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炯炯
(蘭州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
韋瓘,字世恭,出身于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乃北周受封逍遙公之韋敻第三子,隋世官至隨州刺史,封達安公。韋瓘一支世系,今輯本《元和姓纂》(以下簡稱《姓纂》)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時代最早、且較為完整的世系記錄。又因“逍遙公房”在唐代曾出宰相三人:韋貫之、韋處厚、韋待價,故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以下簡稱《新表》)中也收錄有相對完整的家族世系,但因《姓纂》《新表》中所記世系差異較大,故早已引起前輩學者的關注,自清末民初以來,前賢今人如溫廷敬、岑仲勉、周紹良、趙超等,或依據唐人文集,或搜集新出墓志,對韋瓘一支世系均有不同程度的考訂。
此外,宋人校訂《文苑英華》、清人校訂《毘陵集》(1)[唐]獨孤及撰《毘陵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趙氏亦有生齋校刊本,由清乾隆朝內閣中書舍人武進趙懷玉校訂,此據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148冊。時,亦對涉及該支世系之文字進行校正,但時至今日,依然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本文擬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廣泛搜集傳世文獻、出土唐人墓志中的相關記載,對韋瓘一支家族世系進行新的考訂,力求呈現該支家族世系的真實面貌。
傳世文獻中記載京兆韋氏“逍遙公房”韋瓘一支世系,最早且最完整者當屬《姓纂》:
東眷。穆八代孫旭,長子逍遙公敻,生康、洸、恭、案“恭”字下脫頤、仁基二人。又,“恭”,《唐世系表》作“瓘”。藝、沖、約。
恭,隋安州總管,生萬頃、仁基。萬頃生元整,曹州刺史。頤孫晤元,戶部郎中。仁基,龍州刺史,生元祚、哲。元祚,司門郎中,曾孫霸,吏部郎中、汝州牧。祚元孫儹,案《唐世系表》,祚元孫儹作五世孫。駕部郎中。哲元孫輔元,生厚叔。案《唐世系表》輔元作元輔,厚叔作原叔。(2)[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賢皓、陶敏整理,孫望審定《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卷2,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28、132頁。
今本《姓纂》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并恢復十卷規模,收入《四庫全書》時,館臣即對照《新表》所錄韋瓘家族世系,出校記三則,說明兩書間之差異,以雙行夾注形式保留在四庫本《姓纂》之中。(3)[唐]林寶撰《元和姓纂》,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90冊,第541-542頁。
清嘉慶七年(1802),孫星衍、洪瑩對庫本《姓纂》進行校補,并刊刻梓行于世。光緒六年(1880),又由金陵書局翻刻行世,只是保留了四庫館臣之原注,對韋瓘家族世系并無校補內容。(4)[唐]林寶撰《元和姓纂》,光緒六年(1880)金陵書局校刊孫星衍、洪瑩校本。
清末民初,羅振玉在孫星衍、洪瑩校刊基礎上,主要依據《新表》,校勘《姓纂》,得《元和姓纂校勘記》(5)羅振玉《元和姓纂校勘記附元和姓纂佚文》,收入羅振玉著,羅繼祖主編《羅振玉學術論著作》第4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41-517頁。二卷,但未涉及韋瓘家族世系。
民國學人溫廷敬在《元和姓纂校補》一文中,利用《新表》所載世系,校正韋瓘家族此節文字中的兩句:
1.頤孫晤元戶部郎中。
《唐表》作晤,無元字。案此當作元晤,與其再從兄弟元厘、元祚同首字,《唐表》省去,此誤倒。
2.仁基龍州刺史,生元祚哲。
《唐表》仁基三子:元祚、仁祚、哲,元祚曾孫霸,仁祚五世孫儹。此元祚曾孫霸下,亦有祚元孫儹,可知元祚下本有仁祚,脫去,祚元孫句則脫去仁字。(6)溫廷敬《元和姓纂校補》,《廣州學報》第1卷第2期,1937年,第16頁。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一書在四庫館臣一校,孫、洪二校,羅振玉三校基礎上而成,有關該支世系,書中利用《新表》《毘陵集》等傳世文獻、《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韋瓊墓志》等石刻文獻,進行校正,共得校記八則:
1.恭隋安州總管生萬頃仁基
