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林小群
按照學習安排,下面,我結合工作實踐,談談潮州市地方立法工作從“新手上路”到逐步“走向正軌”的經驗做法。
自2015年5月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潮州市人大常委會堅持黨對地方立法工作的領導,在彰顯地方特色方面積極探索,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7年來,共制定地方性法規15件,修改2件,多項立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其中,《潮州市畬族文化保護條例》是廣東省設區市第一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領域地方性法規,《潮州市工藝美術保護與促進條例》是廣東省第一部工藝美術領域地方性法規,《潮州市潮劇保護傳承條例》開創了全國文化領域區域協同立法的先例。
從“大而全”到“小而精”,地方立法更具“潮味”。一是從小選題切入,立法顯溫度。從鳳凰山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到畬族文化保護,再到潮州菜傳承與產業促進、古茶樹保護,在立法項目的選定上,均注重從潮州發展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意見集中的“小選題”入手,切實解決現實難題。
二是從細內容切入,立法有力度。在框架結構上精干簡約,改變了最初的“總則、分則”等“大而全”體例,不設章節,法規控制在30條左右,努力實現法規調整對象和范圍清晰明確,相關主體的權力與責任、權利與義務清楚具體。如《潮州市工藝美術保護與促進條例》27條,《潮州市潮劇保護傳承條例》26條,兩部法規在起草時力求“精”而靈巧,減少“穿靴戴帽”條款,減少不必要的照抄、重復。
三是從實措施切入,立法求精度。在內容規范上求精細求精準,堅持務實管用、便于執行。例如,在制定潮州菜傳承與產業促進條例時,針對潮州菜技藝傳承基礎薄弱、產業化經營意識不強、人才隊伍斷層等問題,條例從規范技藝傳承體系、加強人才培養、推動品牌建設、挖掘文化資源、進軍預制菜產業領域、促進多產業發展與融合等方面進行規定,多措并舉促進潮州菜傳承和產業化發展。
從“等米下鍋”到“點菜上桌”,人大主導更加突出。一是建立法規起草組織機制。加強對“怎么立”“什么時候立”的主導,由市人大常委會牽頭,建立一部地方法規、一個領導小組、一套工作班子、一份工作計劃的“1+3”工作機制,科學安排立法時間和節奏,分階段召開動員會、論證會、座談會、改稿會等會議,從政府部門、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各管一段的“接力賽跑”轉變為各方參與的“長跑”,逐步搭建“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
二是更加突出人大立法工作的前瞻性。重視法規審議通過后的貫徹實施工作,由人大常委會牽頭做好法規施行前的調研論證,依托基層立法聯系點、代表聯絡站等平臺拓寬立法的民意基礎,為法規全面施行掃清“最后一公里的障礙”,讓立法工作真正體現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三是健全立法后評估機制。對施行已滿兩年的地方性法規開展立法后評估,重點圍繞條例的實施情況、主要制度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等方面為法規進行詳細“體檢”。
從“相對封閉”到“開門立法”,地方法規更接地氣。一是參與立法的渠道更寬。以民意為標尺,設立立法聯系點41個,專項法規立法聯系點13個,從立法規劃、計劃編制到法規草案的起草,不斷擴大民眾參與立法的渠道,讓基層群眾聲音直達立法機關。
二是“外腦”作用有效發揮。聘請立法咨詢員17名,創建專項立法咨詢顧問制度,聘請畬族文化保護等專項法規立法咨詢員,為立法提供咨詢意見建議。
三是立法調研走入田間地頭。通過深入基層,面對面與群眾交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廣泛收集第一手資料。例如,深入全市畬族村、畬族文化遺跡開展畬族文化保護調研,把畬族群眾、茶農、行業協會、當地政府的意見建議納入法規條款,使所立之法載滿“民情味”。
從“單打獨斗”到“協同立法”,法規合力更加匯聚。一是強化上下溝通。加強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工作匯報,加強與兄弟城市人大常委會的溝通聯系,特別是在起草階段發現的問題,能及時向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審查指導處匯報、請教,力求把問題解決在前端。
二是強化橫向對接。積極探索協同立法機制,主動承擔起潮劇保護協同立法的前期調研工作,牽頭汕頭市、揭陽市探索“求同存異、凸顯協同”的立法路徑,三市制定的潮劇保護傳承條例成為廣東省開展區域協同立法首結碩果的立法項目,為非遺項目潮劇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