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興 賈小強
老年性便秘是老年人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臨床多見排便次數減少、排便不盡感或排便困難、缺乏便意等癥狀。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國老年人口的健康問題愈發受到重視,有研究表明,老年性便秘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高而升高,且其患病率具有女性高于男性、北方高于南方、農村高于城市的特點[1]。誘發老年性便秘的原因眾多,現臨床普遍認為與老年人不良飲食習慣、活動減少、藥源性因素、機體退化等原因關系緊密。西醫臨床多以瀉下藥物對癥治療,主要通過抑制腸道水分吸收、刺激腸道分泌、促進腸道蠕動或潤滑軟化糞便等機制緩解便秘癥狀。西藥治療效果顯現快,但治療后不良反應較大,長期應用有加重病情進展的風險。因此,可通過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發揮中醫中藥的治療優勢。
賈小強教授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導師,30多年來投身于臨床工作,治療肛腸科各類疾病經驗豐富,特別是對老年性便秘治療選藥頗有心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將賈小強教授臨床治療老年性便秘的經驗介紹如下。
中醫古籍中并無對老年性便秘病名的確切記載,但在歷代醫家的著作中均可尋覓到對便秘的論述,最早對便秘進行論述見于《黃帝內經》中,如《素問·舉痛論》中論述:“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漢代醫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云:“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大便難候》中認為:“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結,壅塞不通也”。明代朱丹溪《醫學正傳·秘結》中曰:“飲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導失常,漸成燥結之證”。清代唐容川于《血證論》中云:“肺移熱于大腸則便結,肺津不潤則便結,肺氣不降則便結”。現代醫家多認為老年性便秘或因老人津虧血少,腸道失潤,舟行無力,大便艱澀難下;或因老者命門火衰,腎陽不溫,鼓動無力,腸道失去正常傳導糟粕之功;或因老人脾氣虧虛,中氣不足,血行不暢,腸道失于濡養,久而出現排便困難;或因年老真陽虧損,溫煦無權,易受陰寒之害,寒凝腸腑,傳導失常,大便不通導致便秘等,病機多為陰陽氣血虛弱,夾雜冷積熱結或瘀血等實證。在治療上應從整體出發,針對老年性便秘患者自身特點,辨證施治,同時應注意,醫家不可為求取迅捷之效,濫用攻伐瀉下,因此類藥物迅猛,恐有加重病情之虞[2]。賈小強教授在借鑒先輩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幾十年自身臨床經驗,形成了個人特色鮮明的遣方用藥規律與治療方法,臨床治療獲得了良好的療效。
2.1 腎本漸衰 魄門不暢為本賈小強教授認為此病的發生根本責之于腎虛,且主要與腎之陰氣虧損密切相關。趙養葵在《氣虛中滿論》提出:“蓋腎開竅于二陰,腎氣化則二便通”。由此可見,腎臟與大便不通關系緊密。明代虞摶有論:“腎主五液,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燥結”,腎主人體一身之水液,主全身之真陰,腎陰充足則可濡潤、滋養人體五臟六腑,腸道潤滑,大便易排,若腎陰虧虛,人體臟腑失于元陰充養,則腸腑失潤,津虧便秘。同時,腎陽不足亦能導致老年性便秘的發生,李東垣在《東垣十書·燥門》中論述:“腎陽虛衰,陰寒凝滯腸胃,使之傳導無力,津液不行,亦可致排便困難”。