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險峰,王景芳,劉中深,李晶,王良,張麗梅
(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高職教育肩負著為社會主義強國建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思想,鑄造靈魂至關重要,關系發展的根基是否牢固。
課程思政不是獨舞,是集體舞。不但要把自己思政內容的編排好,還要統籌編排好同伴的思政內容,使整體設計,具體實施,達到協調統一。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客觀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結合專業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課程思政的內容及落實實施辦法。
課程思政是教書育人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為目的服務,實現最大效果。
高職學生生源地域廣泛,層次多樣,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文化有差異,思想境界也有差異。課程思政教育既要有滿足整體的方法,也要有個性差異化的方法。
課程思政旨在解決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學業進步提升的思想問題,通過積極高效的課程思政增加學生不斷發展進步的源源動力。這是個長期的過程,要久久為功。
充分利用好課堂主渠道的教育陣地,將課程思政元素和教學內容有效的結合起來,把分散在各類食品專業課中有關生命觀、生態文明、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思政元素系統整合,分類設計于教學方案之中。通過對食品自然屬性、生命倫理、生命健康和安全、生命責任等相關問題的解析,實施正確的生命觀教育。
將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及責任意識的培養和傳承作為課程思政的主線,以專業教學知識點為載體,深度拓展教學內容,挖掘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將隱性的思政教育與顯性的專業知識有機融合,以“春風化雨、點滴入土”的方式,傳承高尚人格及奉獻精神。講解食品原料和加工食材時,通過展示圖片、視頻資源,使學生深刻理解食材凝聚了勞動人民辛勤的汗水,讓學生了解當年王震將軍率師開發北大荒,戰天斗地,百折不撓,使北大荒變成北大倉,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為支援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借此激發學生珍惜勞動果實和懂得感恩的人文情懷,號召學生在新時代傳承和發揚北大荒精神、勞模精神。講解食物營養價值時,教育學生牢記習總書記的“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的教誨,中國食材資源豐盛,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叫得響,端得穩,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構建以“知識為底、能力為核、思政為魂”的三位一體育人目標體系,“以思政為魂”培養學生熱愛食品生物化學事業,明確作為食品工作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圍繞在兩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中,通過案例引領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系好職業生涯第一顆扣子”,培育學生高尚的職業修養;二是學習素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食品生物化學》中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生命觀教育、科學精神教育等內容,借助這些載體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通過《食品生物化學》相關習題,引導學生樹立質疑、實證的科學精神;通過挖掘中國在食品生物技術、生物化學等領域輝煌成績,認同科學家們的愛國、奉獻、敬業精神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將以史激趣、以史育德、以史明志、以史增信融入專業教學中,完成激發學習興趣、培養道德情操、明志修身報國和堅定民族自信的思政目標。教學過程中,插入科學家簡介,增加學史內容的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潛移默化地將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有所受益,并能夠將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正能量的信息傳遞給更多的人。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是社會道德建設和個體精神境界提高的要求。
將課程中豐富的勵志資源加以融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強化修身報國的情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精神就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新中國成立后,大批的科學家,用自己的一生譜寫出了一曲曲愛國詩篇。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等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和先進的實驗條件,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為祖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讓學生感受中國科學家艱苦奮斗的歷程,體會我國走上強盛之路的曲折,勵志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身邊的特殊群體給予力所能及的關愛,激發學生關愛弱勢人群、珍惜健康的熱情,共同為踐行“和諧”、“平等”、“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應有的貢獻。自信是成功的保證,對每個人尤其是學生至關重要。一是增強個人自信。二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傳統和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自身文化發展進程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講授食物營養時,讓學生圍繞《長津湖》影片中,志愿軍戰士吃的是凍土豆展開討論,學生既對平衡營養和食物來源有了深刻的認識,又對現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相比于戰爭時期的餐飲,現代人的餐飲充滿了便捷和美味,但這一切都是戰爭時期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大學生,絕對不能忘記那段歷史,絕對不能忘記這群最可愛的人,學習和傳承抗美援朝精神。
利用節日的由來和意義,引導啟發學生,了解歷史,認識現實,展望未來,見縫插針做課程思政。十月一日國慶節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要深情的熱愛我們的祖國。沒有強大的祖國,就沒有今天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要珍惜時光,不負韶華,努力學習,報效國家。七月一日建黨日時,教育學生深刻認識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五月四日青年節時,使青年學生弘揚愛國精神,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明確自己肩上擔當的使命責任,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不忘祖先,敬老崇孝。
發揮音樂之美的育人功能,記憶、理解和品味正能量的歌詞,欣賞、感悟和享受優美動聽的旋律,激蕩心靈、提高品位、鼓舞奮進,在優美的歌聲中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在侯課時間,利用教室多媒體或手機播放。每節課選擇2~4首歌曲,時長10mins~15mins。歌曲主題包含愛國主義、贊歌頌黨、孝老愛親、英雄贊歌、勞動光榮、團結奉獻、陽光生活、熱愛自然等主題。
向學生推薦優秀圖書,助力學生正確的“三觀”的教育養成,對學生提高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感受閱讀快樂,培養閱讀習慣有良好的幫助和促進。培養學生讀書好的信念,讀好書的習慣,好讀書的興趣,好書讀的認識、書讀好的能力,書好讀的心理。利用頭條和抖音的豐富資源,精選人民日報的金句,通過教學課件和課程微信群來分享給學生。
課程思政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以文化人,既鍛煉學生的口才表達能力,又在演講的整個準備和演講過程中得到思想的提升。規定主題,設計題目,審核內容,精準點評,畫龍點睛。每學期設定幾個主題,交叉講演。每門課設定不重復的主題。每個學生都有演講的機會,從選題、組稿、修稿、定稿、預演到正演,思想教育步步深入,步步提升。
通過介紹展示名人家書,讓學生體會家教的重要性。那情那義皆在字里行間。家書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有著教育功能。介紹展示古今書信,意在影響和引導學生能夠通過書信,跟家里父母溝通匯報學習情況,思想情況,感恩父母的撫養教育。
通過視覺感官的運用,在媒體網絡上搜尋蘊含課程思政元素的各類圖片,講述圖片背后的故事,領悟圖片中蘊含的道理,教學資源也得到不斷積累。
結合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的需求,插播精選有引導和教育意義的短視頻,如影視片段、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等。思想硬、時長短、內容新是選材的前提要求。
圍繞當前的熱點、難點開展一些辯論活動,通過辯論活動的點評引導,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提升學生的口才表達能力。
課程思政工作就是德育耕心的過程。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唱好主旋律,做好和聲事。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過程中,堅持做到“十六”結合:課內思政與課外思政相結合;專業思政與業余思政相結合;深度思政與廣度思政相結合;主導思政與主體思政相結合;當前思政與長遠思政相結合;普遍思政與個別思政相結合;系統性全程思政與局部性階段思政相結合;理論性思政與實踐性思政相結合;線上思政與線下思政相結合;單兵思政與團隊思政相結合;課上思政與課下思政相結合;校內思政與校外思政相結合;言傳思政與身教思政相結合;集體教育思政與個人交心思政相結合;專業思政教育與業余思政教育相結;顯性思政與隱性思政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潛移默化地將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方法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有所受益,并能夠將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正能量信息傳遞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