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焱冰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對兒童的巨大影響是以環境作為工具,讓兒童受到環境的浸染,從環境中獲得一切,并將其化為己有。幼兒園公共環境是幼兒每天入園都會經過的地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那如何發揮公用環境的教育價值呢?我們鼓勵幼兒參與公共環境的設計、討論、布局和創作,充分發揮環境的“對話”“共享”等效用。這樣幼兒園公共環境就不只是美麗的擺設,而是幼兒充分玩耍、操作、探索、表達的空間,師幼也在這一空間中展開有意思的對話與互動,教師亦能更清晰地走進幼兒、理解幼兒。
一、始于兒童——環境是用來“對話”的
幼兒園的大廳,是一處人來人往的必經之地。走進我們幼兒園大廳,會看見地面中間有一幅巨大的中國地圖。當大班幼兒進入“中國”主題活動時,他們自然而然關注到地圖,并對中國地圖展開了討論,如:我們生活的城市在地圖的什么位置?假期旅行,我去過很多地方,有些地方很遠很遠,還要坐飛機呢。首都北京在哪里?我們居住的南京和北京到底有多遠?地圖上最遠的地方是哪里?……教師要如何回應幼兒的這些問題呢?大廳的地圖就成了最好的、最直觀的課程資源。幼兒會趴在地圖上面認讀城市、地區,討論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特產以及旅行中有趣的記憶,他們會用畫筆做一些旅行的記錄;在拓展到關于“少數民族”的活動時,幼兒除了去收集、了解、分享自己的相關經驗外,也會在地圖上尋找各民族的居住所在地,繪畫出民族娃娃以及這個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并貼在地圖相應的位置上。關于“距離”,大班幼兒也進行了討論:某處到某處有多遠?怎么測?用什么工具來測?如何記錄?這些有趣的活動都可以在大地圖上進行。剛開始,他們嘗試用腳或手去測量,發現不夠準確時,又開始兩兩合作,用各種自然物或尺子來測量。當有弟弟妹妹路過時,他們還會主動進行介紹。
雖然地圖的來源、場地空間是成人預設的,但在兒童生活經驗的驅使下,通過師幼對話、幼幼對話,大地圖不再是一個平面的、無生命的載體,幼兒讓它變成了一張會“說話”的地圖。這就是環境引發出的“對話”,給幼兒們帶來更多的經驗積累,更多樣的自由表達,促進了幼兒的學習和發展。
二、源于生活——環境是可以“共享”的
大廳側面有一面黑板墻,上面會定期呈現每個月的日歷牌,比如一個月有多少天,每個月里會有什么樣特別的節日或節氣等。大班的幼兒會把自己的理解用小圖標的方式在日歷牌上進行標注。小、中班的幼兒每天走過時往往會停下腳步,好奇地看看現在是幾月,這個月有多少天,和上一個月的天數是不是一樣多;猜一猜上面的小圖標表示什么,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還是節日(或節氣);等等。這里總會引發他們產生一些問題,以及對日期、時間、節氣、數字的認知。在日歷牌周圍,是中大班幼兒的涂鴉,畫的都是幼兒園里當下季節種植的花草或蔬菜,旁邊還陳列幼兒收集來的相應的植物或果蔬,如春季的玉蘭花瓣和柳芽、夏季的枇杷果和繡球、秋季的南瓜和金桂、冬季的蠟梅和核桃。我們還在一旁提供了放大鏡、圖書、天平、尺子、開殼器、紙筆等輔助材料,以幫助幼兒探究當下節氣中一些自然物的特點,進而加深對季節的體驗。
此處還陳列了每個班級幼兒對種植物的觀察記錄:從種子是什么樣子,到翻土、播種、除草、移苗、照料、采摘、收獲等一系列過程。這里還能看到幼兒的發現和問題,如:茄子苗上長茄子了,茄子苗整個都變成了紫色,茄子花有的已經掉落了,有的還在茄子苗上。還有幼兒說:絲瓜的葉子是鋸齒形的,絲瓜有細細的、繞圈圈一樣的藤。絲瓜在架子上越爬越高了。還有幼兒發現糯玉米的根部和中間的葉脈都有紫色的線,甜玉米卻沒有。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圖標或符號)記錄著自己的發現。因為陳列在公共環境里,這里又成為大家相互學習的地方。這些記錄的內容和陳列的實物,可以引發幼兒進行比較、猜測、驗證,從而不斷生發新的話題及課程內容。
無論是日歷牌還是持續性的觀察記錄,都隱藏著“時間”的線索,如日歷牌上月份的更換、記錄中的時間推移、植物的生長、日照的變化等。其中,有些還隱含著生活中自然生長的規律密碼。這些都源于幼兒日常對植物的觀察與照料,通過“記錄”的方式,讓更多的幼兒來關注不同的內容,也讓某一個幼兒的表征成為全園共享的資源。
學習于無形之中,這一方天地成了資源共享的地方,成為一個學習場,每一天、每一個人都會“生長”出更多的發現與想法,兒童的經驗在不斷地重組和更新,他們獲得了看待周圍事物的新的方式和經驗,也獲得了精神的成長。
三、歸于記憶——環境是有“溫度”的
很多校園都有大面積的空白墻面,一般會請專業的墻繪公司來完成創作。在我們幼兒園,當你順著樓梯緩緩而行時,會發現我們的墻繪有些不一樣:少了點精致,多了點童趣;少了點流暢線條,多了點鈍拙筆觸;少了點設計,多了點情感,因為這里的墻繪是由畢業班的幼兒完成的。在這里,他們畫下了對幼兒園角角落落的回憶,記錄了他們三年來的歡喜和快樂。上面的每一個形象,都來自幼兒的手稿,在墻面觸手可及的地方,留下的都是他們略顯稚嫩和些許緊張的筆觸,我們用短視頻真實記錄下他們構思創作的過程。
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幼兒的積極參與,他們走遍了幼兒園每一處,精心選擇自己最喜愛、最想留念的地方,用心觀察,細心繪制,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畫留在墻壁上,讓所有的教師和幼兒都看見。當這批畢業的幼兒再次回到幼兒園,他們最喜歡到這一處走走看看:和藹的保安爺爺、會說話的八哥鳥、寬敞的足球場、心愛的小兔子,以及疫情時期留下的特別印記(測溫儀、洗手機)。這里記載的是幼兒的生活點滴,是他們的親身參與,因此這是一面記載著“回憶”的有溫度、有情感的墻面。
環境是一個可以讓兒童充分表達與表現的空間,教師可以創造機會與條件,支持兒童自發的藝術表現與創造。尤其在大廳、樓道、走廊這些公共環境中,它們還兼具了一個資源共享的特殊功能,能讓幼兒有更廣泛的表達機會,也提供了更多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機會。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能支持、引發和促進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幼兒與幼兒間的互動,讓他們在快樂的生活與學習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豐子愷先生曾說過:“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贝笕似匠5呐e止總是謹慎、細心,而孩子尚保有真樸活躍的元氣,他們不拘于規矩,所以他們的一言一行、一筆一畫才是最真實的表達。把環境交還給幼兒吧,他們能帶給我們最生動、最樸實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