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中學 賈海建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高中生物教學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宗旨。高中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可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課程標準的順利落實有益。就當前現狀而言,部分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或者由于本身缺乏相關理論或經驗,導致其在依托高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屢屢受挫,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這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積極主動性,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基于此,筆者認真解讀了高中生物學科中社會責任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出建議。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社會責任”是指學生基于自身對生物學的認識,能夠參與相關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并能就相關問題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同時能夠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產生活問題。具體而言,首先,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能夠積極運用生物學相關知識和方法,參與現實生活中那些與生物學相關的社會熱點話題討論中,并能夠做出理性判斷,同時識破并自覺抵制一些偽科學論斷和行為。比如,學生能夠對人口老齡化、生殖性克隆等社會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其次,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向周圍的人宣傳關愛生命的理念,同時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動健康中國的發展。比如,學生能夠自行制定健康的膳食計劃,知道珍惜生命、關心別人。再次,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念,積極宣傳并參加各種環保實踐活動。比如,學生主動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主動選擇自行車、公交車等綠色出行方式,積極參與學校或者社區組織的各種環保實踐活動等。最后,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學生能夠利用本地現有資源進行生物學實踐活動,并能夠解決現實生產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比如,利用生物學知識制作果酒、酸奶等。
高中生物教學以教材為基礎,因此教師要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找出與社會責任相關的教學素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關社會責任的內容極為豐富,如高中生物必修1 中《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中的無機物》《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等章節,以及必修2 中《伴性遺傳》《基因表達與性狀的關系》《細胞癌變》等章節中均涉及與社會責任相關的內容。教師從教材中挖掘出具體的社會責任教學素材后,還應將社會責任感培育納入具體的課時教學目標中,同時選擇適宜的方法或策略,制定具體的社會責任感培育方案,也就是要將其納入具體的教學計劃或方案中,如此方能讓社會責任感培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順利落地。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細胞中的無機物》一節,本節主要包括“細胞中的水”和“細胞中的無機鹽”兩大知識點,因此教師可以將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社會責任感,以及適量攝入鹽的健康生活習慣納入本節教學目標中。此外,教師應設計具體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方案。《細胞中的無機物》這一節介紹“細胞中的水”相關知識時,第一段主要論述了“水對地球生命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由此引申到“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性”,借此引導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社會責任意識。介紹“細胞中的無機鹽”相關知識時,提到人體內Na+缺乏會引發何種病癥,Ca+含量太低又會造成什么后果,并強調“生物體內的某些無機鹽離子必須保持一定的量”。教師可以舉幾個由于缺乏Na+、Ca+等無機鹽離子而導致的病癥,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搜索相關資料,繼續了解Na+缺乏或過多可能引發的病癥,并探索“要想保持人體健康每天需要攝入多少無機鹽”“適量攝入鹽有什么好處”等,并將這些健康知識分享給家人或朋友,以此引導學生與家人朋友一起養成適量攝入鹽的健康生活習慣。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主動履行相關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和諧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注意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既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學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又能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培養其利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此外,依托生活教學培養的社會責任感不是懸浮的、只存在于課堂上的剎那感受,而是能夠有效延伸至學生的現實生活中,使其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境后,也能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做出合理處置。因此,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教學是極為必要的。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引出相關生物課題,并依托該情境提出某些問題,特別是提出一些與本次學習內容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以及相關生物學知識展開一系列探究活動,這樣也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1《激素調節的過程》一節時,第一部分內容就是“激素調節的實例”,第1 個例子是“血糖平衡的調節”。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進行導入。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播放這樣一個視頻片段:老李最近經常感覺口渴、乏力,明明吃得很多,體重卻在下降,他想起自己聽朋友說過的糖尿病癥狀,懷疑自己是不是也得了糖尿病。于是,老李一大早吃完飯就去醫院做檢查,到了醫院醫生卻建議他明天早上空腹過來檢查。老李第二天空腹檢查后,發現自己的胰島素水平相較于正常人高出不少,醫生根據各項檢查結果判定老李確實得了糖尿病。這樣普通且熟悉的生活情境很容易引發學生對糖尿病的關注,教師可以依托該情境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你身邊有沒有糖尿病人?醫生為什么讓老李第二天空腹做檢查?吃飯會對血糖檢測有影響嗎?如果有,會是什么樣的影響?