《新表》七四上云:“逍遙公房八子:世康、洸、瓘、頤、仁基、藝、沖、約。”亦稱仁基,龍州刺史,與此書同,當非有兩仁基。又仁基子元祚,正與萬頃之子元整同以“元”排名。《毘陵集》一〇《獨孤夫人韋氏墓志》云:“逍遙公生民部尚書、建安公世恭,建安生上大將軍、宋州刺史仁祚。”趙懷玉校記云:“《表》作仁祚,乃仁基之子,本脫‘祚’字,據《表》增。仁基乃世恭之弟也。”推而上之,則《英華辨證》三云:“建安生上大將軍、宋州刺史仁,《表》作‘仁祚’,仁祚乃仁基之子,仁基乃世恭之弟。”又李迥秀《裴希惇碑》:“夫人京兆韋氏,……祖恭,故上大將軍、隨州刺史、建安公。父仁基,故綿州別駕、龍州刺史。”(《全文》二八二)得此,益確決《新表》以仁基為敻子之必誤。蓋父名晉不舉進士,唐人重諱,可見一斑,仁基之子,不應復名仁祚也。依《英華》及趙氏所見明本《毘陵集》,世恭之子祇名仁,若“祚”字乃據《新表》所增,“仁”即“仁基”,避玄宗諱而省也。仁祚,仁基之避文也。(避諱往往以善意字代用。)儹之一支,(見下文)據《毘陵集》,明是世恭之裔,《表》顧昭穆不辨,世恭、仁基同列,其誤一。仁基之外,復出“仁祚”,其誤二。(一作龍州刺史,一作宋州刺史,此殆各舉一官,非必二人之證。)今應將仁基、元祚各推下一代,刪去仁祚,斯與《毘陵集》及《姓纂》均符矣。校云:“案‘恭’字下脫頤、仁基二人。”亦因過信《新表》而誤,祇脫頤耳。
2.萬頃生元整曹州刺史
《文字新編》四《韋敻志》,曾祖元整,皇中大夫,使持節曹州刺史,上柱國。祖綝,益州成都縣令。父景,廣平肥鄉縣令。《存逸考》一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有名元整者官曹州刺史,即敻之曾祖,惟《表》中僅載元整之名。”今《姓纂》亦祇載元整,此《新表》多本《姓纂》之確證也。唐初元整官城門郎,見《元龜》九二二。
3.頤孫晤元戶部郎中
《新表》七四上祇作“晤”,按《郎官石柱》戶部郎中題名有韋□元,或應是晤元也。溫校云:“按此當作‘元晤’,與其再從兄弟元整、元祚同首字。”亦備一說。抑此一節今附世恭一支內,《新表》以頤為世恭弟,依仁基之例例之,(說見前)殊極可疑,余頗信頤亦世恭子耳,姑識以待考。
4.生元祚哲
溫校據《唐表》,仁基三子,元祚、仁祚、哲。元祚曾孫霸,仁祚五世孫儹,謂此處“元祚”下脫“仁祚”二字,下文“祚元孫儹”應作“仁祚”云。依前文余所說,仁祚似實無其人。
5.元祚司門郎中
庫本作“祚官司門郎中,”按以《姓纂》書例言之,“官”字應衍。牟氏主從庫本,未見其然。《新表》祇云“元祚,丹州刺史”。
6.曾孫霸吏部郎中汝州牧
《新表》作汝州刺史,按以典實言之,“牧”字雖可代刺史,以官制言之,仍作“刺史”為是也。
7.祚元孫儹駕部郎中
校云:“案《唐世系表》,祚元孫儹作五世孫。”此即因《新表》將元祚誤推上一代,故不符也。《獨孤夫人志》云:“唐許州司馬佼曾孫,渭南主簿懿(趙懷玉校云,《唐世系表》及《英華》皆作“憼”)之孫,兗州金鄉縣尉商伯季女,秘書省著作郎偉、睦州刺史儹之妹。……將軍生給事中旅,即許州之禰也。”將軍即仁基,以與《姓纂》校,旅與元祚疑是同人。《叢編》七引《京兆金石錄·唐將作監韋贊碑》,不審是此人否。下文大雍州房亦有儹,但不敘歷官。《英華辨證》三云:“著作郎偉、睦州刺史儹之妹,……《表》作‘著作郎偉,睦州刺史贊’。”余按今殿本、百衲本之《新表》,字均作“儹”。《全詩》五函一冊戴叔倫《贈韋評事儹》,以時代計之,應是此人。若《元龜》二六九,建中四年九月,以侍御史韋纘為工部郎中,時代較后,非“儹”之訛(《獨孤夫人志》,大歷四年作)。
8.哲元孫輔元生厚叔
校云:“案《唐世系表》,‘輔元’作‘元輔’,‘厚叔’作‘原叔’。”余按《郎官石柱》戶部郎中有韋厚叔,勞《考》一一謂《世系表》“原叔”誤。(7)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卷2,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第146-148頁
岑校十分詳細,幾乎將當時所能寓目之新材料及傳世文獻之舊材料“一網打盡”,使得韋瓘之家族世系基本可讀。
陶敏先生在《元和姓纂新校證》一書中,同樣利用了傳世文獻:李迥秀《唐齊州長史裴府君神道碑》,獨孤及《前左驍衛兵曹參軍河南獨孤公故夫人韋氏墓志》,出土墓志文獻:《韋晃墓志》《韋瓊墓志》等,重新校訂此節文字:
(韋)恭,隋安州總管,生萬頃、仁基。萬頃生元整,曹州刺史。頤孫晤元,戶部郎中。仁基,龍州刺史,生元祚、哲。元祚,司門郎中;曾孫霸,吏部郎中、汝州牧。祚玄孫儹,駕部郎中。哲玄孫輔元,生厚叔。(8)陶敏遺著,李德輝整理《元和姓纂新校證》卷2,沈陽:遼海出版社,2015年,第49頁。
除《姓纂》之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收錄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世系甚詳,其中有關韋瓘一支世系,原文如下:(9)[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74上《宰相世系表四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073、3078-3079頁。
