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識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是學生了解世界、獲取更多新知識的重要渠道。《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了低年級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漢字字理教學,能夠引領小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了解漢字文化,掌握漢字在音、形、義等方面的特點,使識字變得更簡單、直觀,使學生更熱愛祖國文字。因此,文章一方面闡述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的識字教學現狀,另一方面分析字理教學對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影響及作用,最后探究如何將字理教學滲透于低年級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漢字字理;漢字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0-0041-04
字理,指的是漢字的構字原理。字理作為漢字獨有的特征,在識字方面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課改背景下所催生的識字教學方法,大都滲透字理這一因素。為了讓識字更便于小學生理解和記憶,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字理識字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和關注。當然,要想推進漢字字理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了解課程中重點字的字理,還要進行適當分類,并結合學生情況進行精準指導。字理識字不僅要讓學生記住漢字,還要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掌握自主識字的方法。
一、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的識字教學現狀
(一)機械識字痕跡較重
進入小學后,語文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拼音和漢字,然后是寫字、組詞、寫話的練習。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生往往會迫于壓力完成學習,死記硬背地機械識字。機械識字不僅無法順利構筑學生與漢字之間的聯系,還大幅度降低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導致識字教學效果不佳,非常不利于小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忽視漢字科學規律
漢字有其自身發展規律,但是從當前識字教學狀況來看,大多數教師只關注學生對漢字本身的記憶,而忽視了對漢字發展科學規律的挖掘,使得漢字的學習缺乏趣味性,造成學生認知困難、記憶困難。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非常值得挖掘,但大多數教師忽略了這一點,對漢字發展規律缺乏科學認知。久而久之,學生識字壓力增大,繼而產生抵觸情緒。與此相對,結合漢字發展科學規律展開教學,可以深化學生對漢字內涵的理解,使漢字學習更積極、主動、有效。
(三)缺乏科學識字指導
識字教學并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因為要想讓學生真正記住一個漢字,全面掌握其音、形、義,離不開教師的科學指導。但是,當前識字教學恰恰缺乏科學的識字指導。教師一味關注學生的讀寫情況,而忽視了學生是否感興趣以及是否理解的問題。針對低年級學生識字,首先要摒棄死記硬背的模式,要讓學生對漢字感興趣,一步步理解漢字,體驗漢字所蘊含的文化,然后指導學生記憶和練習。
二、 字理教學對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影響及作用
(一)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新課標強調了低年級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要想達成這一課程目標,就要讓學生對識字感興趣。字理教學能夠帶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感受漢字的趣味和深層次意義,使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傳統識字教學相對枯燥,而字理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打破了這一弊端,可以令學生快速記住漢字。
(二)降低學生識字的難度
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組合具有一定的規律,這意味著只要識字方法得當,便可以舉一反三,掌握更多漢字,并學會自主識字。字理教學指向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能夠變換不同角度帶學生學習漢字,使識字具有更多趣味性,極大地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讓學生能夠在聽懂的基礎上記住,在記住的基礎上掌握方法,這對學生今后學習漢字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體驗漢字的文化內涵
漢字從古代發展至今,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形、義展現了漢字的文化內涵,通過字理教學可以將文化內涵更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形體及文化之美。可以說,字理教學讓漢字不再是簡單的“方塊字”,而是成為一塊塊值得被發掘和研究的“美玉”。
三、 字理教學在低年級語文中的滲透
