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殊學生就是不同于普通孩子的學生。他們身心有些缺陷,生活中有些障礙。為了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教育,特殊孩子在普通學校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就是隨班就讀。特殊學生因為身體的原因,學習總是困難重重。在校園中,這部分學生容易被教師忽略,教師對他們是聽之任之。其實,對特殊學生應該采用特殊教育,不能用教育普通學生的教育方法。教學中,可以采用“蝸牛式”教育,放慢腳步,等待特殊學生的成長,看到他們的進步,讓他們循序漸進,逐步適應普通生活,融合普通學校。
關鍵詞:隨班就讀;特殊學生;融合教育;關愛;尊重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0-0001-05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塞爾最先提出不要把障礙兒童孤立于隔離的、封閉的空間,要讓他們融入社會生活中,融入其他小朋友的生活中。西班牙學者薩拉曼卡提出讓所有兒童都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都得到最佳成長機遇。讓特殊學生從小學會與人交往,找回本真,發揮自己的長處,逐漸轉變焦慮、沮喪、自卑等心理,適應現實生活,快樂地生活,這就是融合教育的成功之處。
一、 隨班就讀特殊學生的定義和特征
(一)定義
隨著教育理念的變革和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融合教育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實踐。而特殊學生隨班就讀是融合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是指那些學習困難、身體殘疾或發展遲緩等具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他們和普通學生在同一個班級里接受教育,共同學習和成長。
(二)特征
1. 學習障礙
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可能會面臨各種學習障礙,如閱讀困難、寫作困難、計算困難等。這些學習障礙可能導致他們在課堂上學習進程緩慢,需要額外的支持和幫助。
2. 社交障礙
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在社交方面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他們可能缺乏與同學互動的能力,或是有溝通障礙。這可能導致他們在團隊合作和社交方面有一定的困難。
3. 情緒和行為問題
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可能會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問題,如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沖動等。這些問題會對他們的學習和學校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需要特殊的支持和管理。
4. 特殊學習需求
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學習需求,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輔助教具和更多的學習時間等。滿足這些特殊需求對他們的學習進步和發展至關重要。
5. 家庭支持和合作
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通常需要來自家庭的支持和合作。家長在和學校與教師的合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需要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共同制訂和實施學生的學習計劃,為學生提供情感和教育支持。
二、 融合教育的原則和目標
(一)原則
融合教育的原則包括包容、尊重和平等。首先,包容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應該被視為有價值的個體,有權利接受公平的教育。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應該被納入普通教育的環境中,與其他學生一同學習和成長。其次,尊重是指對每個學生的尊嚴和人權充分認同。無論是普通學生還是特殊需求學生,他們都應該受到尊重和關愛。最后,平等意味著所有學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
(二)目標
融合教育的目標是創造多元化的、包容性的學習環境,為所有學生提供學習和發展個人潛能的機會。對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而言,融入普通教育環境能夠帶來多方面的益處。
首先,融合教育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學生在一起學習和相處時,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不同的背景和特點,從而建立更加友好和互相支持的同學關系,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在融合教育中能夠更好地實現他們的學習成果。特殊學生在與普通學生一起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激勵和支持,逐步參與充滿挑戰和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環境促使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發展技能和能力,提高學習成績和增強自信心。
最后,融合教育有助于培養多元文化意識。在包容和多元的教育環境中,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有機會了解和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這種接觸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點和需求,培養溝通能力,從而在未來社會中更好地適應多元化的環境。
三、 融合教育的現狀
融合教育呈現出一種復雜的態勢。從政策層面看,國家近年來大力推進特殊教育,以《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為引領,要求各地區充分關注并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積極推進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政策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
在教育資源方面,普通學校與特殊學校的資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現象。特殊學校雖然擁有更多專業教師和專門設備,但普通學校數量眾多,且在教育資源上具有優勢。同時,普通學校對特殊學生的接納程度并不高,融合教育的實施存在一定困難。
在教師方面,普通學校的教師缺乏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難以有效地應對特殊學生的學習需求。而特殊學校的教師對普通學生的了解程度相對較低,也難以制定出適合普通學生的特殊教育方案。這種狀況導致特殊學生在普通學校中得到的支持和服務不足。