逍遙公房出自閬弟子真嘉,后魏侍中、馮翊扶風二郡守。二子:旭、祉。旭,南幽州刺史、文惠公。二子:敻、叔裕。敻字敬遠,后周逍遙公,號逍遙公房。八子:世康、洸、瓘、頤、仁基、藝、沖、約。

瓘字世恭,隨州刺史、達安公。頤。仁基,龍州刺史。萬頃。元祚,丹州刺史。仁祚,宋州刺史。哲。元整,曹州刺史。晤,戶部郎中。旅,給事中。曄。皎,許州司馬。霸,吏部郎中、汝州刺史。憼,渭南主簿。商伯,金鄉尉。元輔。偉,著作郎。儹,睦州刺史。原叔。
清人沈炳震在《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10)[清]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9冊,第622頁。一書中認為“仁祚,宋州刺史”中之“仁字當訛”。
羅振玉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補正》一書中,利用該家族成員墓志數種,主要依據傳世文獻中的獨孤及《左驍韋兵曹參軍獨孤夫人韋氏墓志》,出土文獻中的《安國寺大德惠隱禪師塔銘》《韋瓊墓志》,對《新表》所記世系中的三處進行補正:
1.瓘,字世恭,隋州刺史、逵安公。生萬頃
“瓘”,獨孤及《左驍衛兵曹參軍獨孤夫人韋氏墓志》作“世恭”,《姓纂》作“恭”,殆以字行。省“世”字,避太宗諱。“逵安公”宋本作“達安公”。《獨孤公夫人韋氏墓志》作“建安公”。《志》又稱世恭生上大將軍、宋州刺史仁祚,仁祚生給事中旅,又《姓纂》:恭生萬頃、仁基。《表》以仁基為瓘弟,仁祚為仁基子,舛誤殊甚。又《安國寺大德惠隱禪師塔銘》:“外祖韋氏,字孝基。皇中書舍人逍遙公孫。”孝基、仁基,殆兄弟行。《志》謂“逍遙公孫”,世次正合。《表》又失書孝基及仁祚子旅。
2.元整,曹州刺史。
《武部常選韋瓊墓志》:“曾祖元整,皇中大夫、使持節、曹州刺史、上柱國。祖綝,皇益州成都縣令。父景,皇廣平肥鄉縣令。”《表》失書元整子綝及綝子景。
3.皎,許州司馬。生憼,渭南主簿。
獨孤及《左驍衛參軍獨孤夫人韋氏墓志》:“夫人唐許州司馬皎曾孫,渭南主簿懿之孫。”“懿”,《表》作“憼”,與《志》不合。(11)羅振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補正》卷下,收入《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8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33-634頁。
周紹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校異》依據《全唐文》中所錄獨孤及兩文及李迥秀一文,對表文此節進行考訂:
《欽定全唐文》卷三九一獨孤及《前左驍衛兵曹參軍獨孤公故夫人諱氏墓志》:“夫人諱某字某。楚王交傅孟裔孫唐許州司馬皎曾孫,渭南主簿懿之孫,兗州金鄉縣尉商伯季女,秘書省著作郎睦州刺史攢(儹)之妹。……民部尚書建安公世恭,建安生上大將軍、宋州刺史仁祚。將軍生給事中旅,即許州之禰也。”依《墓志》所云,仁祚乃瓘子,非仁基子。憼,《墓志》作懿。又《世系表》,金鄉縣尉商伯二子:偉、儹,但獨孤及《殤子韋八墓志》云:“秘書省著作郎京兆韋儹。”但從官職來看,似誤以韋儹一人誤分為二者。
《欽定全唐文》卷二八二李迥秀《唐故齊州長史裴府君神道碑》:“夫人京兆韋氏,贈扶陽郡夫人。祖恭,故上大將軍,隨州刺史,建安公。父仁基,故綿州別駕。”據《神道碑》,仁基乃恭子。恭官歷為隨州刺史、建安公,則當即世恭而名瓘者。如此則《世系表》序云逍遙公八子中之仁基,蓋有誤。(12)周紹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校異》,收入氏著《紹良文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年,中冊,第1044-1045頁。
趙超先生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13)趙超編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卷4,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628-632頁。一書中,首先輯錄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羅振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補正》、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中相關考證,并作按語云:
