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封 艷 房 銘 侯可強
血管性癡呆(VaD)是一種獲得性認知功能障礙綜合征,其是指由腦血管疾病或是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等引起的,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癡呆類型[1,2]。患者主要表現為焦慮、異常運動、失眠等。目前西醫學多采用鹽酸美金剛、膽堿酯酶抑制劑等治療,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但是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不佳。中醫學認為VaD的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相關,病性為本虛標實證,以本虛為主,治療中應辨證論治[3]。頭針是治療多種腦部疾病的外治法之一,針刺頭部局部穴位使針感直達病灶,改善腦部供血,達到治療目的[4]。丹紅顆粒是由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制劑室生產的中成藥,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效,在腦動脈硬化、腦血栓、冠心病等疾病治療中療效肯定。本文通過對照研究分析頭針配合丹紅顆粒治療輕中度VaD患者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的60例輕中度Vad患者來自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2019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入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2~77歲,平均(66.6±4.1)歲;輕度17例,中度13例;病程3~23個月,平均(11.2±2.5)個月。觀察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6~78歲,平均(66.8±4.0)歲;輕度15例,中度15例;病程3~25個月,平均(11.4±2.6)個月。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檢查診斷為輕中度的血管性癡呆;②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23分;③近3個月未使用過相關治療癡呆的藥物;④年齡≤80歲,性別不限;⑤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癡呆患者,如阿爾茲海默病、帕金森病;②合并嚴重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③合并重癥肌無力的患者;④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⑤存在干擾患者認知功能評定疾病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根據原發病給予對癥治療,如根據患者原有的腦血管疾病給予他汀類調脂治療、抗血小板聚集、神經營養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療法,應用鹽酸多奈哌齊(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417;規格:50 g×7片)和丁苯酞膠囊(石藥集團恩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格:0.1 g×60 s)治療,口服鹽酸多奈哌齊5 mg/次,1次/d;口服丁苯酞膠囊0.2 g/次,3次/d;持續服藥3個月。觀察組給予頭針聯合丹紅顆粒治療:①頭針:選擇百會和四神聰進行針刺治療,患者取舒適放松體位,對穴位局部消毒,并使用一次性針灸針(0.35 mm×40 mm),針灸針與頭皮成15°刺入,針刺深度約為40 mm,刺入后快速捻轉1~2 min,長留針6 h,每30 min捻轉1次,捻轉的頻率為150~200次/min,捻轉1 min。每日1次,連續針刺5 d后休息2 d,共治療3個月。②丹紅顆粒。選擇丹紅顆粒(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制劑室生產,批號魯藥制字:Z02080116)服用,每次12 g(1袋)沖服,2次/d。連續服藥3個月。
1.4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控制:患者的癡呆癥狀基本消失,且神志思維清晰,能正常交流溝通,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癡呆癥狀明顯緩解,行為能力有所改善,反應稍有遲鈍,但基本能正常交流,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患者的智力有所恢復,能回答部分問題,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1.5 觀察指標①認知功能:治療前、治療后分別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測患者的認知功能狀況,該量表的總分為30分,當得分≥27分時為認知功能正常,當得分<27分,認知功能受損,得分越低認知功能受損越嚴重。②中醫證候積分:參照田金洲制定的中醫辨證量表評分評測,總分30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③日常生活能力:應用ADL量表評測,從大小便、如廁、吃飯、活動等方面評估,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安全性:觀察是否有惡心、食欲不振、頭暈頭痛等發生。
1.6 統計學方法收集整理2組患者的相關數據資料,輸入SPSS 24.0軟件中檢驗,計數資料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經過3個月治療,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相關量表評分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MMSE評分、AD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相關量表評分對比 (分,
2.3 2組患者安全性指標對比60例患者治療3個月期間均未發生嚴重并發癥,僅出現少量輕微不適反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例,%)
