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雪 劉文瓊
清代彭子益先生秉承仲景之法,繼承和發(fā)展黃元御學術,運用《易經》河圖理論和中氣升降理論揭示了機體內在的活動機制,認為人之生命秉受于陰陽二氣升降平和、造化旋轉而生的中氣,中氣旋轉來調控氣機的升、降、沉、浮,從而形成木、火、金、水四維之氣,并提出了“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運軸靈”的圓運動學之說[1]。《素問·陰陽離合論》曰:“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三陰三陽開闔樞的圓運動是人體圓運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六經開闔樞協(xié)調人體陽氣的升降出入以及中氣的生成,樞機不利則陰陽二氣的圓運動失調,百病由生。一氣圓旋,四維之氣升降沉浮,五氣朝元,三陰三陽開闔樞的圓運動協(xié)調,方能維持陰陽平衡、氣暢血和的生理狀態(tài)。彭子益認為運動圓為人之生理,運動不圓為病理,用藥以復其圓為醫(yī)理,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上主張有三:運輪復軸、運軸行輪、軸輪并運,強調培補脾胃中氣,協(xié)調四維之氣,以助運旋之力。月經周期的氣血盈虧和陰陽轉化的規(guī)律如環(huán)無端,周而復始,陰陽二氣、各臟腑之氣的圓旋正常則氣血陰陽的消長和轉化自如,月事按期來潮。月經周期延長推后1周以上,甚至3~5個月一行,持續(xù)2個周期及以上者,稱為月經后期,是婦科常見疾病,其病因病機較為復雜,歷代醫(yī)家對其認識和辨證思路繁多,文章將從古中醫(yī)學的角度進行探討和分析,擬初探治療該疾病新的思路和方法。
古代圣人言:“諸世界乃大風輪所持”。圓運動的運行無處不在,大到宇宙天體,小到機體的每個細胞均存在氣機的降、沉、升、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薄H说臍庋蛞河梢簧碇袣鈪f(xié)調運轉,同時機體又存在無數的氣旋,肝心脾肺腎各是一個氣機的漩渦,古代人稱之為“風輪”[2]。筆者結合古中醫(yī)學理論,總結認為此病的病因病機在于人體圓運動風輪的運旋失調,三陰三陽圓運動的樞機不利。其中與肝木風輪、脾土風輪、腎水風輪三輪氣機的運旋失調以及厥陰、太陰、少陰的開闔樞關系最為密切?,F逐一論述。
1.1 肝木風輪升泄失司 厥陰不闔《普濟方·婦人諸疾門》云:“婦人室女以肝氣為主,蓋肝乃血之府庫,肝既受病,經候衍期,或多或少,或閉斷不通”。 厥陰風木處于一個陰陽平衡、轉化的節(jié)點,承接來自太陽的陽氣。肝木風輪左升圓旋,陽氣漸長,體內的陰氣封藏轉換為陽。厥陰不闔,木氣不升,陽氣郁遏于內圓旋運動而不漸長,圓運動的上升段運轉滯澀,一身的陽氣無以升發(fā)并達到一個鼎盛的狀態(tài),少陽轉樞不利,影響一身圓運動的進行?!侗静菥V目》卷五十二云: “故曰氣者血之帥也。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熱則行,氣寒則凝”。 肝氣郁滯,出現月經量少,色黯紅有塊,小腹脹滿,或經前乳房脹痛,胸脅脹悶,精神抑郁,時欲太息,舌質正?;蚵憎觯Π?,脈弦的氣滯型的月經后期表現?!毒霸廊珪D人規(guī)》云:“凡血寒者,經必后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陽氣不足,則寒從內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謂寒也”。陽氣不升,血失溫煦,寒從中生,出現月經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小便清長、舌黯紅苔白、脈沉緊或沉遲的血實寒證型月經后期表現?!杜R證指南醫(yī)案》指出:“女子以肝為先天”。 肝藏血,氣行則血行,肝木風輪升泄失司,血室不開,氣血瘀滯于內,經血不能下泄,出現月經量少、色黯紅多塊、少腹脹滿、腰骶部疼痛、舌紅有瘀斑或瘀點、苔白或黃、脈沉弦或沉澀的血瘀證型的月經后期表現。此外,厥陰不闔,會反侮橫犯與之一體兩面相對應的陽明,影響氣血津液的生成和運化,直接和間接地導致月經不能如常來潮。
