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睢寧縣城西學校(221200) 武春芳
小說是一種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統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小說作品,這為學生初步感受、理解小說特點提供了條件。當下的小說教學,一些教師忽視了小說的文體特征,把小說與普通的閱讀文本等同,致使小說教學失去了應有的味道。怎樣才能教出小說的味道,讓學生愛上閱讀小說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教學。
情節是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載體。但學生在閱讀小說時往往會被小說精彩的情節所吸引,而很少去關注小說情節的設置方式。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梳理小說的情節脈絡,為精讀課文奠定基礎。
線性結構的故事情節一般是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推進的,故事情節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從因果關系入手,梳理小說情節,能使學生對小說脈絡結構的感知更加清晰。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草船借箭》這篇小說,以“借”為線索,起因是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經過是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結果是箭按時如數交付周瑜,挫敗了周瑜的圖謀。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把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說一說。這樣,學生理清了小說事件中的因果關系,明晰了小說的主線脈絡,加深了對小說內容的理解與把握。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有些小說人物較多,人物關系也較為復雜。如果學生缺乏對小說人物關系的真正理解,將會給小說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小說作品中,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屬于顯性的線索。有些小說不僅有顯性的情節,也有著隱性的情節。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小說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發現小說的隱性的情節,為學生感受小說特點提供條件。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中,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這些人物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出人物關系圖(見圖1)。

圖1 《草船借箭》人物關系圖
借助人物關系圖,學生對小說情節的感知會更加深刻。有些小說沒有顯性的情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人物關系。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紅樓春趣》一課中出現的人物有十多個,如果學生理不清小說中的人物關系,那么就很難真正讀懂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各個人物之間的對話聯系起來閱讀,形成隱性的情節網,并繪制人物關系圖(見圖2)。

圖2 《紅樓春趣》人物關系圖
當學生理清人物關系之后,對人物之間血緣親疏之分,主子與丫鬟之間的尊卑關系等一目了然。尤其是寶玉雖然是貴公子,卻對所有人一視同仁,這為學生感受寶玉的特點提供了條件。在閱讀小說時,教師要善于從理清人物關系入手,幫助學生感受小說情節以及人物形象特點,加深學生對小說的理解。
小說常用矛盾沖突來展現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教學中,教師從小說懸念或者具有矛盾沖突的地方入手,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可以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對小說中有遞進特點的情節感受更加深刻。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橋》一課,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的矛盾沖突處“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引導學生關注故事情節的發展,思考:“老漢為什么把小伙子揪出來?又為什么把小伙子推上木橋?”這樣,學生就文本矛盾處的“一揪”“一推”展開思考,感受到老漢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和作為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情感。在小說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沖突處,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和表達特點。
小說都塑造了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形象,因此感受人物形象特點是小說教學的重點。教師依據小說特點,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特點,可以深化學生對小說的理解,讓學生的閱讀走向深入。
小說中的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以幫助學生感受不同人物形象的特點,真正把薄書讀“厚”,把人物讀“活”。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中的桑娜與漁夫對話部分,桑娜表面平靜,實則心里非常害怕,不敢與丈夫對視。兩個人的內心絕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么平靜。如漁夫的話:“嘿,我回來啦,桑娜!”“瞧,這樣的夜晚!真可怕!”從漁夫的話可以看出他看似在與桑娜打招呼,實則還沉浸在剛才與風浪搏斗的情境中。從“哦,是你!”這句話可以看出,桑娜因為怕丈夫怪罪自己,不敢正視自己的丈夫。從“是啊,是啊,天氣壞透了!哦,魚打得怎么樣?”這句話中的“哦”一詞可以看出,桑娜在和漁夫說話時走神了,她正在想著該如何把抱回西蒙孩子的事情告訴丈夫。從“我?”“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擔心呢!”這些話可以看出,桑娜當時心里非常緊張。對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再現文本情境,引導學生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透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神態等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讀懂語言背后的內涵。小說中人物角色眾多,教師通過分角色朗讀來引領學生感受人物形象,走進人物內心,獲得對人物特點的深刻理解。
小說中有些人物形象復雜、真實、立體,能帶給讀者強烈的震撼與心靈的沖擊。教師引導學生就小說中描寫人物的語言進行深入品析,使學生感受到人物的多面性,對人物的感知更加真實、立體。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課中,武松的形象具有多面性的特點。有的人認為武松很魯莽,有的人認為武松很勇敢。那么,武松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首先,教師讓學生抓住課文中武松上岡前與店家的對話來初步感受武松的形象特點。然后,教師讓學生就武松打虎的部分進行重點品讀,引導學生抓住武松打虎時的一系列動作描寫,感受武松膽大心細、機智勇敢的特點。最后,教師把《水滸傳》中關于武松的故事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拓展閱讀。經過這幾個環節的閱讀之后,學生就會明白,作者筆下的武松既有藝高人膽大、英雄豪邁的一面,又有魯莽、膽怯、恐懼的一面,從而感受到武松這個人物形象具有多面、立體、鮮活的特點。在小說作品中,作者筆下人物的特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常人一樣,具有多面性、發展性的特點。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中的人物描寫,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認知,深化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與感悟。
有些小說中的人物具有成長性的特點,這種成長性不僅表現在身體層面,還表現在精神層面。教師從人物的這一特點入手,引導學生閱讀,能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一課,選自《西游記》第一回,主要講述了一塊仙石孕育仙胞,迸出石猴,最終成為猴王的故事。課文主要從石猴的身體生長與精神成長層面展現了石猴的形象特點。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讀課文,繪制出石猴成長經歷圖(見圖3)。