(一)圖畫識字法
字理教學中,圖畫識字的應用十分廣泛。它可以使漢字的學習更直觀,并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識字效果。對低年級學生而言,相較于枯燥的識字方法,他們更喜歡色彩鮮明的圖片。同時,漢字是表意文字,造字具有規律和畫面感,所以字理教學可以借圖畫進行,使漢字變得更加形象,引領學生將漢字的形和義聯系到一起,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比如,學習“日、月、水、火”這些漢字時,考慮到學生對漢字的了解尚處于初級階段,所以筆者在課前準備了相應的圖片,借此帶學生一步步了解字理,掌握漢字。以“日”字為例,筆者出示了演變過程圖,先是簡筆畫的太陽,然后是甲骨文的“日”字,接著篆書、隸書、楷書,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看到了漢字“日”的演變過程。在學生被圖畫吸引后,筆者先圈出簡筆畫和甲骨文,讓學生分析圖畫與甲骨文的聯系。然后依次將簡筆畫與不同字體進行對比,讓學生找一找相同之處。這一期間,學生明顯看出了甲骨文的形體更像太陽,然后慢慢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借助觀察漢字“日”形體演變的痕跡,筆者帶學生理解了“日”字的形義聯系。以此為基礎,筆者接著出示了另外三組漢字的演變過程圖,讓學生勇敢地說一說自己的理解。這不僅將學生引入對漢字字理的分析,更實現了漢字圖畫化,使漢字學習變得形象、有趣。看到學生積極性高漲,筆者接著將“山、石、田、禾”的圖片和漢字混雜在一起,讓學生在觀察、猜測中進行連線。這種方式既可以引發學生對圖畫和漢字的聯想,還可以激發學生漢字學習的積極性。在展示階段,筆者邀請了不同的學生分享自己的連線結果,然后讓更多學生判斷對錯,最后揭曉答案,為接下來這些漢字的學習提供了便利。
(二)構件分解法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有一些合體字,這些合體字結構復雜,但組成構件卻很眼熟。所以,在學生對這些漢字產生抵觸情緒之前,可以通過構建分解法幫助學生了解漢字各個構件之間的組合關系,初步感知合體字的音、形、義。通過這種方式展開字理教學,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漢字構件與合體字之間的聯系,從而快速理解和掌握合體字,甚至可以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掌握合體字的寫法。
比如,在“掰”字的學習中,許多學生既不理解這個字,還覺得它很難寫。對小學生來講,“掰”確實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合體字。所以,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筆者將其分為三部分,即手(左)、分、手(右)。在將構件依次排開后,筆者將它們連綴起來進行解釋,告訴學生:左邊一只手,右邊一只手,兩手一分就是“掰”。在拆解漢字的過程中,還可以帶領學生演示這個字代表的動作。這種形象化的解釋讓看似復雜的合體字“掰”變得形象、生動,同時深化了學生對該漢字的理解與記憶。在最后階段,筆者還進行拓展,出示“葬”這個漢字,讓學生進行拆分,而筆者則一邊巡視,一邊進行引導和點撥。于是,學生先后將其拆分為三部分,給出了單個具體的構件,即草、死亡的人、雙手,解釋為用雙手把死去的人埋在草里,就是“葬”。于是,一個難記、難寫的字不僅呈現出了清晰的畫面,也使學生的書寫和記憶更加深刻。顯然,如果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很容易讓學生因難而退,甚至喪失學習漢字的興趣,而適當開展字理教學,則可以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漢字教學效果。
(三)歸類識字法
小學生在漢字學習中不免會遇到形體相似的漢字,他們有時候會無法進行正確的辨析。所以,為了讓學生了解這類字的特點和字理,教師可以通過歸類識字法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通過歸類進行識字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漢字的區分能力和識記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遇到同類漢字的時候完成一個自主的識字過程,增強自信心。
比如,在課文《小青蛙》的學習中,考慮到該課所涉及漢字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不利于學生區分,于是筆者決定利用歸類的方式進行針對突破,借字理帶學生了解“形聲字”。教學中,筆者出示“清、晴、情、請”等漢字,讓學生先讀,讀完再說說這些漢字的特點。在學生順利給出“讀音不一樣”“偏旁不一樣”這些答案后,筆者詢問學生是否能夠區分這些漢字,是否知道漢字所表達的意思,有沒有好的區分方法,問題串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漢字上,學生開始思考漢字偏旁與整個漢字意思的關聯性。在此階段,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鼓勵學生舉手示意,勇敢表達自己的認識,同時鼓勵其他學生補充和完善。盡管小學生對漢字的認知還不全面,但在歸類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針對區分,起到了強化學生認知的效果。于是,有學生表示:“清”字是“氵”,表達的意思經常跟水有關,所以可以用來說“水很清澈”。還有學生表示:“晴”是日字旁,表示太陽在照著,所以可以表達“天氣很晴朗”。這時,筆者發現針對“情”和“請”的描述很少,于是便對偏旁進行轉化,讓學生知道了“忄”通常被用來表達情緒和情感,還舉出了“怕、怯”的例子。而“讠”通常用來表示用嘴巴說出來的話,舉出了“說、語”的例子。通過歸類識字,學生不僅學會了區分形體相近的字,還了解到字理,快速掌握了漢字。
(四)故事聯想法
