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大鄉村建設力度,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有利于促進我國新時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民的生活水平,使農民享受到社會快速發展的成果,關乎農民的根本利益。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是政府工作的必要事項,農村公共物品能否得到有效供給也成為衡量政府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和對比分析法,運用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分析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公共物品;農村公共物品供給
農村的發展是關乎我國能否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是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黨中央一直把農業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多次提到農村發展問題。研究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受歷史、現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城鎮相比一直存在較大差距。要想提高農村地區公共物品的供給水平,就要進一步提高基層政府的執政能力和水平,以服務型政府的理念為村民提供各種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供給關系到公眾需求和利益的實現,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對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影響。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政府資金和資源有限,難以提供足夠的公共物品。此外,農村地區人口集中、交通不便,會增加公共物品的建設和維護難度。因此,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要考慮農村地區的特點和局限性,采取靈活多樣的措施,如合理安排資源投入、借助社會力量開展志愿服務等,以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需求,并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提高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水平是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缺乏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和理念,必然會導致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效率低下。為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必須轉變工作觀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進農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目標就是服務社會、提高人民滿意度。用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加強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對于促進農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服務型政府與農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給
(一)服務型政府
厄斯特·福斯多夫 (Ernst Forsthoff) 在1938年發表的有關服務主體的文章中,首次提到了 “服務型政府”一詞。[1]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服務型政府”在我國開啟實踐歷程,進而上升到理論高度,成為我國行政學的獨特學術貢獻。張康之教授提出,關注公眾服務并且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圍繞公眾服務的政府便是服務型政府。[2]吳玉宗提出,服務型政府遵從民意的要求,依法對農民公開辦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謝慶奎提出,服務型政府是與傳統的管制政府不同的民主政府、有限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績效政府。[4]
在借鑒學者們觀點的基礎上,本文提出,服務型政府就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服務社會、能夠把控整體而又不過分干預、充分協調各種資源提供有效服務,并需承擔相應責任的一種新型政府治理模式。這里的服務內容是公眾的需求,衡量服務績效的標準是公眾的滿意度。
(二)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又稱 “公共產品”,公共物品的特點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與私人物品的競爭性有根本性的區別。“公共物品”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瑞典的埃里克·羅伯特·林達爾 (Erik Robert Lindahl) 提出的,但是并沒有進行系統的論述。之后保羅·薩繆爾森 (Paul A.Samuelson) 在1954年發表的 《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詳細闡述了公共物品的多個層面,認為公共物品在其他人使用或者多人使用時,相互之間并沒有多大影響,或者相互之間影響很小。此外,國內一些學者在對西方公共物品理論借鑒的基礎上也對公共物品的概念進行了解釋。龐紹堂指出,公共物品所包含的內容以及所涉及的范圍需要擴大到更多的領域,應該同時涵蓋政府提供的或者政府不直接提供但是參與的有形的、無形的產品和服務。[5]
通過上述觀點,我們可以看到,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為維護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在政府的主導之下提供的與私人物品相區別的公共物品。
(三)農村公共物品供給
農村公共物品是滿足農民共同需要的物品,農村公共物品可以分類為純農村公共物品以及準農村公共物品。純農村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如農村的環境、農村的治安;準農村公共物品介于純農村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間,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如共同建設的橋梁或者共同出資的農業用具。[6]
(四)服務型政府與農村公共物品
建設服務型政府有助于轉變政府執政觀念,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解決農村地區的實際問題,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起來、公共物品的種類豐富起來,提高群眾生活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問題
在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現實情況中,存在難以有效滿足農民真正需求、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主體單一、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籌資困難等問題。
(一)難以有效滿足農民真正需求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一直是以政府為主導的供給模式,實行政府單邊供應,以政府政治目標來制定統一的標準,與實際需求不相契合,難以滿足農民意愿和個人差異。這樣的供給模式一方面會造成農民需求量低的公共物品供應資源過剩和浪費;另一方面也會出現與農民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物品嚴重短缺的現象,如在農田水資源保護、公共交通基礎設施供應等方面存在嚴重短缺,難以有效滿足農民真正的需求,而且上級的政策也沒有落實到位。以Z村為例,居民的需求是開通去縣城的公共交通路線,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只設有公共交通站牌,而通車的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7]
(二)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主體單一
現階段,農村公共物品大多由政府提供,因為來源單一又加之沒有競爭壓力,長此以往難免會出現公共物品質量較低的情況。政府沒有足夠的政策支持,缺少對社會團體和其他企業的鼓勵,沒有更多力量加入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中,這樣政府的財政壓力逐漸增加,便會減少對公共物品的投資,所以單靠政府的財力較難實現農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
