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文軍,張 濤,牛建功
(1.國家能源集團新疆吉林臺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新疆伊犁 835000;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農業農村部西北地區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匹里青河為伊犁河一級支流,發源于天山支脈科古琴山南麓,河流自北向南,上游位于伊寧縣境內,出山口后流經伊寧縣的喀拉亞尕奇鄉后進入伊寧市地界,河流先后穿越伊寧市的潘津鄉、達達木圖鄉、巴彥岱鎮后由伊寧市西南部匯入伊犁河[1]。匹里青河河源高程2550m,集水面積794km2,河長45.0km,實測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791×108m3。流域地理位置介于東經81°08′~81°45′,北緯43°53′~44°25′之間。流域內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工業有采金、煤、皮革加工業等[2]。
該次調查時間為:2017年5月~6月進行野外調查采樣,6月~7月進行樣本室內處理與測量,并進行數據統計與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內陸水域漁業自然資源調查手冊》對采樣斷面設置的要求和原則[3],分別在上游河段、中游河段、煤礦河段、下游大橋河段等4個調查斷面。具體見表1。

表1 匹里青河調查主要采樣斷面分布Tab.1 Distribution of main sampling sections in Piliqing River
魚類采樣使用掛網、地籠的方式,鑒定依據《新疆魚類志》[4]。
根據本次調查,匹里青河現有浮游植物5門31種(屬),其中硅藻門種類有20種(屬),占64.5%;其次是藍藻門有6種(屬),占19.4%;綠藻門有2種(屬),占6.4%;隱藻門和裸藻門各有1種,各占3.2%。從各采樣點種類分析,C2采樣點種類最多,有25種,占總數的80.6%;其次是C1采樣點,有21種,占67.7%;最少的是C3采樣點,有18種,占58.1%。
匹里青河浮游植物常見種主要是硅藻門的種類,主要有:普通等片藻(Diatomavulagare)、具星小環藻(Cyclotellastelligera)、針桿藻(Synedrasp)、短小舟形藻(Naviculaexigua);其次是藍藻門的席藻(Phorimidiumsp)和綠藻門的絲藻(Ulothrixsp)。匹里青河浮游植物數量為53.9×104ind/L~74.5×104ind/L,平均為64.9×104ind/L;生物量為0.920mg/L~ 1.238mg/L,平均為1.041mg/L。從浮游植物數量、生物量比較,硅藻門的數量、生物量最多,分別是58.0×104ind/L、0.949mg/L。這表明該河浮游植物的優勢種為硅藻門的種類。從采樣點浮游植物數量、生物量比較,C1采樣點的浮游植物數量最多為74.5×104ind/L;C2采樣點的生物量最高位1.238mg/L。
根據本次調查,匹里青河浮游動物的種類十分稀少,這主要是由于采樣期處于河流的洪水期,河水中泥沙含量較高,透明度低,流速快,不利于浮游動物棲息繁衍。浮游動物有2種,均為原生動物,分別是球形砂殼蟲(Difflugiaglobulosa)、盤狀匣殼蟲(Centropyxisdiscoides)。
根據該次調查,匹里青河現有底棲動物12種,其中寡毛類有2種,占總數的16.7%;水生昆蟲有10種,占83.3%。水生昆蟲中,喜冷水性種類,包括:蜉蚴目Ephemeroptera幼蟲、毛翅目Trichoptera幼蟲有5種,占41.7%;搖蚊科Chironmidae幼蟲有4種,占33.3%,蜻蜓目Odonata種類有1種,占8.3%。從分布的范圍來看,上游分布有6種,占總數的50.0%;中游分布有8種,占66.7%;下游分布有7種,占58.3%。從分布種類來看,底棲動物的種類以水生昆蟲為主。從分布特征分析,上游(出山口以上河段)主要以喜冷水性固著種類為主,如:蜉蚴目幼蟲、毛翅目幼蟲;中游由喜冷水性固著種類向廣布種(如:寡毛類、搖蚊類)轉化;下游主要是一些廣布種。總體上,匹里青河底棲動物分布與組成主要受到該河自然河道形態特征及水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其次也受到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
根據該次調查,匹里青河水生植物種類較少,僅有蘆葦(PhragmitescommunisTrin.)和香蒲(TyphaangustifoliaL.)和兩棲蓼(PolygonumamphibiumL.)等3種。這些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該河中、下游河段的沿岸帶中,沒有集中成片分布,呈零星分布,其中蘆葦是流域內的常見種。這主要是由于該河為小型河流,河流中下游河段沿岸已被人類經濟活動開發,不適宜水生植物棲息生長。
2.5.1 種類組成與分布
根據本次調查及相關資料,匹里青河共棲息有5種魚類,均為土著魚類,分別為:新疆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dybowskii、伊犁裂腹魚S.p.pseudoaksaiensisHerzenstein、黑斑高原鰍Triplophysastrauchii、斯氏高原鰍Triplophysastoliczkae和黑背高原鰍Triplophysadorsalis。分屬于1目2科3屬[5-6]。該河魚類組成與分布特征為:
(1)魚類組成較為簡單。匹里青河魚類僅5種,且均為土著魚類,這一方面是由于該河為山區小型河流,河長僅45.0km,年徑流量較小,實測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791×108m3,為伊犁河眾多小型支流中的一條,并且沿岸帶沒有人工養殖魚池,沒有外來魚類逸入。
(2)區系組成單一。該河5種土著魚類從魚類的區系組成上分析,均為中亞高山復合體魚類(即只有一個復合體),這個復合體的魚類特點是:體型較長,游泳能力強,適應北方海拔較高、氣候嚴寒干旱、水流急湍且多漂石的水域中,對水的流速和水深具有一定的要求。
(3)為伊犁河流域常見種、廣布種。這5種土著魚類在伊犁河三大支流中—特克斯河、喀什河和鞏乃斯河,及干流和各小型支流中廣泛分布,具有相對較多的種群數量,是伊犁河流域內上、中和下游常見種。
(4)有一定保護價值。該河中棲息的新疆裸重唇魚是自治區Ⅰ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伊犁裂腹魚為自治區Ⅱ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7],其它三種土著魚類,雖不是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但從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魚類分類學研究的角度考慮,也具有保護價值。
(5)在該河C1、C2點位魚類組成中新疆裸重唇魚種群數量相對較多,其次是3種鰍科魚類,而伊犁裂腹魚沒有分布。這主要是:該河段為匹里青河出山口河段,水溫較低、水質較好,底質為石礫底,河道曲折多深潭淺灘,是喜冷水性魚類的棲息地之一。而伊犁裂腹魚主要分布在伊犁河主河道中,僅在匹里青河洪水期在該河下游河段或中游偶爾有分布。
2.5.2 生活史特征
對該河5種魚類生活史特征,包括:棲息水體類型、棲息水層、食性、產卵時間、產卵基質等,進行比較,見表2。