1.2 脾土風輪中運失司 太陰不開《陳素庵婦科補解·調經門·卷一》云:“婦人經水后期而至者,血虛也。此由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不能生血所致”。太陰承接來自少陽的陽氣,通過右降的圓運動使陽氣下沉,并由陽明、少陰斂藏入三陰。素體脾胃薄弱或后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損傷脾胃,導致太陰不開、陽明不闔。李可先生認為陽明沉降為人身的最大降機,十二經、臟腑、五行之氣的順降皆由陽明大降機所統(tǒng)調[3]。陽明不闔,少陽、太陰之陽氣承接不利,進而影響肺氣的宣降、胃腸腑氣的暢達以及一身之陽氣的收斂沉降;太陰不開,將陽氣收納于三陰的能力下降,潛降陽氣的通路被阻滯,脾土風輪中運失司,陽氣無以蘊達于內來溫煦和充養(yǎng)各臟腑,居于中軸的脾胃無力協(xié)調和運轉四方之臟來化生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氣血失于溫煦,出現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無塊,經行小腹綿綿作痛,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爪甲不榮,舌淡苔薄,脈細弱的血虛證型的月經后期表現以及月經量少,色淡紅質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腰膝冷痛,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遲的血虛寒證型月經后期表現。《萬氏女科·卷之一·調經章》:云“脂痰凝塞者,蓋婦女之身,內而腸胃開通,無所阻塞,外而經隧流利,無所礙滯,則血氣和暢,經水應期。惟彼肥碩者,膏脂充滿,元室之戶不開;挾痰者,痰涎壅滯,血海之波不流。故有過期而經始行”。中軸不運則四輪之氣運旋、布散津液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停滯日久釀生痰濕,出現形體肥胖,月經量少,色淡紅,質黏稠或夾雜黏液,胸脘滿悶,納呆,浮腫,倦怠乏力,帶下量多且色白質稀,大便溏薄、黏滯不爽,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滑的痰濕證型的月經后期表現。
1.3 腎水風輪沉藏失司 少陰不樞《傅青主女科》云:“經水出諸腎”,提出了經本于腎的觀點。少陰腎為一身陽氣之本和水火交接之樞[4],封藏陽氣,蘊藏元陰元陽?!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沖脈盛, 月事以時下, 故有子”。天癸為腎精腎氣沉藏和充盈到一定程度而化生,是促進人生長、發(fā)育、生殖的精微物質。少陰居于圓運動中將陽氣封藏的最低點,是生命圓運動的動力源泉,少陰轉樞不利,圓運動滯澀,陽氣無以封藏則天癸不生,腎水無陽蒸騰于上則氣血不充,沖任不暢。月經的產生與天癸成熟、氣血充盈、沖任二脈通暢密切相關,因此少陰之圓運動在月經產生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少陰之樞為圓運動的水火之樞,陽氣向下封藏的運動不足,太陽不開,陽氣不生,從而出現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氣短,腰膝酸軟,性欲淡漠,小腹隱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的腎陽虛證型月經后期表現;陽氣蒸騰腎水的運動不足,真水不能上濟心火,火熱內生,煎灼真陰,且陰陽互根,陽失封藏而陰精無從化生,陰精虧損加劇,從而出現月經量少,色紅質稠,五心煩熱,兩顴潮紅,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苔薄,脈細的腎陰虛證型的月經后期表現。
要善于因勢利導,順應肝、脾、腎三臟各主時令之自然屬性,予以中醫(yī)婦科學大家劉奉五先生的經驗方四二五合方進行加減,與此同時施用六氣針法協(xié)同配合治療。四二五合方由四物湯、二仙湯、五子衍宗丸加減化裁而成,用以治療血虛腎虧所引起的閉經或席漢綜合征[5]。劉文瓊主任醫(yī)師在臨床上根據四二五合方進行加減來治療月經后期,方中用熟地黃、枸杞子補肝腎之陰血,血能生氣,亦能載氣,以助肝氣的上升及腎氣的沉降;白芍調和厥陰風木及太陰濕土之氣,以解因陽氣郁結或亢盛引起的氣機升降失調;當歸、川芎、柴胡升發(fā)風木之陽氣;益母草疏通暢達瘀滯之肝氣;黨參、麩炒山藥培補中運之氣,麩炒枳殼推動中運之氣的運行;覆盆子固腎澀精,促進腎陽之氣封藏和腎中精血的滋生;五味子大補五臟之氣,其中補腎之力尤甚;菟絲子平補腎陰腎陽,淫羊藿補益腎陽,鹽知母滋陰潤燥,以清虛旺之腎火,使少陰樞機下行段的圓運動正常進行;車前子性降滑利,趨向沉藏,以助腎中陽氣向下封藏,同時還可泄腎濁補腎精,陰陽互根,促進腎陽的滋生;川牛膝補肝腎之陰,引血、引藥下行。