腎為胃之關,人體水液運行代謝之本全賴腎的蒸騰氣化,人至老年則命門火衰,腎精虧耗,腎陽無力蒸化津液,腸道失于濡潤,大便滯于腸中難下。腎之陽氣為鼓動大腸傳導的元力,陽氣充足,溫煦腸道,大腸傳動有力,大便可順勢而下,若腎陽氣虛損則寒凝腸中,大腸無力傳送,則糞便滯阻腸中不下,正如《景岳全書·秘結》所云:“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因此老年性便秘多因腎失蒸騰,腸中乏液,或腎陽氣虛損,推便無力。其臨床表現多見大便燥澀難出或排便無力。
2.2 中陽虛陷 升降失衡為要賈小強教授認為脾陽虛陷亦為此病發生的重要原因。脾位居中焦,同胃組成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人食水谷入于胃,脾運化布散其中精微于全身,胃則將其中糟粕降藏于腸中,爾后排出體外。清代醫家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論述:“中氣健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渣滓傳送無阻,是以便溺不澀”。 人至老年則脾之陽氣日衰,正如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所論:“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皆大便不利,或常苦下痢”。脾之陽氣虛衰,則脾胃氣機升降不相協調,脾升清之功漸敗,胃降濁之效愈衰,降濁無力則腑氣不通,糟粕停滯大腸,即為大便秘結。在臨床上以臨廁努掙乏力,難以排出或有排便不盡感,即為中醫所講“虛坐努責”。
中陽虛陷與腎氣不足常同存于老年性便秘患者中,雖偏重不同,但可相互影響[3]。“先天生后天,后天養先天”,腎脾為人先后天之本,腎中精氣不足,可致中陽溫煦無力,而中陽無力運化水谷,則不利于精微物質的正常輸布,導致腎中精氣不能得到充養。二者互為因果,終至腎虛中陷。再加之臨床多見老年性便秘患者常自用大黃、番瀉葉等苦寒藥物,胃傷脾敗,中陽虧虛無力,水谷精微運化不及;腎中陽氣不足,失于溫煦,導致便秘日重,造成惡性循環[4]。
2.3 氣虛血少 身枯體乏為標賈小強教授認為氣虛血虧也是此病發生的病理基礎,正如《素問·調經論》中所寫:“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又可謂氣血傷,則百病生”。 氣血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老年人各臟腑功能衰退,脾胃功能衰退則氣血生化不足,腎臟虛衰則腎精不足,使耗損之氣血無法得到充養,腸道失于濡養,大腸傳導無力,大便下行困難。在臨床上可見患者面色蒼白、便后乏力、神疲懶言等癥。

3.1 腎陰與腎陽同補 陽中求陰方中用生地黃滋補腎陰,正如清代吳儀洛《本草從新》中言生地黃:“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聰耳明目……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方中生地黃、玄參、麥冬組成經典名方增液湯,具有增液行舟之功效,為津虧腸燥所致大便秘結的常用成方。川牛膝味甘性平,歸肝腎兩經,朱丹溪曾云:“牛膝引諸藥下行,宜入足少陰以理諸疾”,川牛膝與生地黃共同滋補腎陰,已達滋陰潤腸之效。肉蓯蓉素有“沙漠人參”之譽,其味咸性溫,歸腎、大腸經,可補腎陽,益精血,而肉蓯蓉經酒炮制后,更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明代繆希雍于《神農本草經疏》中記載:“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生地黃、川牛膝、肉蓯蓉此三者使腎之陰陽雙補,并以滋補腎陰為主,以達固護腎氣之效,酒蓯蓉還具有陽中求陰之功,陽生陰長,力促培補老年性便秘患者虧損之元陰的功效。
