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五社聯動”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模式,從 “三社聯動”到 “五社聯動”的背后不是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各要素的整合。在 “五社聯動”的治理框架中,社會慈善資源是唯一的資源性要素,為其他四個體性要素的行動提供物質和資金支持。而社區基金是社會慈善資源的重要載體,是推動 “五社聯動”有效運轉的重要抓手。社區基金 “來源于社會,用之于社區”,通過吸納本地慈善資源,以資源調動社區各類主體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的積極性,實現社區公益資源—社區服務項目的供需對接,最終達到 “社區需求不出本地,社區服務走出本地”的社區治理效果。
關鍵詞:“五社聯動”;社區基金;基層治理
在傳統的社會治理中,政府是公共服務的唯一提供者,政府的角色被定義為管理者。但近年來,政府的角色逐漸從管理向治理轉變,一方面是政府內部體系之間精簡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政府內部公共服務提供能力與現實需求的張力不斷凸顯。為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日益復雜的社區問題,政府在 “三社聯動”體系基礎上增加了主體性要素 “社區志愿者”和資源性要素 “社區慈善資源”,構建了 “五社聯動”社區治理體系,而 “五社聯動”中的五個要素如何以更為緊密的方式嵌合,成為當前學界關注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2021年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 “支持建立鄉鎮 (街道) 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機制和設立社區基金會等協作載體”。[1]近年來,社區基金的概念不斷被各級政府部門以及專家學者所提及。社區基金誕生于社區,成長于社區,服務于社區,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產品,激勵社區居民服務他人、服務自我。同時,社區基金充分撬動各項社會資源,是推動資源性要素和主體性要素 “聯而互通”進而實現有效運轉的重要抓手。
社區基金的概念起源于國外,在我國的研究中,這個概念最早出現于國際組織和部分國家對我國西部落后地區的人道主義扶貧援助,[2]是為了解決西部地區農民發展資金短缺問題而設立的資金池,其性質是信貸扶貧,這一時期的社區基金具有小額信貸和農戶互助性質。[3]近年來,社區基金的概念不斷進入公眾視野,當前的社區基金含義更為豐富,機制更為健全,在基層社會治理特別是城市社區治理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社區基金具有以下四個定位屬性。
(一)社區發展微資金
在我國,社區居委會 (以下簡稱 “社區”) 是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其本質上不屬于政府部門,但在具體工作中,社區卻承擔了政府的部分職能,如治安、調解、衛生防疫等。此外,社區的崗位設置體現出向政府職能部門靠近的傾向,如社區設置民政專干對接民政部門的工作、設置禁毒專干對接公安部門的社區戒毒 (康復) 的工作,因此實際工作中社區在 “事責”上代表了我國最低一級的政府部門,然而在 “財權”上卻難以擁有政府部門的待遇,社區的活動經費不能享受財政預算撥款。在我國基層社區治理中,缺乏有效的資金渠道及資金支持是社區面臨的最大問題。
社區基金的首要性質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長期造福社區及居民的社區發展專項資金,這筆專項資金因其來源于居民,因此主要用于社區的民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社區 “有居民服務指標考核卻無資金支持”的壓力。具體而言,社區基金既可以著眼于提供社區敬老、社區兒童關懷、社區特殊人群關懷等服務,也可以用于老舊小區公共空間微改造等公共服務領域。
(二)本地資源蓄水池
在以往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下,政府、街道、社區是治理體系的主體,擁有包括資金、制度、人員等在內的大部分資源,而社區居民在整個治理體系中僅是被動承受者。居民缺乏社區治理意識是制約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因素之一,但更主要的制約因素是社區居民缺乏參與社區治理的資源。