全方肝、脾、腎三臟同調,補中寓通,散中有收,共奏補腎、疏肝、健脾之功,使一身之氣機協(xié)調運轉,如環(huán)往復,維持圓運動的正常運旋。臨床應用上,根據患者的肝、脾、腎風輪失司的病機不同,對本方針對性地進行加減和調整藥物的劑量?!端貑枴り庩栯x合論》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颊呙婺隙?,順應一身氣機左升右降、順時針的圓運動方向,行開闔六氣針法。用0.2 mm×40 mm,1.5寸針平刺厥陰、太陰、陽明、少陰的頭部分區(qū)各一針?!稌樉膶W》云:“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百會穴居于人身最高點,為諸陽、諸脈之會,可統(tǒng)攝和調節(jié)一身之氣機,平衡陰陽。根據具體的病因病機選擇性地由百會穴向少陰、太陽、厥陰、少陽、太陰、陽明方向透刺一針,以起到引陽氣達經的作用,留針30 min。見圖1。

圖1 六氣開闔針法頭部分區(qū)圖
莊某,女,30歲,已婚。初診日期為2020年9月11日?;颊咭蜻^度勞累及熬夜,自2020年3月5日起出現月經周期延后,40~55 d一行,伴月經量逐漸減少,現停經52 d。既往月經6~7/30 d,量質可色紅,有血塊,經行伴小腹隱痛,腰酸痛,乳房脹痛,煩躁易怒,雙腿乏力,余無明顯不適。末次月經2020年7月21日,量較前稍少,色質及伴癥同前。帶下量可色黃,無陰癢和異味。孕2產1人流1次,2019年8月因胚胎發(fā)育不良于孕61 d行人工流產術。納眠可,二便調,舌質淡黯苔薄白,脈沉細微弦。2020年9月4日血β-HCG:<2 mIU/ml;2020年9月10日婦科彩超示子宮及雙附件未見明顯異常。該患者屬肝腎風輪失司所引起的月經后期,治以疏肝養(yǎng)血,滋腎調經。方用四二五合方加減,處方:熟地黃12 g,炒白芍12 g,當歸12 g,川芎12 g,黨參15 g,麩炒山藥30 g,柴胡9 g,麩炒枳殼9 g,覆盆子9 g,枸杞子15 g,菟絲子12 g,制五味子9 g,鹽車前子9 g,益母草15 g,川牛膝12 g,淫羊藿12 g,鹽知母12 g。14劑,水煎服,日2次,各250 ml。行六氣開闔針法,平刺厥陰、太陰、陽明、少陰的頭部分區(qū)各一針,百會穴向少陰頭部分區(qū)方向透刺1針,留針30 min。于2020年9月25日二診:自述服上藥,自覺煩躁癥狀較前好轉,帶下色白,有時小腹發(fā)涼,月經9月17日來潮,量較前增多,經前乏力、經行腰酸痛癥狀較前減輕,余同前,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上方加制巴戟天15 g,肉蓯蓉15 g,以溫腎助陽,養(yǎng)血填精。服14劑,繼予六氣開闔針法。10月8日三診:自述現無小腹發(fā)涼,自覺體力增強,近日偶乳脹,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上方去巴戟天、肉蓯蓉,加香附12 g,以疏肝行氣。服7劑,六氣開闔針法百會穴改為向厥陰頭部分區(qū)方向透刺,余同前。10月15日四診:述上述癥狀均較前改善,現有小腹隱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上方去香附,改黨參30 g,加鹽續(xù)斷20 g,桃仁、紅花各12 g,以補腎益氣,養(yǎng)血活血。服7劑,六氣開闔針法同上。10月21日五診:述服上藥3劑后月經來潮,自覺諸證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囑患者用初診方藥煉蜜為丸,每丸重2 g,每日2次,每次5丸,繼服2個月。隨訪至今,述月經現已正常來潮,30~32 d一行,量色適中,無明顯不適。
按:該患者過度勞累、熬夜,日久損及肝腎,傷精耗氣,一身之陽氣運行不暢,腎水風輪沉藏、肝木風輪升泄失司,少陰不樞,厥陰不闔,圓運動上升段運旋滯澀,氣機郁滯則血行不暢,導致月經后期兼月經量減少,采用四二五合方加減方,以調整肝腎之氣,同時還可健脾益氣以資血之源及推動氣機的運行,通過4個多月的治療,患者月經正常來潮,經行諸證較前改善。
月經后期的病因病機復雜多樣,從古中醫(yī)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圓運動運旋失調會影響月經的如期來潮,《壽世保元》云:“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本文通過探討在圓運動理論的指導下,調整全身的氣機來調節(jié)月經周期,以求在其辨證和治療上拓展新的思路,化繁為簡,為日后的臨床實踐和理論分析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