3.2 升清與降濁同用 以升促排在《素問·六微旨大論》有論:“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升麻、柴胡二者氣清味薄,輕清上行,兩藥同用可共引清氣行于陽道,使脾胃陽氣升舉上行,可達到以升促降的目的,并且升麻為陽明經引經藥,能引諸藥直達病所,增添藥力。方中用桔梗宣發肺氣,肺與大腸相表里,通過桔梗宣發肺氣以降大腸之氣。枳實歸屬胃、脾、大腸三經,正如黃元御于《長沙藥解》所云:“瀉痞滿而去濕,消陳腐而還清”,枳實可降胃之濁氣,祛除大腸陳腐之濁物。厚樸則善入足陽明胃經,可降沖逆去實滿,與枳實共奏“降濁”之效。以上5味藥合用共使脾胃氣機恢復清升濁降的有序狀態,維持人體“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的正常狀態。

根據患者不同體質及兼癥,可在暢舟通便方的基礎上辨證增加對應藥物。氣滯者可加入木香、烏藥、合歡皮等中藥行氣散結;血瘀者可適量加入川芎、紅花等活血化瘀類中藥;腸胃積熱者可于方中加入芒硝、黃連、杏仁等藥祛除胃腸實熱;陰寒內勝者加大酒蓯蓉用量,并可加入鎖陽、淫羊藿等溫陽祛寒的藥物。

2020年9月21日二診:患者訴癥狀較前有所改善,服藥期間未再使用熱水熏蒸、開塞露等輔助通便,大便 1~2 d一次。便意增加,便質較前軟,口干苦略緩解,肛門墜脹、腹脹、腹痛也略有減輕,矢氣較前增加,但仍有排便費力感,食少納差,入睡困難。舌脈同前。原方去桔梗、川芎,炙甘草換為生甘草,藥量不變,另加鹽益智仁12 g,茯神15 g。繼服7劑。
9月28日三診:患者訴大便質軟成型,排便通暢,排便前便意強烈,大便每天1次,乏力、口干、口苦消失,未見肛門墜脹、腹脹、腹痛等不適感覺,食欲較前明顯好轉,睡眠較差。前方加桑椹20 g。繼服7劑,大便基本如常。囑患者每日定時排便,每日適量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蔬菜。停藥3個月后對該患者電話隨訪,訴停藥期間,未再應用溫水坐浴、開塞露等輔助通便,大便成形質軟,自覺排便通暢,大便1~2 d一次。
按語:患者老年男性,便秘日久,間斷應用開塞露輔助通便,耗損機體津液,腸道失潤,故見口干、大便燥結;脾之陽氣不足,升清無力,脾氣不升則胃氣不降,無力推動糟粕,故可見患者乏便意、腹脹、便后不盡感;患者癥見肛門墜脹為脾虛氣陷,無力升舉臟器的表現;腹痛乃腸道被燥屎所壅塞,腹中氣機不暢,不通則痛;飲食不佳為老年脾虛無力,運化失職;舌燥苔少,脈細澀,皆提示患者氣陰兩虛之象。四診合參,屬便秘腎虛中陷之證。治宜升陽固本、益氣養陰,故選基礎方暢舟通便方治療。《雷公炮制藥性解》記載:“檳榔甘溫之品,宜于胃家,沉陰之性,宜于大腸”,故在原方中加生檳榔溫脾胃之陽,降大腸之濁;郁李仁、柏子仁、萊菔子皆富含脂肪油,潤滑腸黏膜,促進排便;陳皮理氣健脾,苦杏仁宣發肺氣,兩者梳理氣機,通暢全身,促進排便,且苦杏仁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二診時,患者仍有排便費力, 故用生甘草代替炙甘草,增補脾氣;入睡困難,另加益智仁、茯神以安神助睡。
老年性便秘常由多因素誘發而致病,由于其病理機制復雜且各機制間相互影響,導致其較一般疾病病程長,甚至可對患者心理產生不良影響。隨著中國社會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老年性便秘的人口基數逐年增高。目前西醫治療主要以容積性瀉藥、促動力藥物等藥品或應用結腸水療、生物反饋療法促進患者排便, 外科手術則應用于保守治療無效者,但術后由于并發癥多,遠期療效欠佳,應謹慎施治[8]。賈小強教授在老年性便秘的治療上, 既勤求古訓,又勇于探索,通過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又在臨床實踐中創新理論, 根據老年人的體質特點,謹守其腎虛中陷的病機。認為老年人排便困難主因中陽虧虛,升降失司和腎氣不足,魄門不暢。治療上以補氣升陽,固腎養陰為主,兼顧老年人血氣虧虛,自擬基礎方暢舟通便方,療效顯著,以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