社區基金的建立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社區基金最重要的屬性就是社區資源蓄水池,社區基金在建設之初就將街道、社區、居民、公共單位、企業商鋪連接起來,進行資金、物料的籌集。社區基金通過吸納本地慈善資源,實現企業公益資金—社區公益項目的供需對接,增加資金來源,緩解財政支出壓力,提升社區服務質量,滿足多元化現實需求,通過社區基金使社區資源 “來源于社會,用之于社區”,實現社區資源從 “少”“散”“亂”到 “多”“齊”“順”的轉變。
(三)居民自治低平臺
在傳統的社區治理中,由于參與社區治理 “門檻高”、資金申請難,導致社區居民被排除在基層治理體系之外。盡管一些社區想要引導居民參與治理,但因難以獲得資源支持,所計劃的服務只能無疾而終。
社區基金來源于居民,因此居民對社區基金有充分的監督權和靈活的申請權,無須經過 “社區審核—社區上報—街道審批”的復雜程序,居民可以通過申報項目的方式參與社區治理,降低了居民參與的門檻。此外,社區基金以項目資助的方式直接幫助有困難的個人和家庭,或者向有社區服務意愿的社區自組織提供活動資金、能力建設、方案輔導等方面支持,可以使許多社會問題在社區層面以自治、互助的方式解決,社區基金成為社區居民自治的有效引擎。
(四)社區治理新法寶
社區基金扎根社區,是基層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平臺,通過在社區成立社區基金,倒逼社區工作人員實現從 “等靠上級部門劃撥資源”到 “依靠自我積極動員資源”的工作理念轉變。社區及工作人員能夠利用社區基金這一治理工具,通過調查發現本地區的需求,及時因地制宜制訂服務方案。
二、K街道社區基金建設概況
(一)K街道社區基金建設背景
昆明市K街道 “蒲公英·社區專項基金”由K街道辦事處及轄區愛心企業聯合上海浦東新區恩派公益基金會于2022年1月共同設立,該專項基金的宗旨為 “通過支持昆明市K街道轄區內社區居民、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開展社區公益活動,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營造平安、信任、共治的社區”。其資助領域包括但不限于社區濟困、扶老、助殘、綜治維穩、輿情管理等方面。首期發起單位有昆明市盤龍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云南華夏藍廈房地產有限公司、云南森景滇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累計捐贈共計82萬元注入 “蒲公英·社區專項基金”賬戶。
(二)K街道社區基金運行情況
K街道在了解到社區基金的優勢后,開始了社區基金的籌備工作。基于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相關要求及專業化的相關考量,K街道與上海浦東新區恩派基金會共同籌建了社區基金,具體的運維和技術支持工作則選擇由昆明市一家具有社區基金建設及運維經驗的社會組織負責,隨后K街道針對下轄的各個社區、企業、居民等各社會治理主體進行充分宣傳動員,經過民主投票后選舉產生K街道社區基金管理委員會。
專項基金自成立以來共開展兩批項目提案資助行動,第一批資助行動共收到21個項目提案,最終立項執行14個項目;第二批立項執行7個項目。專項基金第一批資助的14個項目已執行完成。經過近5個月的項目執行,14個項目開展各類公益文化排演活動近百余場,組織為民服務活動30余次,活動期內累計服務3 000余人次,服務范圍覆蓋K街道7個社區,服務人群涵蓋老年人、兒童、婦女、特殊困難群眾等。第二批7個提案項目正在執行階段,充分調動轄區新業態力量,將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物管等人群納入流動網格員隊伍,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并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了物資轉運、核酸點秩序維持等作用。
K街道社區基金自設立以來,成功開展了兩批項目提案資助行動,在社區公益方面帶來了顯著成效,有效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公益活動,達到了專項基金設立和資助的目的。在資源動員和籌措方面,第一批項目提案通過 “自籌+資助”的方式,充分調動了轄區資源,居民自籌近10 000元。同時,各社區積極鏈接轄區慈善資源,通過愛心商家鏈接,以空間換服務、社區愛心義賣等形式向專項基金注入資金。
“蒲公英·社區專項基金”開展社區公益提案大賽,作為聚焦社區需求、探索精細化服務的新路徑,為居民搭建了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新平臺,將金點子變為可操作的項目,在滿足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對于社區基層治理的熱情。不僅創新和拓展了多方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新渠道,為居民群眾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也吸引了一批公益伙伴、志愿者、社會組織、駐區企事業單位投身社區建設。