特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是融合教育的核心。他們在參與融合教育的過程中,既面臨學習上的困難,也面臨社交、心理等方面的問題。然而,現有的教育體系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程度還不夠,缺乏針對特殊學生的全面支持和服務。
此外,社會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雖然社會對特殊學生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但在實際行動中,很多人仍對特殊學生持有偏見和歧視,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融合教育的推進。
總的來說,融合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需要從政策、資源、教師、學生和社會接受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努力。包括提高政策執行力、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教師專業培訓、對特殊學生加強關注和支持,以及提高社會對融合教育的認知和接受程度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所有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目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獲得發展。
四、 融合教育的策略
特殊學生,他們更考驗老師的耐心。在教學中,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很容易被忽視。有些教師認為特殊學生就應該去讀特殊學校,接受專業教師的特殊教育。但是資源配置不夠,特殊學校還無法滿足需要。所以特殊學生就近入學,必須隨班就讀。其實這些學生更需要關愛。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引導特殊學生動手、動腦、協調身體,培養自理能力,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基礎是教師的責任。
(一)樹立特殊學生觀
只要我們從心里關愛特殊學生,接受他們的差異性,樹立特殊學生觀,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關愛,他們能感受到老師的愛。例如,我班學生張×明(化名)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媽媽每天把他送到學校來,他就會躲在教室的角落里偷偷地哭。對媽媽的依賴使他在學校里不說話,沒朋友,性格孤僻,對同學有一些害怕。為了讓他適應校園生活,我每天早上在校門口從媽媽手里接過他的小手,逐漸與他建立起感情。中午吃營養餐時,我會給他打飯,夾一些他愛吃的菜。他感受到老師如媽媽一樣的愛,特別開心,每天都樂呵呵的。我告訴小朋友們他只是身體特殊一點,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大家都是好朋友。慢慢地,小朋友和他一起玩,他就喜歡上校園生活,再也不哭了。后來他到學校,一見到我就遠遠跑過來抱住我問好,還幫我拿背包。良好的校園環境讓特殊學生愉悅地成長,融入校園生活。對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對他們付出更多的愛,而不能嫌棄,置之不理,要積極與家長交流溝通,發現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加以鼓勵贊揚,這樣學生就能情緒穩定,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
(二)重視勞動教育,培養自理能力
有些家長總覺得很虧欠孩子,對孩子特別溺愛,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恨不得天上的星星都摘給他們。平時什么也不讓孩子干,認為這樣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殊不知,這樣做反而害了孩子,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的案例。居住在我們社區的陳某某,從小什么都不會,一直都是父母照顧她。隨著父母年老,相繼離世,照顧她的重任落在妹妹身上。妹妹有自己的家庭,忙于工作和撫養年幼的孩子,有時沒有及時給她送飯,她就飽一頓、餓一頓。妹妹給她準備了一周的食物,可她不會煮。后來因為一場感冒,加上沒有自理能力,四十幾歲就去世了。
特殊學生一定要有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技之長,才能自食其力,融入社會。電影《海洋天堂》中,老王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用滿滿的父愛教會孤獨癥兒子生活技能,當他去世后,孤獨癥兒子完全適應了現實生活,融入社會,可以照顧好自己的起居生活,他能坐公交車并出色地完成海洋館的保潔工作。
對小學階段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要教會他們生活常識,引導他們融入社會,為將來獨自面對生活做準備。于是,我在勞動值日中會適時安排我班一名特殊學生掃地,收拾餐具。剛開始他不會做,我就耐心示范給他看,慢慢地他會做了。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他就打掃得特別干凈。我與他家長交流溝通,希望他在家庭中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相信他會做好的。他在勞動中獲得了快樂,性格變得活潑開朗,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
(三)尊重特殊學生的個體差異
對隨班就讀的學生,或許我們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他們無法識記知識要點,邏輯思維無法構建,甚至隨時會大吵大鬧,情緒失控,導致教育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但請給他們一點時間,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例如我校三年級的一名學生天生耳蝸有缺陷,聽力殘缺,但是她有很好的模仿力、記憶力,課堂上借助助聽器和老師的嘴唇變化,體會感悟老師所教的各科知識,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特殊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要用教育普通學生的常規方式,要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加以引導,激發出他們的潛能,也許有一天,他們也會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
(四)融入人際教育
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對未知世界有很強的求知欲,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打開認識美好世界的大門。而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闖禍”,就把孩子鎖在家里。我曾經看見一個成年人被家人鎖在六樓陽臺上,他每天孤獨地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撕心裂肺地狂吼,實在讓人同情。雖然他是智障,家人也有種種無奈,但他是人呀,應該給他最起碼的尊重。特殊學生不應該成為“籠中人”,我堅信對他們進行特殊教育后,他們可以成為有獨立人格的自由人。