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所以,字理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漢字音、形、義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引發學生奇特的聯想,由此讓漢字的學習從“靜態”轉為“動態”,使學生在腦海中呈現漢字的畫面。當然,教師在選擇故事時,一定要確保故事與漢字具有密切聯系,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漢字字理的理解,快速、準確地記憶漢字。
比如,在學習“家”字的時候,筆者向學生講述古代先民的游獵生活習性,告訴學生當時的人們是養豕定居為家的情況,并向學生介紹什么是“豕”,讓學生知道很久以前的人們都是靠養豬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講述故事的同時,筆者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故事畫面,猜一猜“家”字的由來。此階段,學生看到了“家”字下面是“豕”,知道了古代先民對“家”的看法,由此理解了字理。與此同時,筆者還邀請了幾位學生將自己所聯想的畫面說出來或者畫出來,由此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情境,而學生則在情境之中對“家”這一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刻的體驗,真正掌握了該漢字的音、形、義。而在漢字“戶”的教學中,筆者圍繞該字講述了“門當戶對”的小知識,先由學生熟知的男婚女嫁標準引入,告訴學生“門當”“戶對”是古代建筑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筆者用相對簡潔的語言告訴學生它們各自的含義,其中“門當”就是大門前放著的石墩或石鼓,“戶對”就是門框上邊或者兩側的木雕或者雕磚。這種形象化的講述讓學生瞬間聯想到了電視劇中大門前的建筑。在引導學生以故事進行聯想的時候,筆者還讓學生結合故事看一看“戶”字像什么。讓學生由故事中的大門聯想到“半扇門”,由此使漢字變得更形象,強化了學生對漢字的記憶。
(五)游戲識字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最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對漢字的學習充滿熱情,充滿動力。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字理識字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低年級學生年齡尚小,正處于各種習慣生成、發展的過程中,不但不能長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而且自身的注意力還極易被別的事情吸引過去。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說,低年級學生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因此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只要把握住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運用相對新穎的教學方式展開識字教學,就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識字教學中融入游戲,就能夠讓小學生充分體驗到識字的樂趣,熟練掌握識字的方法,使學生對識字充滿興趣。
比如,在課文《春夏秋冬》的學習中,筆者就運用游戲的方式開展識字教學活動。這一課要求學生認識“霜、吹、落、降、飄、游、池、入、春、冬、風、雪、花、飛”這些漢字。在教學開始之前,筆者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進行接龍游戲。學生按照座位順序,將“我最喜歡的季節”繪畫作品依次展示出來,筆者讓其他學生猜一猜畫的內容是哪一個季節。之后再根據學生的繪畫作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對應季節的漢字“放置”在相應的繪畫作品中進行“配對游戲”,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做得又快又好,從而讓學生對漢字產生初步感知。有的小組將“春、吹、花”放在描繪春天的繪畫作品中;有的小組將“冬、雪、飄”放到描繪冬天的繪畫作品中;還有的小組將“游、池、風”等漢字放在描繪夏天的繪畫作品中。這種游戲導入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個大致了解,還能讓學生識字更有動力,在游戲的過程中把握字理識字的方法。
四、 結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漢字的文化理解和概念認知越來越淡薄,漢字的文化屬性被削弱。所以,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帶學生從小感受漢字文化的精妙與韻味,了解漢字的構字特點,就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強字理教學在低年級語文中的滲透。
參考文獻:
[1]鄧鑫.小學低年級字理識字教學有效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0(33):73-74.
[2]葉娟芳.字理識字,打造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高效課堂[J].新課程,2020(40):182.
[3]張明濤.以字理為基礎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課題項目:文章系2022年度三明市“書香墨香”專項課題“漢字字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拓展應用研究”(立項批準號:sxmx-20227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水蘭(1978~),女,漢族,福建三明人,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城關第三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