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林 軍
這次參加全國省市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學習班,認真聆聽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鴻忠的開班講話,學習了與人大工作密切相關的決策部署、法律制度和工作要求,深受教育、收獲滿滿。這對于指導我們更好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推進新時代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汕尾市人大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探索立法、監督、代表等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徑,推動新時代人大工作提質增效,為汕尾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創造良好法治環境。
用好地方立法權,以高質量的立法助推高質量發展。一是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完善專家咨詢、論證工作機制,與華南師范大學共建立法基地,探索成立立法工作專班,發揮常委會審議環節把關作用,把握好法規質量和出臺時機,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地位凸顯。
二是加強重點領域立法。緊跟市委決策部署,聚焦守護綠水青山、建設平安汕尾、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城市能級,注重立法解決實際問題,立法質效不斷提高。例如,《汕尾市革命老區紅色資源保護條例》是我省首部關于紅色資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汕尾市品清湖環境保護條例》是凸顯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規,《汕尾市榮譽市民條例》是開展“小快靈”立法實踐的創新探索。
三是堅持開門立法。把立法工作融入“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主題活動中,注重聽取基層人大代表、群眾對立法工作的意見建議。針對重點問題和關鍵關節,邀請利益相關方參與專項論證,通過基層立法聯系點常態化運行,“點對點”征求意見實地調研等,確保制度設計務實管用。
增強監督剛性和質效,以強有力的監督助推高質量發展。一是用好監督“助推器”。聚焦產業體系培育、鄉村振興、城市提能、營商環境、綠美汕尾以及民生補短等方面加強工作監督,在支持和推動“一府一委兩院”工作中形成了目標同向、勠力同心的良好局面。
二是打好監督“聯合拳”。探索抓縣促鎮、鞏固基礎、強化履職的工作方法,聚焦基層治理、民生工作等,加強市縣鎮三級人大聯動監督,有效形成監督工作合力。
三是建好監督“全鏈條”。建立健全審議、交辦、反饋、評價相銜接的“閉環式”監督,在推動解決重大民生問題上精準發力。這種方式增強了人大監督的剛性和實效,使民生實事更好惠及民生。
創新代表工作方式方法,凝聚代表力量助推高質量發展。一是深化拓展“雙聯系”工作。汕尾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成員每人聯系3至5名人大代表,每位委員聯系2名人大代表,各級人大代表依托全市329個代表聯絡站,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傾聽群眾心聲,宣傳黨的政策,示范帶動辦好汕尾自己的事。
二是推進代表聯絡站“五化一好”建設。汕尾市人大常委會在全面推進代表聯絡站標準化規范化常態化建設的基礎上,主動提檔升級,以“五化一好”為目標,即站點建設標準化、平臺搭建信息化、組織管理常態化、代表活動規范化、作用發揮示范化、人民群眾評價好,不斷提升代表聯絡站建設水平。
三是探索“三問三促”工作方式推進重點民生項目代表聯絡站建設。2022年7月,汕尾市人大常委會在學校、醫院、供水工程、糧食儲備倉庫等6個重點民生項目的工地上建立代表聯絡站,組織60名代表進站履職,以“三問三促”的方式,即:問計劃促進度、問困難促落實、問結果促成效,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項目加快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是創新“人大代表聯絡站+”工作模式。聚焦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實施“百千萬工程”、綠美汕尾生態建設等重點工作,通過“聯絡站+項目建設”“聯絡站+鄉村振興”“聯絡站+基層治理”“聯絡站+產業發展”“聯絡站+人居環境整治”等,使代表聯絡站走深走實,代表作用更好發揮。
汕尾是我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也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萌芽探索的地方。接下來,我們要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認真做好人大工作,以高質量法治保障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