師可以在第一時間聯絡到幼兒家長。在日常的執教工作中,教師也要時常與家長保持聯絡,定期分享幼兒在園表現,告知家長本階段的教育重點、主題,或是幼兒的綜合能力成長狀況,與家長一同制訂下一階段的家園共育計劃等。家長也要通過聯絡群,積極與教師聯系,告知教師幼兒在家里的表現或向教師提出一些教育方法等意見。
《指南》是學前教育的指導性文件,既能指導幼兒園開展保教工作,又可指導家庭教育。在家園互動過程中,幼兒園作為主導者肩負著主要任務,向家長普及科學的教育觀,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拓展家園互動模式,引導家長與幼兒園深度交流,有序溝通。幼兒園要在《指南》的引領下,為家長講述科學的教育方法。教師可以采用故事法、案例法等為家長講述新時代的學前教育理念及科學、可行、高效的學前教育方法。與此同時,分析幼兒的成長特征以及家長在家園共育方面的表現,對個別家長進行一對一的深度約談,針對性地解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除此以外,幼兒園還可以定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各幼兒家長在學前教育階段最關心的問題,家長認為幼兒在成長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家長對家園互動提出的期望等內容。在匯總分析后,尋找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家庭教育中的常見問題,并舉辦育兒經驗分享會、育兒沙龍等小型活動,邀請多名家長共同討論,最終解決問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在家園互動方面,除了線上教育以外,還要積極組織各類線下活動,如組織家長開放活動,邀請家長到園,引導家長觀察幼兒在園的真實學習情況、游戲過程與生活環境,使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在園內的各方面表現,讓家長在參觀幼兒園教育的過程中了解教師到執教方法、引導形式以及支持策略,讓家長開放日成為教師展示自身專業素養的重要手段,以此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
幼兒園在使用信息技術構建家園互動渠道,并在線上為家長推送育兒經驗、育兒策略時,還要積極組織各類線下教育活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成長發育情況以及家庭教育過程中的不同需求等內容,定期組織線下現場教學活動,聘請學前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到園授課,為家長講述與幼兒健康營養、親子關系維護、家庭教育方法等專業知識,也可邀請優秀家長講述育兒心得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核心理念,讓家長在線下活動中學習新知識、討論教育方法、分享教育策略,構建“線上+線下”的聯動講堂,為家長提供科學且具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建議。
為進一步提高家園互動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幼兒園還可成立家長委員會或成長助教團,引導家長自我管理,并突出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互動。家長委員會能夠解決部分家長工作較忙,很難空出大量時間參與家園共育會議或各類線下活動的問題。在家長缺席互動活動后,由家長委員會傳達活動主要內容、主要思想即可。成長助教團則改變了傳統教師主導、指揮家長僅需配合即可的家園共育策略,更強調雙方的合作與互動,雙方都可成為活動發起者、活動方案制定者與活動執行者,共同參與學前教育活動的制訂、實施、評價的全過程,發揮團體力量的作用,讓家園互動更有效。
家園互動是建立在家園共育基礎上的一種交流模式,而在家園共育中,除了家長與幼兒園的聯系外,還要引入社會資源,構建家、園、社聯動的教育環境。如果父母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園是幼兒參與教育的主要場所,幼兒園教師是幼兒的第二任老師,那么社會生活便是考驗幼兒對所學知識掌握能力、讓幼兒遷移應用的巨大平臺,是幼兒的主要生活環境,是幼兒一輩子的老師。家園互動必須認清社會教育資源以及社會教育的重要價值,讓幼兒了解社會、走入社會,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認真觀察、切實感悟,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應用,讓幼兒在社會環境中獲得綜合成長,以此增強幼兒的綜合素養與社會責任感,掌握在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規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與道德素養。
幼兒園、教師應承擔起整合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的責任,讓幼兒園成為家、園、社三方聯動的“中繼站”,積極開展家園互動,構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與認知水平的社會化教育活動。例如,在常規的幼兒園基礎課程教育以外,教師還要設置規則類教育,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園內生活時,要遵守園內秩序,不影響他人;在自主游戲中,要做好自己的事,邀請他人共同游戲時講禮貌;在集體共同參與某項活動時,遵守紀律,聽從教師的指示,有序排隊。在園內開展完此類規則教育以后,教師要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告知家長本階段的規則教育主題,并邀請家長監督幼兒在家庭生活中是否遵守了規則,將幼兒園的規則教育延伸至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去。此外,著重提及遵守紀律以及排隊等公共秩序規則的教育,告知家長在帶領幼兒到戶外活動時,要關注幼兒的行為、做法,讓幼兒在社會環境中主動遵守公共秩序。
家庭教育是學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是幼兒園在開展學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兒園、教師要認識到高質量的家園互動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結合園內實際情況、幼兒年齡特征、家長特殊需求制訂新穎的家園互動策略,堅持尊重、平等、合作等原則與家長合作,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引導家長主動參與到家園共育當中,以高質量的家園互動構建科學、合理的家園共育策略,以此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