表2 匹里青河5種魚類生活史特征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fish species in Piliqing River
2.5.3 捕撈活動
根據調查,匹里青河沒有專業的捕撈魚類活動,這主要是由于該河魚類組成簡單,種群數量少,缺乏大型經濟魚類,不具有捕撈生產價值。但在該河存在個別以娛樂為目的的游釣活動,主要游釣對象為新疆裸重唇魚及鰍科魚類。
2.5.4 漁獲物組成
對調查中捕撈的個體漁獲物組成進行統計,見表3。運用相對重要指標位次(IRI)對該次漁獲物組成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該河魚類優勢種群是新疆裸重唇魚,其次是高原鰍屬魚類中的黑斑高原鰍和斯氏高原鰍,而伊犁裂腹魚和黑背高原鰍種群數量很少,屬于偶然出現種。

表3 匹里青河漁獲物組成Tab.3 Composition of the catch in Piliqing River
該次對非生物環境因子的調查,包括水文、水質、河道形態、沿岸植被、人類經濟活動等。結果表明:匹里青河出山口以上河道形態以山區河道特征為主,河流蜿蜒曲折,兩岸多山谷,植被為干旱草場、陸生林,水流湍急、底質為卵石或礫石,多深潭、急流灘等,河段內基本沒有人類經濟活動的跡象。結果顯示,匹里青河出山口以上河道形態及水域環境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狀態,符合魚類棲息繁衍的要求。匹里青河出山口以下的中下游河段以階地平原河道特征為主,河流較為平直,兩岸多為人類居住區、農田、人工林及煤礦,水流相對平緩,在個別河段出現散流現象,底質逐漸由石礫轉變為砂礫或泥沙,河岸有人工整治過的跡象,河流水質受到一定長度的污染,河段內人類經濟活動跡象十分明顯。綜上所述,匹里青河出山口以下河道形態及水域環境由于受到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已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這將對該河棲息的魚類構成直接影響。
匹里青河有浮游植物31種,其優勢種為喜冷水性硅藻為主。平均生物量為1.04 mg/L,平均數量為64.9×104ind/L。浮游動物種類稀少,僅2種。底棲動物為12種,其分布特征為:出山口以上河段主要以喜冷水性固著卵石種類為主;出山口以下河段逐漸向底棲動物廣布種和適應性強的種類過渡;下游主要是一些廣布種,如:寡毛類種類。流域內水生植物種類十分貧乏,僅3種,零星分布,常見種類為蘆葦。
匹里青河棲息有魚類5種,種類組成較為簡單,且均為土著魚類,沒有外來種魚類,其中新疆裸重唇魚是自治區Ⅰ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也是該河優勢種和常見種魚類。現有5種魚類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河段內,而下游河段內分布較少。其“三場”也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河段及上游支流河段內。整個流域內沒有專業魚類捕撈生產,僅有個別業余游釣現象。總體上,匹里青河魚類種類組成簡單,種群數量較少,這主要是由于該河年徑流量較小、流程較短有關,同時河流沿岸人類經濟活動也對魚類種群數量與分布構成了影響。
總體上,目前匹里青河水生生態環境已受到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對棲息在該河中、下游河段的魚類已構成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