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大辛莊辦事處中心小學 劉 坤

質疑能力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備能力之一,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學生對知識的質疑過程能夠體現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思考與分析,在質疑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語文思維都將獲得進一步發展。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有效途徑。基于此,文章結合教學實踐,討論在語文閱讀課堂上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策略,旨在發展學生的質疑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質疑能力是學生主動在學習中發現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探尋知識本質的過程,也是學生獲得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發展的過程。因此,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使其在興趣的驅使下質疑與思考所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本質、挖掘事物的本源。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閱讀篇目有深刻的教育價值,發人深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細致品讀文本內容,分析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創作思路,體會作者隱藏在文本中的真情實感,在質疑過程中走入文本,實現深度閱讀,幫助學生養成在質疑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學生好奇心的強弱是決定其質疑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較高,生活閱歷與生活經驗不足,會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感到好奇,這是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出于其好奇本質對世界進行的思考與探究,是學生成長的必經之路。而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一半是與生俱來的,一半是由他人引導的。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好奇,鼓勵學生探索知識的本質與內涵,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獲得質疑與探究的動力。
質疑能力并非天馬行空的想象與猜疑,不是學生基于某一特征進行漫無目的的遐想而隨意提出的問題。合理的質疑要建立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之上,讓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以及個人對知識點的理解提出有深度、有價值、有建設性的問題。失去基礎知識的支撐,學生的質疑和提問很容易陷入無意義的怪誕之中,擁有扎實的基礎才能讓質疑有所根據,并讓學生在質疑過后主動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態度決定了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上限。學生的質疑行為并非對知識的褻瀆和對權威的不認可,而是一種基于個人主觀思考后,想要探尋知識核心并深化對知識理解的做法。所以,教師必須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生的質疑行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認可學生的質疑行為,為學生提供質疑與思考的動力,讓學生在質疑中獲得體驗,在探究中獲得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思維能力較強,若不加以限制,質疑很有可能會“偏題”。所以,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剖析文章內涵,并拋出針對性的問題,利用有探索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質疑意識,使學生的質疑能力獲得正向和積極的發展。
要想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溫馨和睦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思考和討論,大膽質疑、敢于質疑。質疑是學生基于個人學習能力以及思維模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后提出個人觀點的過程,也是學生分享自己學習思路和學習想法的過程。教師要以此為核心優化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討論欲望,讓學生愿意與他人分享經驗、交流合作,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觀點、提出問題。實際上,許多小學生由于性格內向,不敢隨意在課上舉手發言,也不愿意與他人有過多的交流,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可以妥善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敞開心扉,與同學共同沉浸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在積極的學習態度以及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完成文章閱讀,并合理質疑。在構建課堂氛圍時,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引入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等輔助教具,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為學生建立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課堂環境,構建一個生動有趣的閱讀情境,讓學生主動閱讀、質疑、思考、探究。
例如,在《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教學中,教師錄制了一段“秋天”的視頻,并將視頻與音頻分開播放,先播放音頻,讓學生猜測音頻中都體現了哪些內容,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然后播放視頻,讓學生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通過簡單的課前導入活動,營造了本課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好奇心,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和提問給出及時的激勵性評價,讓學生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利用媒體情境構建了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減輕了學生在課上質疑的心理負擔。
