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楠


“學無止境,行以致遠?!睘榱瞬粩嗵嵘约旱挠變航逃碚撝R,增強幼兒園自然教育實踐操作能力,我參加了本次由《保育與教育》編輯部組織的自然教育工作坊。這次特別的自然之約,讓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一次熱烈的碰撞,也使我對幼兒園自然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此“參與”非彼“參與”
在本次活動中,我對于“參與”這個概念的原有印象被徹底打碎。在陳博士的分享里,參與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心理狀態,參與是需要參與者被活動吸引,發自內心地想要加入,并且完全地接受了其中的各種體驗,包括身體的感覺、運動、顏色和聲音等,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參加某個活動。
此外,我也認識到自然教育應當是讓孩子處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讓他們切實地去感受大自然的顏色、氣味、觸感,以及大自然中突然出現的“玩伴”。戶外活動時,往往一片飄落的葉子、一只歡蹦的小螞蚱,甚至一只死去的臭蟲,都能讓孩子們專注地觀察、討論、研究很久。而良好的學習品質也在期間自然地發生、發展,自然教育似乎就是這樣,總在悄然無聲地浸潤孩子們的生活。
·自然誘導區的創設
在自然誘導區,教師通過創設自然、有美感的環境布置以吸引孩子們游戲,讓幼兒在幼兒園有限的空間與環境里,盡可能地與自然互動。當提供的環境過于精致、易損時,反而會讓孩子害怕破壞這精心布置的場景,不敢上手擺弄。簡單的一盆水、幾片葉子、小木塊和小石頭反而能讓孩子專注地玩很久。
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觀察、發現幼兒的興趣,根據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提供與之相關的自然物。自然誘導區應當是開放的,在這里,幼兒是主導者,能夠自由地擺弄、操作、探索,用多個感官去探索誘導區的事物,嘗試發現事物之間的關聯。只要有豐富、適宜的材料支撐以及充足的探索時間,幼兒會很容易自發地“深潛”其中、探究奧秘,學習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而教師需要做的是基于觀察給予及時的引導和支持,即根據幼兒的需要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