3.1 現代醫學對VaD的認識VaD是由多種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腦損害所致的腦功能障礙,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是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癡呆[5],因此患者主要表現為局灶性的神經功能障礙體征和認知功能障礙表現。患者在發生相關腦血管病變后,逐漸或是突然性地發生認知功能減退癥狀,并隨著病情的進展發展成不同程度的癡呆,呈進行性發展,嚴重時患者完全喪失生活能力。
目前,醫學界對VaD發病機制尚未闡明,許多學者認為可能與膽堿能系統受損、氧化應激、炎癥反應、神經細胞凋亡、興奮性氨基酸細胞毒性等因素有關[6],其中膽堿能系統受損被認為是引發VaD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海馬環路膽堿能通路與大腦的記憶力密切相關,一旦膽堿能通路受損就會直接影響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造成認知功能的損傷。另外,在腦組織缺血缺氧時,大量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出來,并作用突觸后膜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會使得突觸后的神經元去極化,導致大量鈣離子內流入細胞內,最終導致突觸間信息傳遞障礙,影響認知功能。
在臨床治療中,尚未有可以根治VaD的特效藥,臨床上只能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延緩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向癡呆的進展。近年來VaD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關于VaD的治療也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但是西醫對VaD治療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仍然以膽堿酯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總體療效欠佳,于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中醫中藥方面探尋治療VaD的新途徑。
3.2 中醫學對VaD認識中醫學中無VaD的病名,但根據其表現可歸屬“健忘”“癡呆”等范疇中,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與癡呆相類似癥狀的記載,隨著歷代醫家不斷積累經驗,對類似病癥的認識也不斷深入,逐漸出現癡呆相關癥狀的記載,到清朝時出現了“中風后善忘”的記載,即VaD的記載。中醫學認為此病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等臟器密切相關,病機主要為腦髓失充、神機失用[7,8]。腦血管病變致腦髓受損,加之風火痰瘀等夾雜為患,閉阻腦脈,致元神失養、靈機記憶漸失,發為癡呆。此病為本虛標實證,以本虛為主,標實為次,本虛主要為腎精、氣血虧損,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濁等。
3.3 頭針聯合丹紅顆粒對VaD治療效果中醫學在VaD的治療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方法體系,除經典方劑外,針灸、耳穴壓豆等外治法也得到應用,并能取得一定療效。其中針灸是中醫治療VaD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中對患者采用頭針治療,頭針已在多種腦源性疾病治療中得到應用,并取得顯著成效。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腦為元神之府,諸陽經皆上行頭部與腦發生一定聯系,諸陽經經氣匯聚于頭面,對腦髓起到輸注經氣、濡養的作用[9]。本研究中對患者針刺百會穴和四神聰,百會穴是督脈之穴,是陽氣匯聚之所,針刺百會穴可起到開竅醒腦之效;四神聰屬于經外奇穴之一,具有補陰陽、壯陽氣、填充腦髓之效,能改善腦部供血不足癥狀。針刺百會穴和四神聰能起到醒腦開竅、寧心安神、清頭通絡之功。現代醫學研究指出:頭針能改善血液流變學,調節脂代謝,調節多種與血管收縮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并清除自由基,改善交感-腎上腺髓質的功能狀態,并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促進多種神經遞質含量提升,改善腦部新陳代謝,延緩腦的老化,改善大腦智能,緩解由VaD引起的記憶、認知功能障礙。
丹紅顆粒是由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制劑室自制的中成藥,主要成分為丹參、川芎、赤芍、紅花、夏枯草、牡蠣、海藻。該藥屬于活血化瘀類方劑,具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效,用于VaD治療能有效改善腦部供血不足、降低血液黏稠度,修復因血管病變引起的神經損傷,從而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改善。丹紅顆粒中的丹參、紅花、川芎均是治療血瘀證的要藥,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夏枯草具有清肝火散瘀結之效;牡蠣具有潛陽補陰、軟堅散結、鎮靜安神之效;海藻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之效;赤芍能散瘀止痛、清熱涼血。諸藥合用共奏平肝潛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效。該藥主要通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來促進患者認知功能好轉,延緩病情。將頭針與丹紅顆粒聯合應用能發揮協同作用機制,對癥VaD的病因病機,標本兼治。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應用頭針和丹紅顆粒治療,對照組應用西藥治療,結果發現觀察組總有效率以及ADL評分和MMSE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相較于西醫療法,頭針聯合丹紅顆粒對輕中度VaD的療效更佳,有助于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在安全性方面,2組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頭針聯合丹紅顆粒治療輕中度VaD效果肯定,有助于促進患者相關癥狀緩解,改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