許多小學生在參與閱讀課堂時往往會出于個人喜好,以讀故事的方式完成文本閱讀,不會結合文章內容對作者的寫作方式、創作思路以及內涵的情感價值進行深度探索。而傳統的語文閱讀課中,這些對閱讀文本深層剖析的工作大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不會主動思考文本內容的深層含義,自然也不會結合課文內容質疑。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將閱讀課堂變為培養學生質疑意識,啟發學生深度思考的“思維園地”,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踴躍提出問題,將對文本的閱讀學習帶入深層,通過積極的鼓勵與引導,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借助學習單為學生安排自主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在閱讀完文本后尋找問題,并做好批注,在后續的自由討論環節提出問題,從而養成邊閱讀邊思考,以及善于發現問題和敢于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陶罐和鐵罐》教學中,教師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形式。首先,使用多媒體設備呈現本課的學習單,要求學生在學習單的引領下自主學習。學習單內容包括:標記文章中的生字詞,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的含義,并造句;閱讀全文,分析文中陶罐與鐵罐的性格特征、各自的長處與短處,并用一句話總結陶罐和鐵罐的結局;說一說你的思考與感悟,并提出問題,對不理解的內容做好標記。
學習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符合小學生當前的學習能力,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使其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閱讀環節過后,教師要檢查學習單完成情況,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大膽舉手發言,以此引導學生互相幫助,更好地解決質疑。本環節結束后,仍未解決的問題應進行統一歸納與匯總,有相同問題的學生自成一組,在小組內開展對該問題的深度探究,完成小組合作學習。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每一名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學習能力不同、閱讀水平不同,產生的疑問自然也不相同。部分學習能力較強、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快速梳理出文章核心,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但是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反復閱讀后仍然有許多不理解的問題。所以,學生在課上質疑的內容與質疑水平都是不同的。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堅持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名學生在閱讀課堂中的感受與體驗,確保閱讀教學以及對質疑能力的培養能圍繞每一名學生的主觀需求,讓所有學生公平地享有在課上質疑的權利。教師要始終以和善的態度面對不同學生的提問,消除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認為自己貿然提問會拖慢課堂進度的負面情緒。
以《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為例,本文介紹了西沙群島豐富的物產以及絕美的風景,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喜愛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帶領學生粗讀一遍文章,學生對文本有大致了解后,再要求學生精讀,提煉出文章有哪些描寫西沙群島景色和物產的語句,并根據文章內容提出個人觀點和問題。自主閱讀結束后,教師選擇學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問題與質疑點,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既要選擇后進生分享,又要選擇學優生提問,以一視同仁的態度面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給所有學生提供公平質疑的機會以及鼓勵,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使其意識到自己的質疑可以獲得教師的認可,進而收獲自我效能感。
人教版小學語文閱讀教材選擇的文本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較強的育人價值。在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一同挖掘文本主線,探究作者在蘊藏的真實情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文本的表象入手,跟隨文章發展脈絡走入文章深層,開展深度閱讀,讓學生逐步建立起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隨后鼓勵學生跟隨故事的發展深度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講述了少年周恩來刻苦讀書的故事。文章開頭設置了大量鋪墊,講述了少年周恩來立志刻苦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的原因。本文的主線即少年周恩來發憤圖強、刻苦讀書的始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該主線,將文章劃分為“故事背景”與“立志讀書”兩個部分,并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并質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每一自然段閱讀結束后,教師都會給予學生質疑的機會。隨著故事的發展,學生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并在教師與同學的幫助下抽絲剝繭地解決了問題。在整篇文章閱讀結束后,整個故事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本課的深層閱讀。
線索是貫穿全文的關鍵詞,能夠將文章的結構故事情節以及文中涉及的所有材料串聯起來,呈現出完整的文章結構以及清晰的行文脈絡,而且文中埋藏的各個線索也是主要的質疑點,是發展學生質疑能力的有效載體。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學習時很難自主找到線索,所以教師可以在備課時著重刻畫文章的重點線索,并圍繞線索設計啟發式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質疑,推動學生自主探究,使整個閱讀教學持續深入。
例如,在《珍珠鳥》一課閱讀教學中,珍珠鳥的活動是本課的主要線索。教師先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并標記出作者描寫的珍珠鳥活動的各個地點,這時,許多學生開始好奇,這些地點暗藏了怎樣的玄機?為什么要著重標記?學生帶著疑問完成教師安排的任務后,教師再要求其根據剛才圈畫的各個地點分析珍珠鳥的活動范圍,并尋找活動范圍的變化規律或變化特征,至此學生恍然大悟。隨后,教師鼓勵學生按照上述思路尋找文中的其他線索,并基于個人對文章的理解提出問題或個人觀點,之后與同學分享。學生分享時,其他同學也可以在不影響課堂紀律的前提下質疑這一線索,讓線索成為推動質疑、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真正使質疑貫穿學生閱讀學習的全過程。
有道是“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思考與質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刻意識到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性,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大膽質疑,優化閱讀教學表現形式,在激發學生質疑欲望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質疑方式,從而使學生在質疑中學習、在質疑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