讓特殊學生從小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與人交往尤為重要。獲得別人尊重是首要任務。我校學生羅×強(化名)到了上學年齡,家長不送他到學校上學。老師幾次三番到孩子家里拜訪。記得第一次到孩子家中,情形讓人震驚。孩子披頭散發,衣服臟兮兮,被爺爺用繩子拴在樹邊。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法監管,年邁的爺爺怕孩子到處亂跑,只好把孩子拴在樹邊。入戶家訪的趙老師親自打了一盆清水,把孩子的臉洗干凈,剪掉亂糟糟的頭發,孩子露出滿臉的微笑。我們對孩子爺爺進行教育方針宣傳,勸告爺爺讓孩子到學校來,特殊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可以隨班就讀,這對孩子成長有好處。就這樣孩子來到學校,在班集體中慢慢學會坐在教室里。剛開始他不進教室,就在校園里逛,后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才第一次進教室。音樂老師教唱歌,他特別喜歡,但剛開始在教室里只能堅持待幾分鐘,慢慢就能堅持上完一節音樂課。他還學會和小朋友友好相處,不再亂跑,不隨意打人,基本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五)教育方法以樂為主
特殊學生有的是先天性的,有的是成長環境的變化造成的。他們敏感、焦慮、情緒難以控制,進入學校后的第一步是接受老師,放下戒備心。開展教育活動時,老師可盡量從游戲以及學生感興趣的事情開始,讓學生快樂地學到一些生活常識。我聽過一位特教老師為智障孩子上課,整堂課她以快樂游戲為主,以尋寶之旅貫穿課堂,孩子在游戲中完成了古詩背誦以及乘法口訣記憶。整堂課孩子們歡聲笑語,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的光輝不但要播撒給普通學生,更要播撒給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他們是角落里的孱弱的小草,更需要陽光、雨露的滋養,茁壯成長。教師要關注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用真切的愛去溫暖他們幼小的心靈,發展他們的潛力,他們長大了能獨立生活,為家庭、社會減輕一點負擔。
(六)加強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融合教育的一種重要策略。它通過小組合作、伙伴學習等形式,促進學生學習和社交互動。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特殊學生可以與普通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互相分享經驗和知識。這種互動可以幫助特殊學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上的價值,增強自信心。同時,與普通學生的互動也可以促進特殊學生社交技巧的發展,培養他們參與集體活動的能力,改善人際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立具體的合作目標,提供適當的支持和指導,鼓勵學生相互幫助和相互尊重。當然,在推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安全問題。教師需要確保學習環境安全,例如合理安排座位、定期清理物品以防止意外傷害。此外,教師還應該密切關注特殊學生的能力和需求,合理安排合作小組,陪伴他們進行合作學習,確保他們得到適當的支持和指導。另外,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類團隊活動和項目,使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共同參與,從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責任感。例如,組織課堂小組競賽活動,讓學生合作完成任務,在比賽中激發學習興趣,并調動特殊學生的積極性。
(七)輔助技術和工具
輔助技術和工具在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的融合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為特殊學生提供適當的輔助技術和工具,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增強學習效果和自信心。比如,某小學有一名聾啞學生叫小明(化名),因為他的加入,學校決定配備一臺特殊的電子學習設備,這個設備可以將文字轉換為圖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這個設備展示教材和課堂內容,并讓小明通過觸摸屏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提問。而其他學生也可以通過設備與小明進行互動。這個輔助設備不僅幫助小明更好地理解和參與課堂學習,還促進他與其他學生的交流和合作。此外,學習軟件也是一種常見的輔助工具。例如,有些學生可能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遇到困難,可以使用語音識別軟件幫助他們將口語轉換成文字,或者使用拼寫檢查軟件來糾正拼寫錯誤。這些軟件可以提供實時反饋和指導,幫助特殊學生更好地完成寫作任務。同時,這些輔助工具也減輕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焦慮和困惑。此外,聽覺輔助設備可以幫助聽力障礙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例如,有些學生可能需要使用助聽器或聽覺放大設備來提高聲音的清晰度和音量,幫助他們更好地聽到教師和同學的講話。這樣,特殊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并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通過提供適當的輔助技術和工具,特殊學生可以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學習成果。輔助技術和工具不僅可以滿足特殊學生的學習需求,還可以促進他們與一般學生的交流和合作,創造包容和互相支持的學習環境。
五、 結論
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的融合教育是教育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它旨在通過提供適合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環境來實現教育的包容性。通過融合教育,我們可以看到特殊學生在智力、情感和社交方面的進步,他們能夠與其他同學一起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寧生,陳光華.再論融合教育:普小教師眼中的“隨班就讀”[J].中國特殊教育,2002(2):3-8.
[2]鄧猛.融合教育與隨班就讀[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顧麗萍.融合教育背景下區域隨班就讀工作實踐[J].現代特殊教育,2016(3):67-69.
[4]詹柳玉.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學生隨班就讀策略研究[J].好日子,2020(5):184.
[5]陸云英.智力落后兒童教育的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6]林永馨.特殊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董貴芳(1972~),女,漢族,貴州遵義人,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楚米鎮中心學校,研究方向: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