(三)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籌資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了基礎性作用,但是市場不是萬能的,具有盲目性和滯后性等缺點。缺少合理的以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資金使用和分配就無法合理有效安排。而且政府資金的一大部分需要投入到政府政治職能方面,以確保工作的正常運行,這樣市場和社會上的資金投入難免出現一些問題。[8]城鄉發展具有差異性,而且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數量較多,和城市的結構不同,要想發展好農村需要復雜的步驟和強大的力量。在公共服務上不僅要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且在其他公共物品方面也需要進行大量資金的投入。缺少資金的投入,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體系就會不完善,所以,只是單純地依靠政府財政,缺少政府、市場和社會多元主體的融資機制,市場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政府不能靈活利用各種渠道進行融資,就會出現融資困難的現象。
三、完善農村地區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的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
服務型政府強調政府更多的是服務,要以群眾為主,政府不越位也不錯位,注重農民參與到農村發展和建設當中,讓其樹立主人翁意識,推動自身的發展。加強暢通民意交流渠道,是政府提高服務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可以拉近與農民的距離,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公共物品要做到有效供給,就應充分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這就需要不斷完善農民的需求表達機制,從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和質量。[9]
由于政府的能力以及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一刀切式的供給方式,在公共物品供給過程中政府沒有考慮農民的實際需求,因此導致農村地區公共物品供給在國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沒有取得實質效果。[10]政府應建立一種新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如開展面對面的會談或者讓農民代表參與決策等形式。舉例來講,面對農民需要解決的問題,村委會可以邀請村民參與交流,部分內部可以解決的問題由村民自行解決,同時還可以一起討論已提供的公共物品怎么維護,還缺少哪些實際需要的公共物品,在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后,以文件的形式傳達給上級政府,由上級政府出面組織專家和農戶代表,以座談的形式討論相關公共物品供給的可行性并組織實施。
(二)調整供給結構,增加供給主體
服務型政府要轉變管理理念,加強與社會其他組織及企業的合作,加強農村公共物品各供給主體之間的交流,并且協調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政府需要發掘各個社會組織以及企業的自身優勢,動員社會組織、企業投資,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的建設中,這樣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11]其次,政府在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上是占主體地位的,要設立專門的部門來對接這方面的工作,以便掌握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根據地方特色制訂合理科學的公共物品供給方案;最后,政府做好公共物品供給的牽頭工作,調整供給結構,增加供給主體,協調好與其他組織的關系。[12]增加公共物品供給主體不僅會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數量和質量,同時也會減少政府的工作任務,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三)完善資金多元籌集機制
服務型政府要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需求在不斷提高,單靠政府的投資不僅會增加財政壓力,而且難以滿足群眾多方面的需求,這就需要與社會組織和企業的合作,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和質量。[13]公共物品供給的資金來源應當多元化。目前,農村公共物品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的財政資金,單一的資金籌措渠道容易加大財政負擔。所以,在農村地區的建設當中需要完善資金的多元籌集機制,發揮市場的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實現農村地區公共物品供給的多元化。
四、結束語
農村地區公共物品的供給情況較復雜,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缺少創新性的措施,難以實現理念的根本變化。在農村地區供給的過程中,政府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執政水平,建設服務型政府,并且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協調多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在部分公共物品提供方面,應通過更加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來使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責任和財力相匹配。同時,需要建立提供公共物品的績效考核與獎懲、問責機制,合理評判地方政府在服務型政府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梁學平.中國公共物品的供給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217.
[2] 張康之.社會治理創新與服務型政府建設[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2):1.
[3] 吳玉宗.服務型政府建設之現狀研究[J].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2004(11):3-6.
[4] 謝慶奎.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理論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5(05): 81-82.
[5] 龐紹堂.公共物品論:概念的解析延拓[J].公共管理高層論壇,2007(1):231-242.
[6] 劉麗娟,靳啟蒙.湯陰縣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6):190-191.
[7] 毛紫君.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的經濟學分析與對策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68-71.
[8] 杜振強.服務型政府視閾下農村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72-74.
[9] 仝晨曦,畢紅靜.淺析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體系的完善:基于公共經濟理論視角[J].財經界,2020(26):13-14.
[10] 韓兆柱.服務型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給責任及其影響[A].《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論叢》編輯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論叢[C].燕山大學文法學院,2014:32-40.
[11] 張金沖.服務型政府理論視角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路徑探討[J].現代交際,2019(1):240-241.
[12] 趙婷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0.
[13] 郭晉.農村公共物品多元供給中政府供給路徑淺析: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的視角[J].經濟研究導刊,2020(2):31-32.
作者簡介: 代夢晨,女,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