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娟
妊娠劇吐是以持續嚴重惡心、嘔吐為主要特征的孕早期綜合征,臨床以使用止吐藥治療為主。抗敏安安全有效,是治療妊娠劇吐的一線藥物,但國內并無該藥,而其他常用止吐藥(昂丹司瓊、氯普胺等)的安全性尚需進一步研究[1]。考慮到內服藥物對胎兒的潛在不良影響,尋找一種可促使妊娠劇吐患者早期康復的干預方法十分必要。穴位貼敷是一種復合性中醫外治技術,融藥物、腧穴、經絡為一體,具有作用直接、安全有效的特點。妊娠劇吐主因胃失和降,故將止嘔類藥物調和后施于各和胃理氣穴位,使藥效直接經穴位透皮吸收,或能進一步激發穴位、經脈功能,從而有效緩解妊娠劇吐,提高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穴位貼敷應用于妊娠劇吐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0月—2021年10月翼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妊娠劇吐患者138例,按計算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9例。對照組年齡21~35歲;平均(26.71±3.84)歲;孕周6~11周,平均(8.11±1.04)周;初次妊娠52例;病程5~17 d,平均(9.31±3.02)d。觀察組年齡20~32歲;平均(25.53±3.61)歲;孕周7~11周,平均(8.24±1.12)周;初次妊娠56例;病程6~15 d,平均(9.60±3.14)d。2組年齡、孕周、初次妊娠例數、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妊娠劇吐診斷標準[2];②孕周<12周;③單胎妊娠及電解質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系統疾病;②甲亢;③葡萄胎。
1.3 方法2組均予同樣干預措施:①關注患者尿量、脈搏、皮膚彈性、精神狀況等,注意脫水癥狀出現。②觀察患者嘔吐次數、嘔吐物的量和性狀,并及時清理嘔吐物,保持病房無異味。③為患者提供飲食營養和胎兒健康指導。④幫助患者消除恐懼,放松心情,安定情緒。⑤囑患者注意休息,少量多餐,平時可多進行深呼吸練習。對照組:基礎治療,持續至出院。補液、糾正酸堿及電解質、營養支持、適當使用止吐藥。觀察組:基礎治療+穴位貼敷。穴位貼敷:①藥膏:干姜、陳皮、竹茹、紫蘇梗、姜半夏、石斛各10 g。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黃醋調和為軟膏,然后將軟膏適量涂抹在敷貼膠布上,制成穴位貼。②穴位選擇:雙側內關、三陰交、足三里、合谷。③用法:每日早晨的7:00—9:00,將穴位貼敷貼在各穴位,留置8 h。連續應用7 d。2組均觀察7 d。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治療效果:比較入院時及第8天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以此作為治療效果。該評分包括惡心、嘔吐、神疲倦怠、頭暈厭食,各癥狀由輕到重分為4個等級,分別對應0~3分。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積分降低7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改善,積分降低至50%~70%;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嘔吐情況:記錄所有患者第8天(24 h)發生惡心所持續的時長,及發生干嘔、嘔吐的次數。胃腸激素:第8天,抽取患者空腹血(外周靜脈血)2 ml,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胃動素及胃泌素水平[3]。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85.51%高于對照組71.01%(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每天嘔吐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惡心時長短于對照組,干嘔次數及嘔吐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每天嘔吐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胃腸激素比較治療后,觀察組胃動素高于對照組,胃泌素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胃腸激素比較