天寶十四載五月十三日《唐故武部常選韋(瓊)府君墓志銘》,見周紹良先生藏拓。又西安出土永昌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成都縣令韋綝墓志》:“高祖敻,周號逍遙公。曾祖瓘,周御正大夫、安州總管隨淮二州刺史。祖萬頃,隋太子直閤祭酒、秘書丞。考元整,皇朝西府東閤祭酒、天策上將府鎧曹參軍事、通曹二州刺史、上柱國。……有子旻、景等。”亦足補證此支世系。此支世系多誤,茲就以上考證訂補如左:

頤。(一說應為瓘子。)瓘。孝基。仁基。萬頃。晤元。(一說應作元晤)旅,(或說即元祚。)元祚。元整。皎。綝。懿。霸。景。旻。商伯。瓊。儹。偉。
馬建紅在《中古京兆韋氏的變遷》附錄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校補》中,揭出《大唐故常州刺史韋君(俊)墓志銘并序》,在羅校、岑校的基礎上,重新排定了韋瓘一支世系,可惜所引墓志材料不全,且考證略有疏漏。(14)馬建紅《中古京兆韋氏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第450-451頁。
當無法利用傳世文獻對《姓纂》《新表》所錄韋瓘一支世系進行辨別考證時,不斷出土的中古墓志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自從羅振玉開始,岑仲勉、趙超等學者依據當時能夠見到的該家族人物墓志對其世系進行梳理,進而考辨《姓纂》及《新表》所載世系的是非曲直,現將歷年所出該家族人物墓志九種,按照葬年先后進行整理,并輯錄世系相關內容如下:
1.北周宣政元年(578)四月二十四日《大周使持節儀同大將軍安州總管府長史治隋州刺史建安子宇文瓘墓志》:
公諱瓘,字世恭,京兆萬年人也。本姓韋氏,后魏末改焉。……亡祖旭,司空、文惠公。……亡考處士府君。……公即處士之第三子也。季父孝固,吏部郎中,贈雍州刺史、安平恭子。同奉孝之早歿,類伯道之無兒。以公傍繼小宗,義昭猶子。……前妻萬春縣君范陽盧氏,開府、容城伯柔之女。……長子萬頃、世子勇力、次子惠尚;長女適滎陽毛氏、宜君侯,次女適安定梁氏,次女適隴西辛氏。(15)志蓋:“大周儀/同建安/子之銘”,宋英、趙小寧《北周〈宇文瓘墓志〉考釋》,高峽主編《碑林集刊》第8輯,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49-56頁。墓志拓片圖版、錄文見故宮博物院、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叁]》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上冊第7頁,下冊第3-4頁。又,戴應新編著《長安風棲原韋氏家族墓地墓志輯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21年,第82-90頁。
2.唐麟德元年(664)正月二十五日《大唐故常州長史韋君(俊)墓志銘并序》:
公諱俊,字英彥,京兆人也。……曾祖敬遠,雅好傳古,尤精述作,脫略公卿,錙銖冠蓋。周明帝征太常卿,不就。贈招隱士詩,號為逍遙公。祖瓘,隋安州總管府長史,稍遷隨州刺史,封安平子,贈建安伯。……父仁基,隋清淇偃師二縣令、濟北郡丞,皇朝檢校龍州刺史,贈宋州刺史。……龍朔二年四月十七日,卒于常州之官第,春秋五十五。……粵以麟德元年歲在甲子正月乙酉朔廿五日癸酉,葬于萬年縣洪固鄉高平原。嗣子晊等。(16)墓志錄文見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7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270-271頁;吳敏霞主編《長安碑刻》,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圖版見上冊第49頁,錄文、考證見下冊第384-386頁。拓片圖版、錄文見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長安新出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80-81頁;故宮博物院、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叁]》一八,上冊第18頁、下冊10-11頁。
3.唐麟德元年(664)十一月二十八日《隋故建安縣開國公韋公(賾)墓志銘并序》:
公諱賾,字賾,京兆杜陵人也。……曾祖旭,魏尚書左丞、豳州刺史,贈司空、文惠公。……祖敬遠,高尚其事,有周號曰“逍遙公”。……父瓘,周使持節、淮隨二州刺史、建安縣開國公。……服闋,襲爵建安縣開國公。……粵以開皇十三年六月十二日,終于永興里第,春秋廿八。夫人滎陽鄭氏,……以顯慶二年八月廿三日,終于涇州良原縣廨舍,即以麟德元年歲次甲子十一月乙巳朔廿八日壬申,合葬于萬年縣洪固鄉之舊塋。公孫晤玄、晤真等,永惟抱孫之禮,思弘尊祖之義。(17)墓志拓片圖版、錄文、考證見李爾吾、朱連華《隋韋賾及夫人墓的發現及墓志讀考》,《文博》2021年第3期,第23-32頁。墓志拓片清晰圖版,由李爾吾先生惠賜,特此申謝!