圖3 石猴成長經歷圖
教師引領學生就石猴不同成長階段的內容進行品讀,使學生發現石猴一開始的特點是活潑、靈動;在成長的過程中,石猴又表現出了機靈、勇敢的特點;在尋找水簾洞并穿越水簾洞的過程中,石猴身先士卒、從容不迫的王者風范得到了展現,從而逐漸蛻變成了猴王。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關注人物形象的身體生長,還要從精神層面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變化,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從而走向了閱讀的深處。
小說是虛構的藝術,讀者通過虛構的世界去感受現實生活。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小說的特點,為學生搭建適切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感受小說的秘妙。
在小說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小說在表達上的特點,實現言意兼得的目標。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課,講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教學時,教師可提出思辨性話題:“課文主要講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可是為什么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武松喝酒的事情呢?這會不會喧賓奪主?能不能把這部分內容去掉?為什么?”通過思辨,學生明白了武松喝酒這部分內容看似與打虎毫不相干,實則與打虎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喝酒這部分,不僅向讀者呈現了武松多疑、虛榮的一面,還向讀者展現了武松豪爽的一面。如果武松沒有喝酒,也就不會出現打虎英雄了。這部分看似閑散,實際上喝酒、上山、打虎、下山這幾個環節缺一不可。這也是這篇小說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有結局。又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橋》一課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微型小說一波三折的特點,結合小說內容,教師提出思辨性話題:“小說為什么不直接在開頭點明老漢與小伙子的關系,而是在結尾處才隱晦地點明老婦人、老漢和小伙子三者之間的關系呢?”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真切感受到了懸念設置在小說中的魅力與價值,為今后的小說創作奠定了基礎。在小說教學中,教師以思辨性閱讀的形式幫助學生發現小說在表達上的特點,使學生對小說情節上一波三折、張弛有度的特點感受更加深刻。
小說的內容與形式是統一的。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小說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秘妙,可以打破學生在小說閱讀中的平衡性與舒適感,讓學生感受到小說的表達魅力。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選)》一課的課后練習三:“課文多次寫到還鄉河的景色。找出來讀一讀,再說說寫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教學時,在學生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描寫景色的句子,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使學生感受到環境描寫的魅力。又如,《窮人》一課的開頭描寫了屋外的環境與屋內的環境:“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而屋內“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教師引導學生感悟、品味,使學生明白了描寫屋外環境是為了表現漁夫打魚的辛苦以及桑娜一家生活的艱辛,描寫屋內的環境是為了體現桑娜的勤勞、善良。在小說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就小說的環境描寫進行品讀,能讓學生感受到環境描寫的獨特魅力。
綜上所述,教學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是教學的重點。在小說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小說的特點,引導學生梳理小說的情節,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小說在表達上的特點,能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小說的魅力,為學生由學習一篇到學會一類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