妊娠嘔吐是常見早孕反應,癥狀嚴重時可引起肝腎衰竭、意識障礙,最終威脅母嬰安全。因此,加強此病治療對保障胎兒和孕婦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基礎對癥治療對孕婦有良好支持作用,但補液無法緩解嘔吐癥狀,止吐藥應用又受限制,故而治療效果往往不確切[4]。妊娠劇吐歸屬為“中醫妊娠惡阻、阻病”范疇,其病機為沖氣上逆,胃失和降。有文獻報道,在妊娠嘔吐常規治療上輔以針對性中醫中藥治療,可有效減輕患者惡聞食氣、嘔吐等癥狀[5,6]。穴位貼敷療法基于辨證施治,根據妊娠劇吐病機,兼顧孕婦擔心胎兒安全心理,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進行治療,或可提高治療效果,進一步緩解孕婦惡心嘔吐不適表現。為此,本研究將對妊娠劇吐患者進行穴位貼敷治療,以探索其有效價值。
經穴對藥物效能具有放大效應和外敏感性,穴位貼敷能將經穴與藥物的作用有機結合,起到雙重調節效果。根據這一理論,將穴位貼敷應用于妊娠劇吐患者中,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85.51%高于對照組71.01%(P<0.05),惡心時長短于對照組,干嘔次數及嘔吐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表明此種方法能降低妊娠劇吐患者嘔吐程度,提高治療效果。多國妊娠嘔吐指南中,干姜均為推薦治療方法[7,8],干姜具有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其中含有姜辣素,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調理食欲,能加快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有末梢性鎮吐作用,同時對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有興奮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降逆止嘔、健脾胃強運化之功。并指出干姜能明顯緩解孕婦惡心嘔吐癥狀,且對胎兒無不良影響[9]。陳皮消膈氣,化痰涎,善通達,能止嘔、健脾胃。竹茹除煩止嘔,化痰清熱[10];紫蘇梗為行氣止嘔良藥,兼有理氣安胎之功,主治脾胃氣滯失運化,胸悶氣逆嘔吐[11];姜半夏能降逆止嘔,瀉胸脘痞悶;石斛養胃腎之陰而止吐,其現代醫學研究對腸管有興奮作用,可使胃腸蠕動幅度增加,煎劑能促胃液分泌,助消化[12]。以上諸藥均有良好止嘔作用。在穴位選取上,遵循了病在內者精選要穴和腑病治其合的原則。內關在八脈交會之處,具有宣通氣機之效;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有土中之土特性,可有效生發胃氣,寬中降逆;三陰交系脾、肝、腎經之會,有健脾和胃之益;合谷為氣血匯聚之處,有益氣理中,升清降濁作用。因此,將由干姜等止嘔藥材制成的軟膏直接貼敷在各要穴,穴位經機械性刺激,通過皮膚軟組織吸收入血,可將藥效帶入整個腧穴空間,從而起到強效通降胃氣、寬中止嘔作用,有效緩解孕婦嘔吐癥狀,達到良好治療效果。此外,在子午流注納支法中,辰時(早晨7:00—9:00)胃經旺,故讓患者選擇在這一時段貼敷,可最大限度提高穴位與藥物的治療功能,使患者氣血有和,陰陽平衡,進一步改善孕婦惡心嘔吐臨床癥狀,獲得滿意治療效果。
龐海清等[13]就穴位貼敷對妊娠嘔吐患者的影響進行了觀察,發現2組患者胃動素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表明胃腸激素改變可能是引起妊娠嘔吐的重要原因。故治療期間關注妊娠劇吐患者胃腸激素變化具有必要性。在本次對比治療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胃動素高于對照組,胃泌素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穴位貼敷能調節妊娠劇吐患者胃腸激素水平。分析與穴位作用和擇時貼敷有關。有研究證實,刺激內關可調節胃酸分泌,促進胃腸運動,刺激足三里可雙向調節幽門括約肌及胃功能[14]。故貼敷以上穴位,可對胃腸激素起到良性調節作用。林麗君等[15]報道,在脾胃經最盛時用吳茱萸沿脾胃經熱熨,可加快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而胃腸激素又在胃腸功能中有重要調節作用。故本研究擇時進行中醫治療,更利于胃腸激素正常分泌。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能降低妊娠劇吐患者嘔吐程度,調節胃腸激素,治療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