4.唐永淳元年(682)七月十八日《大唐故曹州刺史韋府君(元整)夫人晉昌郡君王氏墓志銘并序》:
皇弟左衛大將軍荊州大都督上柱國紀王纂
夫人諱婉,字令則,太原祁人也。……曾祖肱,周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靈州刺史、懷德郡開國公。大父慶,隨右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延丹隰汾等四州諸軍事、延州總管、平昌郡開國公,謚曰莊。……考韶,隨內史舍人、趙州刺史,娶唐贈太師、上柱國、齊國公長孫晟女,即文德圣皇太后之親姉焉。……奄以開耀元年十二月六日,終于明堂之靜安里第,春秋七十有九,永淳元年七月十八日,歸祔于府君之舊塋,禮也。……有一女六子,女適太子詹事楊崇敬。長子緘,潞州上黨縣令、坊州司馬。……次子纘,恒州司戶參軍、商州上津縣令。次子綝,邛□安仁隆州蒼溪縣令。次子綜,高尚不仕。次子繹,交州交趾潭州衡山縣令。幼子績,益州新都、同州馮翊縣令,妻則皇侄女江陵縣主也。……是用追思外族,緬懷景好,既伊余之舅母;仁貸寔深,亦吾女之慈姑。(18)墓志圖版、錄文見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長安新出墓志》,第116-117頁;戴應新編著《長安鳳棲原韋氏家族墓地墓志輯考》,第252-261頁。吳鋼主編《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3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5頁。錄文見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集》永淳〇〇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5-257頁。吳剛主編《全唐文補遺》第3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23-24頁。吳敏霞主編《長安碑刻》,第67頁。
5.唐永昌元年(689)五月二十一日《大唐故益州大都督府成都縣令韋府君(綝)墓志并序》:
從侄胤撰。
君諱綝,京兆杜陵人也。……高祖敻,周號逍遙公。……曾祖瓘,周御正大夫、安州總管、隨淮二州刺史。……祖萬頃,隋太子直閤祭酒、秘書丞,贈秘書監、開府儀同三司。……考元整,皇朝西府東閤祭酒、天策上將府鎧曹參軍事、通曹二州刺史、上柱國。……有子旻、景等。(19)蓋題:“唐故益州/大都督府/成都縣令/韋府君墓志”,拓片圖版見吳鋼主編《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陜西卷》第3冊,第106頁。錄文見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3輯,第26-27頁;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集》永昌〇〇三,第299頁。
6.唐開元十年(722)七月四日《大唐故朝議郎行婺州司倉參軍事柱國韋府君(晃)墓志銘并序》:
君諱晃,字重光,京兆杜陵人也。……高祖瓘,周工部尚書、建安公。曾祖萬頃,隋秘書監、開府儀同三司。祖元整,唐太中大夫、通曹二州刺史。父績,□散大夫、雍州奉天縣令。……君即紀王長女江陵之子。以懿親隨調,釋巾補冀州參軍。……君夫人太原王氏,孀厘晝哭,賢明世范,以君竟絶胤子,痛及塋魂。(20)蓋題:“大唐故/韋府君/墓志銘”,錄文見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5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334-335頁;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集》開元〇四七,第486頁。拓片圖版、錄文見趙力光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一三〇,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第330-332頁;中國文物研究所、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貳]》八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上冊第81頁、下冊第65-66頁;吳敏霞主編《長安碑刻》,上冊第98頁,下冊第447頁。
7.唐開元二十六年(738)二月六日《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惠隱禪師塔銘并序》:
禪師俗姓榮,京兆人,其家第四女也,族望北平。……外祖韋氏,字孝基,皇中書舍人,逍遙公之孫也。(21)錄文見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開元四六四,第1476-1477頁。拓片圖版見張寧等主編《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北京卷附遼寧卷》第1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72頁。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4冊,第55頁。