結合你的生活經驗和以往學到的生物學知識,想想血糖的來源和去向是什么?結合本課所學內容,想想哪些激素會參與人體的血糖調節?為什么老李的胰島素水平比正常人高?糖尿病人為什么會出現口渴、乏力、多食、體重下降這些癥狀?糖尿病有哪些成因及危害?普通人應該怎么預防糖尿病?糖尿病人可以通過哪些健康生活行為控制病情?你能不能制作一個糖尿病預防知識的宣傳海報,拍照發到朋友圈分享給親朋好友。”學生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展開探究,不僅能夠逐漸掌握“血糖平衡的調節”相關知識,還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糖尿病預防的相關問題,借此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此外,糖尿病預防和控制知識分享活動能夠培養學生向周圍人傳播健康知識的責任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其社會責任感的目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對模仿欲強的高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中生物教師可以挖掘一些榜樣人物,發揮其榜樣示范作用,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高中生物學科歷史悠久,在其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很多德才兼備、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生物學家,他們懷著對生命的疑問,一代又一代,堅持不懈地探索著指向生命真諦的各種生物學問題,他們的不屈不撓、無私奉獻恰恰是一種勇于擔負社會責任的表現。因此,教師可以從教材中尋找那些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生物學家,以其事跡為引,激發學生內心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強烈情感,這樣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的主題是“遺產與進化”,本書最開始的“科學家訪談”板塊的訪談對象為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是我國杰出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作為雜交水稻體系的開創者,袁隆平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技術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當之無愧的人民英雄。訪談中,問到袁隆平為什么選擇雜交水稻作為研究方向時,他說在他上大學期間,水稻育種仍舊是世界性難題,而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研究雜交水稻是為了解決我國的糧食短缺問題。由此可見,袁隆平身上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研究雜交水稻不為功成名就,而是為了解決我國糧食短缺問題,為了全社會的人都能吃飽飯,這一點始終沒變,所以他才能在獲得榮譽后仍舊堅持每天下田,年過九十仍舊不愿離開奮斗了一輩子的田間地頭。本次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講述袁隆平院士的一系列感人事跡,以其榜樣示范作用激發學生內心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強烈情感。
當然,榜樣人物并非只是那些名留生物學史的專家學者,也可以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普通人,教師甚至可以要求學生自行從班級中推舉、評選出一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榜樣人物。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節時,教材中的一個思考討論板塊要求學生討論“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與個人生活的關系”相關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縮小生態足跡、減少環境污染的,并鼓勵學生相互推舉,從班級中評選出一名“綠色生活標兵”,作為大家的學習榜樣,借助榜樣示范作用,激發學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擔當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但是社會責任的擔當不能只在嘴上,而是應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要想做到這一點,高中生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社會調研活動,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相關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提升運用能力,又能依托調研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此外,教師可以聯合學校相關部門、社區或者其他社會機構,組織一些社會公益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感,讓其深刻認識到自己身為社會的一分子,應當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珍惜生命、保護環境、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觀念,這對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也是極為有利的。
例如,在教學完人教版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社會調研活動,要求學生調查當地的環境情況,提出保護環境的建議或行動計劃。學生可以自行確定主題,如調查本地水污染情況、居民區生活垃圾收集與處理情況、空氣污染情況等,然后制定調研計劃、展開調研活動,并根據調研結果提出相關建議。經過此次活動,學生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本地環境狀況,以此增強保護家鄉環境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并在此基礎上以自身行動保護家鄉環境。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調研結果組織一些相關的環保活動,以增加學生的社會參與感,促使其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比如,有的學生調查居民區生活垃圾的收集與處理情況發現,某些社區居民不注意垃圾分類,這樣不利于垃圾處理,由此提出建議,去往相關社區宣傳垃圾分類的方法和好處。針對這一建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開展一次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讓社區居民知道應該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以此推動社區內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為保護本地環境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新課標的順利落實以及學生人格的完善和綜合素質的發展都能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高中生物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教材中與社會責任有關的素材、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發揮榜樣示范作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這些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某種認知,從而達到培養其社會責任感的目的。此外,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認真反思,探尋更多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為新課標的順利落實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