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桂紅 常春水
進入21 世紀,全球迎來了創新創業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新理念席卷中國大地,推動著國民創業走向全面化、改革化、創新化進程。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打造“雙創”的新引擎。而大學生正是“雙創”的生力軍,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時代賦予中國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
一方面,強國之路的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國家的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同時對科技體制進行深化改革,搭建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加強對中小企業開展創新的支持力度,從而達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吉林省未來的工作重心將放在推進“科教優勢”向“雙創”優勢的轉變,通過構建鼓勵多方參與的科技攻關機制,實現人才-創新-產業-資金-信息-價值深度融合的“六鏈融合”,以此整合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共享。同時,吉林省啟動了高校助力小微企業的“雙創”工程,和100 戶小微企業簽訂了技術攻關訂單,推進中關村長春創新中心和抗體工程科技系統創新中心等項目的建設。這一工程的啟動,有利于打破傳統創業教育的斷層性和滯后性,充分調動了教師、學者和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熱情。“創新創業”為高校發展帶來新機遇,從“彎道超車”轉變為“變軌超車”。高校定位轉變為“創新創業”“雙一流”“新工科”“產教融合”,高校教師從“學者型”轉變為“創新創業型”,從“教育工作者+技術研究者”轉變為“科技轉化者+項目扶持者+創業參與者+財富創造者”,高校教師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一方面,吉林省制定了諸如“吉林制造2025”“互聯網+”等一系列的重點產業發展戰略,主要依托由汽車行業、動漫產業、碳纖維工業等31 個產業組成的技術創新聯盟,培育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另一方面,構建由行業的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的產學研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在重點領域建設“雙創”平臺,即科技企業孵化器,并在有條件的高校開設有關成果轉化方面的課程,培訓技術經紀人,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以此來推動全省的雙創水平。吉林省共有58 所高等學校,各高校基本都開設了創業教育,開設創業園,開辦創新創業比賽,實施創新創業項目,培育了眾多中高端人才。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29.11%的高校大學生較為排斥進入小微企業,不認為去小微企業是自己就業的最佳選擇。有48.1%的人群不排斥,但如果有更多選擇,不會主動去小微企業,沒有偏見的僅占比22.78%。這表明高校畢業生對于小微企業自身認可度低。
一方面,在小微企業與高校的合作過程中,缺乏有關制度約束。基于高校助力小微企業背景下,盡管《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了創新創業教育中各主體的地位關系,明確指出企業教育具有中心地位,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并未明確關于小微企業的教育中心地位。此外,缺乏完善的獎懲約束機制,不利于企業發揮其中心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小微企業難以保障學生利益。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不愿意進入小微企業就業的原因主要有這幾個方面:首先是福利體系不完善,其次是小微企業發展不穩定,最后是工作壓力大、發展前景較差。這不僅僅是學生不愿意進入的原因,更是小微企業的弱項,這些弱項必然會給高校畢業生以巨大的危機感。同時高校畢業生進入小微企業,帶來新的創新創業思路,但創新就要改革,改革就有風險,小微企業的弱項在此時更難以保障學生利益。
首先,企業有工作經驗方面的要求限制。經過調查吉林省以往校企合作的經驗,部分高校在此過程中,僅僅做到了“中間商”的角色。實際學校里面的理論與企業內部工作很難有一致之處,即使學生進入小微企業是對口工作,但由于小微企業的規模和運行模式,高校學生并不能發揮其所長。其次,企業內部偏見。小微企業對于高校學生的要求是給企業增加知識儲備,帶來創新創業的新思路,為企業發展開拓更多的途徑。然而,小微企業引入人才后卻發現,需要對新員工進行多次培訓,使得小微企業對高校學生進入企業失去原有的信心,對新引入的學生帶有偏見和重視度降低。最后,小微企業自身具有局限性。小微企業本身的限制性因素導致了其在諸如人才招聘過程中,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期目標,未能凸顯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的重要作用,為弱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小微企業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與高校協同育人的功能,也沒有正確、合理、科學地評估其與高校合作育人的價值,不利于學生“雙創”活動的開展。
政府建立健全高校學生到企業實踐的政策,保障高校為小微企業提供其需要的人才和技術資源的同時,監管小微企業盡量為高校學生提供適合的崗位,并適時對其進行抽查監督,在保障小微企業利潤的同時保障高校的權益。參照基層就業獎勵辦法、西部就業獎勵辦法等有效做法,建立高校學生進入小微企業實踐的優惠政策和良好的保障政策,以政策優惠吸引人,以政策的優惠鼓勵人,以政策的優惠引進人。
搭建高校與小微企業的應用數字平臺,將小微企業和高校、學生直接聯系起來,政府監督,形成“小微企業—高校—政府—企業”的四角結構,使小微企業提出需求,高校學生接受需求的過程中政府監督這一形式的發展,使得小微企業直接與高校達成合作。同時,與學生正面聯系,雙向選擇,實現資源優化整合,最大限度地保障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利益。
小微企業需要積極充分地向高校發表訴求、提出項目,充分發揮優勢,不斷拓展與高校合作項目的內在成長空間。就校企合作項目的業務拓展彈性這一點而言,小微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像大企業對頂崗實習業務相對有固定的模式,小微企業具有一定的彈性和業務拓展性。因此,能為學生的教學實踐與崗位匹配提供創新空間,從而保障校企合作成果的有效達成。
高校通過理論與實踐,積極從各個小微企業挖掘技術點,學生在企業實踐的過程中積極完善,制定項目運行準則,從小微企業的弱點出發,提出帶動企業發展的長效項目,與小微企業建立穩定的聯系。
高校在與小微企業達成合作之后,二者如果以“命運共同體”的身份相聯系,將高校當作人才輸出地、小微企業作為人才培育地,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建立人才培育項目,使高校學生從剛進校門開始就與企業有了接觸,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小微企業積極配合學校,多方位、多層次地引進學生進行學習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