8.唐天寶六載十一月二十四日《唐故吉州永新縣令蘭陵蕭府君(思訥)墓志銘并序》:
公諱思訥,字訥,東海蘭陵人也。梁宣皇帝詧之玄孫,梁吳王、尚書令岑之曾孫,隨開府儀同三司球之孫,皇絳州司戶、朗州司馬縡之子也。……夫人京兆韋氏,皇朝司門郎中祚之孫,蘇州常熟縣令曄之女。(22)蓋題:“大唐故/蕭府君/墓志銘/”,墓志拓片圖版見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編》五六五,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755-756頁。
9.唐天寶十四載(755)五月十三日《唐故武部常選韋府君(瓊)墓志銘并序》
君諱瓊,字瓊,京兆杜陵人也。……曾祖元整,皇中大夫、使持節曹州刺史、上柱國。祖綝,皇益州成都縣令。父景,皇廣平郡肥鄉縣令。……胤子署,居喪有禮。(23)志蓋:“大唐故/韋府君/墓志銘/”,墓志拓片圖版見張寧等主編《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北京卷附遼寧卷》第1冊,第201頁。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26冊,第136頁;趙平主編《中國西北地區歷代石刻匯編》第4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頁。錄文見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天寶二六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18-1719頁。
上引九方墓志,均為出土文獻,時間跨度從北周至盛唐(578-755),前后歷九世,近一百八十年,成為我們考察該支世系的重要數據,是復原該支世系傳遞的重要材料。
除前列九種出土墓志之外,尚有保存在傳世文獻中的碑志文獻三種,內容頗與韋瓘家族人物相涉,一為大歷時期著名文人獨孤及所撰《前左驍衛兵曹參軍河南獨孤公故夫人京兆韋氏墓志》,志主韋氏,出身于京兆韋氏“逍遙公房”韋瓘一支,其夫即獨孤及之兄獨孤巨(24)具體考證見蔣寅《大歷詩人研究》第12章《大歷詩人生平事跡訂補·獨孤及事跡訂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709-713頁。臺灣學者羅聯添教授認為此墓志之志主韋氏乃獨孤及夫人,考證不確,詳見羅聯添《獨孤及考證》,《大陸雜志》第48卷第3期,1974年,此據《大陸雜志語文叢書》第3輯第五冊《叢考·傳記》,臺北:大陸雜志社,1975年,第325-346頁。。二為獨孤及為其殤侄所撰《殤子韋八墓志》,即前述京兆韋氏之子。三為李迥秀撰《唐齊州長史裴府君神道碑》,裴府君夫人京兆韋氏,即出自韋瓘一族,此三種材料,前人在考證世系時已經利用,為完整展示該家族成員碑志數據,亦錄于此。
1.獨孤及撰《前左驍衛兵曹參軍河南獨孤公故夫人京兆韋氏墓志》
夫人諱某,字某。楚王交傅孟裔孫,唐許州司馬皎曾孫,渭南縣主簿憼唐世系表同本,集作懿。之孫,兗州金鄉縣尉商伯季女,秘書省著作郎偉睦州刺史儹之妹。以《世系表》添正。其先自彭城郡徙京兆。從丞相賢后九世至本州大中正穆,始有東西眷之號。二十五世至征士敻,居魏周二代,出不降志,處不遁《集》作隨。俗,時人號為“逍遙公”,夫人之七世祖也。逍遙公生民部尚書、建安公世恭。《表》作瓘,字世恭。建安生上大將軍、宋州刺史仁。《表》作仁,乃仁基之子,仁基乃世恭之弟。將軍生給事中旅,即為許州之禰也。(25)[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966《墓志三十二(婦人四)》,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5076頁。《毘陵集》卷十題作《前左驍衛兵曹參軍河南獨孤公故夫人京兆韋氏墓志》,第64-65頁。清修《全唐文》所載與《文苑英華》略同,題作《前左驍衛兵曹參軍河南獨孤公故夫人韋氏墓志》,見[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391,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976-3977頁。
2.李迥秀撰《唐齊州長史裴府君神道碑》
夫人京兆韋氏,贈扶陽郡夫人。祖恭,故上大將軍、隨州刺史、建安公。父仁基,故綿州別駕、龍州刺史。(26)[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925《碑八十二(神道四十三)》,第4871-4873頁。《全唐文》所載略同,見[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282,第2861-2863頁。
3.獨孤及撰《殤子韋八墓志》
殤子河南獨孤氏,小字韋八,以其弱而未名也,故以字稱。北齊司空、行臺尚書令、臨川郡王之七代孫,有虞安南郡長史府君之曾孫,潁川郡長史府君之孫,左驍衛兵曹參軍公之元子。秘書省著作郎京兆偉偉,《集》字作韋儹。之甥。(27)[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962《墓志二十八(雜二)》,第5056-5057頁。