三、社區基金的建設路徑
(一)完善社區基金發展多元制度保障
1.制度支持
對應的政策支持、完善的社區基金管理制度設計和有效的社區基金管理人員培訓是社區基金長遠發展、有效運行的生命所在。就政策支持而言,雖然我國部分地區推行的社區基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地方層面也出臺了一些支持性和引導性的政策,但更高層面的國家相關政策目前尚未出臺,對于大部分的社區而言,沒有更明確的政策支持,社區出于風險規避心理往往難以接受。目前,社區基金僅在部分地區進行了試點,尚未形成一套可推廣、可復制、可移植的管理模式,社區基金的各方面管理工作目前處于不規范的狀態。
2.社區接納
社區基金已取得的一些成效難以打破社區對其的懷疑和抵觸。社區基金管理框架建立起來后,還需要有專人進行資金籌集、物資登記、動員社區居民設置提案、進行提案輔導等工作,而這些基礎性的工作毫無疑問都會分工到最基層的社區。對于社區而言,已有的行政性工作不僅量大而且帶有指標考核要求,應該優先完成,而社區基金不在考核任務行列,自然被視為次要工作,甚至被視為 “額外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出現敷衍了事甚至拒絕推行的情況。因此,在社區基金的運行過程中,需要出臺激勵措施、制定合理的考核機制來激發社區參與社區基金建設的積極性。
(二)增強社會工作對社區基金的支持
1.籌款賦能
社區基金具有專項資金的屬性,而這筆資金是由基金的發起方向社會籌集的,在面對社區居民、個體店鋪等具體的籌款對象時,社區因日常工作接觸多而具有較大的優勢。但社區工作人員對于籌款工作的了解不多,缺乏有效的籌款活動策劃及組織能力。因此,需要由有經驗的社會組織及社工對其進行培訓賦能,開展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法律法規、籌款項目報告撰寫以及各項工作流程和財務知識的培訓。
2.運維支持
社區基金既是一筆專項資金,同時也是一個社區治理新工具,通過這一工具開展服務、提升社區幸福感是關鍵。就目前而言,較為可行的做法是通過社區基金劃撥資金支持社區居民、自組織申報服務項目,以項目資助的形式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因社區居民所具備的能力參差不齊,在項目申報、項目執行、臺賬整理的過程中較為困難,因此需要有專業的社會組織或社工協助社區基金管理人員對社區基金的實施過程進行運維,以保障社區基金執行落地、成效突出。
(三)重塑社會公眾對慈善文化的信任
1.服務落地
社區基金的本質是撬動社會慈善資源、動員多元社區主體開展基層社區治理。但近年來,公益慈善行業的一些負面事件如 “紅十字會郭美美事件”“水滴籌高額抽成事件”引發了社會公眾對于慈善事業的信任危機。因此,要想實現社區基金的常態化發展,就要消除社會公眾對慈善的不信任。具體而言,就是在社會治理的末梢即社區了解居民的真實需求、回應社區居民的切身問題、落實便民為民服務,通過服務贏得社區居民的認同,將社區打造成 “需求有回應,問題有解決,服務有提升”的幸福社區。
2.及時反饋
除了要推動服務的落地,讓社區居民感受到服務成效之外,還需要建立公開透明的社區基金披露反饋機制,在社區基金內部建立監委會,定期向社區基金管理人員了解項目進度進展、資金支出使用情況;在外部則定期向捐贈人進行資金使用情況反饋,精細化說明資金的支出情況和使用情況。
四、結束語
從社區基金的四個定位屬性及其在實踐中已取得的成效來看,社區基金作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既能實現基層社會資源的撬動與盤活,又能有效運用資源,打通 “五社聯動”機制四個主體性要素和一個資源性要素之間的隔閡與阻礙,促進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基層社區治理,對于推動我國基層社會治理趨于完善、早日實現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道穩.社區基金:“五社聯動”中的社會創新[J].中國社會工作,2022(10):14.
[2] 余茂輝.社區基金:一種直接幫助貧困者的有效扶貧方式:對安徽省霍山縣中荷扶貧項目社區基金的調查[J].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4):44-46.
[3] 程玲,向德平.社區發展基金的變遷、管理及績效分析:以云南省劍川縣、祿勸縣社區發展基金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9(05):21-26.
作者簡介: 張仲濤,男,漢族,云南楚雄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