傳世文獻經過極其復雜的傳抄、刊刻、流傳過程,文字訛誤極多,流傳至今的文本文字因存在避諱、回改、訛鈔、誤改等情況,上述三志中有關人物姓名、官職等內容的文字在《文苑英華》《全唐文》《毘陵集》中均有所不同。雖然在宋本《文苑英華》、清本《毘陵集》中,保留著刊印時的校勘文字,大都是依據《新表》對關涉家族世系之文字有所校訂,但校勘者其實不審《新表》所載世系本就訛誤較多,故雖名曰校勘,實有將原本正確之記載校誤之嫌,如此則校勘固不可全信。
陳寅恪先生有言“考證之業,譬如積薪,后來者居上”,因此每當有新材料出現,我們可以據之檢驗前人之考證,亦可解決遺留之問題。有關韋瓘家族世系,因《姓纂》《新表》所載反差過大,前輩學者經過考證與研究,普遍認為《姓纂》所錄更加接近真實情況,但尚有部分問題尚未清晰,值得利用新舊墓志材料進行推考。
1.韋瓘諸子考實
依《姓纂》:“恭,安州總管,生萬頃、仁基。”之記載,則韋恭(即世恭,名瓘)、韋仁基為父子;《新表》列京兆韋氏“逍遙公房”世系之前,有序言云:“敻字敬遠,后周逍遙公,號逍遙公房。八子:世康、洸、瓘、頤、仁基、藝、沖、約。”是將韋瓘、韋賾、韋仁基列在同代,為兄弟行,與《姓纂》所記不合,有關此點,已由羅振玉、岑仲勉、趙超等先生辨證,指出其中問題,大致辨析清楚。但有關韋瓘子嗣問題,尚有疑問。北周《宇文瓘墓志》云:“公諱瓘,字世恭,京兆萬年人也。本姓韋氏,后魏末改焉。……長子萬頃、世子勇力、次子惠尚。”志主宇文瓘,即韋瓘,西魏末年改姓宇文氏。據墓志所載,世恭乃其字,亦即《姓纂》中之“恭,安州總管韋”,可能唐人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之名,故而省稱為恭,故在文獻中就有了韋瓘、宇文瓘、韋世恭、宇文世恭、韋恭、宇文恭等不同記載,實為同一人。志載韋瓘三子:萬頃、勇力、惠尚。長子“萬頃”,《姓纂》《新表》《韋瓘墓志》所載一致。墓志所記世子勇力,可能就是韋賾。據唐修《隋韋賾墓志》所載:“公諱賾,字賾,京兆杜陵人也。……曾祖旭,魏尚書左丞、豳州刺史,贈司空、文惠公。……祖敬遠,高尚其事,有周號曰‘逍遙公’……父瓘,周使持節、淮隨二州刺史、建安縣開國公。……服闋,襲爵建安縣開國公。”可知“賾”字在《姓纂》《新表》中均因形近而訛作“頤”(28)“賾”字在傳鈔過程中,很容易因形近而訛為“頤”字,如唐人賈敦賾,《舊唐書》本傳、《元和姓纂》等均作“賈敦頤”,雖然趙明誠在《金石錄》卷25“《唐洛州刺史賈公清德頌》跋尾”中已指出,《舊唐書》本傳有誤(見[宋]趙明誠撰,金文明校證《金石錄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471頁)。但點校本《舊唐書》仍誤作“敦頤”。近年發掘賈敦賾夫婦合葬墓,其中所出顯慶元年十月十八日《大唐故使持節洛州諸軍事洛州刺史護軍賈君墓志銘并序》正作“賾”,不誤,圖版見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洛陽紅山唐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9頁。,志文記載韋賾襲其父建安縣開國公之爵,亦可證其嫡子身份,正是如此,與《宇文瓘墓志》所載“世子勇力”相符,可能就是其人。其次子惠尚,可能就是“仁基”。
2.韋萬頃一系
韋萬頃乃韋瓘之長子,但非嫡子,對于此點,《宇文瓘墓志》所載甚明,前文已及。《新表》所錄世系,瓘生萬頃,萬頃生曹州刺史元整,《姓纂》所載相同。《元和姓纂四校記》據《韋瓊墓志》補入元整之子成都縣令綝,綝生廣平縣令景,景生武部常選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又據《韋綝墓志》補入綝之子旻。又,前引《韋元整妻王氏墓志》載:“有一女六子,女適太子詹事楊崇敬。長子緘,潞州上黨縣令、坊州司馬。……次子纘,恒州司戶參軍、商州上津縣令。次子綝,邛□(州)安仁隆州蒼溪縣令。次子綜,高尚不仕。次子繹,交州交趾潭州衡山縣令。幼子績,益州新都、同州馮翊縣令,妻則皇侄女江陵縣主也。”可知元整除綝之外,尚有《姓纂》《新表》所闕載之五子,其中幼子績,聯姻宗室,其妻為紀王之女江陵縣主。據前引《韋晃墓志》可補入績與江陵縣主之長子晃,官至婺州司倉參軍。《韋綝墓志》署“從侄胤撰”,所謂從侄者,乃從昆弟之子也,可知胤乃綝從兄弟之子,可推知綝之父元整亦有兄弟,胤乃元整昆弟之孫,其祖、父之名諱無聞。據上文所考,可重列韋瓘長子韋萬頃一支世系如下:

瓘。萬頃,隋太子直合祭酒、秘書丞。元整,唐西府東合祭酒、天策上將府鎧曹參軍事、通曹二州刺史、上柱國。某。緘纘。綝,成都縣令。綜。繹。績,奉天縣令。某。旻。景,肥鄉縣令。晃,婺州司倉參軍事。胤。瓊,武部常選。
3.韋賾一系
韋賾乃韋瓘之子,賾,《姓纂》《新表》均形訛為“頤”。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記》亦推測頤(賾)為瓘之弟,據《韋賾墓志》所載,賾并非瓘之弟,乃其子,《姓纂》“恭,隋安州總管,生萬頃、仁基。”一句當在“仁基”之前脫去“頤(賾)”。很有可能就是《韋瓘墓志》所載之世子勇力,前文已考,此不贅述。據唐修《隋韋賾墓志》所載,賾卒于隋開皇之世,享壽二十八歲,故其人仕宦不顯,事跡不多,至唐高宗顯慶中其妻卒,以禮合祔,具體合葬事宜由晤玄、晤真兩孫主導,志文不載其子。
有關賾孫晤玄,《姓纂》中作“頤孫晤元,戶部郎中”,《新表》中作“晤,戶部郎中”,有關其人,岑氏《四校記》有考:
《新表》七四上祇作“晤”,按《郎官石柱》戶部郎中題名有韋□元,或應是晤元也。溫校云:“按此當作‘元晤’,與其再從兄弟元整、元祚同首字。”亦備一說。抑此一節今附世恭一支內,《新表》以頤為世恭弟,依仁基之例例之,(說見前)殊極可疑,余頗信頤亦世恭子耳,姑識以待考。
此外,岑氏在《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中亦有所考:
韋□玄 勞云:“韋□元,無考,戶中補有晤元”。按此名末一字為“玄”,不是“元”,戶中補亦未見晤元。余謂此名似封外之韋義玄,與李同福約同時。(29)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外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7頁。
據《韋賾墓志》所載,此戶部郎中韋□玄,當是韋晤玄,《新表》脫“玄”字,而《勞考》作“韋□元”,蓋清人為避清世祖玄燁之名諱,而改“玄”為“元”。同樣,清人輯錄、刊印《姓纂》時,亦將官戶部郎中之“晤玄”,諱改為“晤元”,而《勞考》更據清輯本《姓纂》此節文字而補戶部郎中“韋晤元”,故岑仲勉先生所疑“韋□玄”乃韋義玄,亦不能成立。而溫校主要依據世代誤列的《新表》,更是無法成立。
據此,應將《新表》中“頤。孫晤,戶部郎中”整體下移一行,并改“頤”為“賾”,“晤”為“晤玄”,同時增入晤玄之弟晤真。故可重列瓘子賾一支世系如下:

瓘。賾(勇力),建安縣開國公。某。晤玄,戶部郎中。晤真。
4.韋仁基一系
韋仁基乃韋瓘之子,經岑仲勉、趙超等前輩學者之辨析考證,已成定案,其中趙超先生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已重列世系,但據最新出土墓志所載,可略作補正如下:
其一,仁基之官職。《姓纂》《新表》均載仁基官龍州刺史,岑氏《四校記》懷疑《新表》所列:“仁祚,宋州刺史。——旅,給事中。——皎,許州司馬。——憼,渭南主簿。——商伯,金鄉尉。——偉,著作郎;儹,睦州刺史。”這一支世系中之“宋州刺史仁祚”與“龍州刺史仁基”為同一人,并揭出獨孤及所撰《獨孤巨妻韋氏墓志》為證,認為“仁祚,仁基之避文也”“一作龍州刺史,一作宋州刺史,此殆各舉一官,非必二人之證”。《韋俊墓志》云:“父仁基,隋清淇偃師二縣令、濟北郡丞,皇朝檢校龍州刺史,贈宋州刺史。”可知仁基歷仕隋唐,入唐后任檢校龍州刺史,卒贈宋州刺史,可為岑氏之說添一有力左證,同時亦可嘆岑氏所考精妙。
其二,據前引《韋俊墓志》所載,除元祚、旅之外,仁基尚有子俊,常州長史;俊生晊。
其三,元祚之子曄。韋曄其人,《姓纂》無載,《新表》列其與“給事中旅”同行,為“仁祚之子”,《集校》則無考。據《蕭思訥墓志》所載,曄官常熟令,乃司門郎中祚之子。此處之“司門郎中祚”顯然與《姓纂》所載仁基之子“元祚,司門郎中”為同一人(30)張忱石先生亦注意到《姓纂》《新表》與《蕭思訥墓志》記載之間的差異,認為“元祚”與“祚”之區別只是“唐人姓名時有省字之故耳,實為一人。”詳見氏著《唐尚書省右司郎官考》卷17《司門郎中》,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第921頁。,僅依中古之習俗,復名單稱而已。因此可知,仁基生元祚,元祚生曄。但曄是否即《姓纂》所載元祚“曾孫霸”之祖,限于材料,無法判斷。韋霸其人,郁賢皓先生在《唐刺史考全編》中據《新表》《姓纂》所載韋霸,及其在《郎官柱》“吏部郎中”題名中所處的位置(31)[清]勞格、趙鉞著,徐敏霞、王桂珍點校《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3《吏部郎中》:“韋霸 《新表》韋氏逍遙公房:丹州刺史元祚曾孫霸,吏部郎中、汝州刺史。《姓纂》‘刺史’作‘牧’。”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37頁。,推測約在唐代宗初任汝州刺史。(32)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54《都畿道·汝州(伊州、臨汝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717頁。

瓘。仁基,隋清淇偃師二縣令、濟北郡丞,皇朝檢校龍州刺史,贈宋州刺史。哲。元祚,司門郎中。旅。俊,常州長史。曄,常熟令。皎。晊。憼。霸。商伯。元輔。偉。儹。原叔。
本文圍繞《姓纂》《新表》所記載京兆韋氏“逍遙公房”韋瓘一支世系,首先,系統搜集、梳理前賢諸家相關考證,略作述評;其次,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利用韋瓘一支相關人物出土墓志9種,傳世碑志3種,重新梳理該支世系。此外,通過對比發現,《姓纂》所錄京兆韋氏“逍遙公房”韋瓘一支世系情況較為準確,而《新表》所記載之世系則訛誤較多。《新表》原載韋瓘一支7代19人之世系,經過研究,增入14人,移正數處,重列“逍遙公房”韋瓘一支世系如下(官職略去):

敻。瓘。萬頃。賾(一作勇力)。仁基。哲。元整。某。元祚。旅。俊。緘。纘。綝。綜。繹。績。晤玄。晤真。某。曄。皎。晊。旻。景。晃。某。憼。瓊。霸。商伯。元輔。署。偉。儹。原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