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雷
摘要:稻漁綜合種養是國家、省、市各級政府部門力推的生態健康種養模式,在穩定糧食生產、減少肥藥使用、提升產品品質、增加綜合效益等各方面均有顯著的成效。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大局出發,持續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湖南省衡陽市作為農業大市,要打造農業強市,實現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加強引導,加大財政和科技投入,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產業融合,從而最終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關鍵詞:稻漁綜合種養;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30510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farming of rice and aquaculture animals in Hengyang City
Liu Chunlei
( Hengyang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 Hengyang, Hunan 421008 )
Abstract: Integrated farming of rice and fishing is an ecological health planting and breeding pattern pushed pushed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of the country, province and city, which has remarkable effects in stabilizing grain production, reducing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use,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and increasing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ice-fish integrated breeding and breed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ecological security, rural rejuven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As a big agricultural city, the Heng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to build a strong agricultural city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rice-fish breeding and breeding industry, which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guidance, increase financia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optimize human resources structure,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new operating bodies, promot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ultimat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r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integrated farming of rice and aquaculture animals, rural 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意義重大。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產業振興要實現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稻漁綜合種養,作為具有高效高質、綠色環保的行業特點,對于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農業農村部和湖南省都將稻漁綜合種養作為重點推薦的產業模式加以推廣,稻漁綜合種養對于鞏固農村脫貧攻堅成果、發展高質量農業、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衡陽市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現狀進行梳理,對其未來進行規劃更具意義。
1 產業發展現狀
水稻是衡陽市最為傳統的糧食作物,種植歷史悠久,種植區域廣泛,近年來,全市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均保持高位穩定。但稻田生產面臨的種植模式單一、土地資源利用率不高,回報率低,勞動力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衡陽市的稻漁種養歷史悠久,但總體而言缺乏對稻田的合理科學規劃。現代的綜合種養,是根據當地稻田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對其土壤、水質進行科學規劃和改造,構建水稻與水產的高效共生循環系統,在確保稻米穩產、高質的基礎上,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同時獲得高質量的水產品[1],是一種綠色環保的養殖模式,充分發揮了糧食作物和水生動物間的共生互惠作用,實現糧食種植和水產養殖的生態合作共贏。
衡陽市屬亞熱帶,光、熱、水資源對主要農作物,尤其是糧食作物十分有利。水文條件,境內河流有湘江、耒水、洣水、宜水、蒸水、舂陵水、祁水、涓水等八大水系,天然水質較好,且地下水總體水質良好,符合農業生產用水標準。地形地貌,衡陽市境內土地資源種類豐富,共有耕地36萬hm2、園地9.4萬hm2、林地72.4萬hm2等。現有位于海拔50~500 m稻田航拍面積28萬hm2,大部分稻田水熱協調,土體結構合理,肥力較好。衡陽是湘南重鎮,是南方數省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區位優勢明顯。衡陽市作為湖南省重要的稻作大市,據統計,全市2021年播種稻谷面積約36萬hm2,都以常規種植為主,因此,加速“稻—漁”生態農業綜合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不僅能夠改善水稻種植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還能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增強農業生產積極性,改善農村生活水平,進一步促進“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2]。
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自“十三五”以來,國家陸續頒布了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的有關政策。2019年,國務院將稻漁種養作為鄉村多類型融合發展重點產業。這體現了國家對稻漁產業的重視程度在逐漸提升。同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將稻漁綜合種養列為鄉村振興重點發展產業。
“十三五”期間,衡陽市根據統一部署,將稻漁綜合種養工作作為年度重點工作積極推進。一是試點示范。2015年衡陽市在衡山、衡東、祁東縣創建了多個示范點,試點面積200 hm2,探索多種養殖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且組織示范點單位參加省組織的赴湖北潛江市考察學習,借鑒經驗。二是穩步推進。2016年以來,衡陽市進一步落實湖南省《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加快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指導意見》精神,落實漁業產業扶貧,抓住扶持稻田綜合種養契機,進一步擴大衡陽市稻田綜合種養規模,大力發展一批稻蝦共作、稻鱉共作、稻鰍共作、稻魚共作的綜合種養基地,據統計,2016年衡陽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為920 hm2,2017年1.52萬hm2,2018年6.744萬hm2,2019年達到9萬hm2,2020年達到近10萬hm2。三是項目促動。衡山縣長江鎮僑興村紹祥農場,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20 hm2,帶動周邊開展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15 hm2,2016年獲得了農業部農業綜合開發稻漁共生綜合種養基地建設項目。借力2015—2020年油補資金漁業發展項目扶持,衡陽市也涌現了一批上規模的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常寧市勝橋鎮竹葉塘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力實施“稻蝦共作”綜合種養模式,已流轉稻田300余hm2,目前已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40 hm2,每公頃可以產小龍蝦2 250余kg,產優質水稻6 000余kg,每公頃可盈利7萬元左右,是單一水稻種植效益的四五倍。衡南縣滿江紅種養專業合作社直接帶動全縣2個鄉鎮、4個村,7個村民小組發展稻蝦連作面積超過400 hm2,帶動800余戶農戶共同致富,同時在耒陽市發展加盟戶,在水東江街道周家沖發展稻蝦輪作20余hm2,以后還會繼續擴大規模。衡陽縣湖南荷塘月色產業集團,傾力打造田園綜合體,其旗下湖南和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臺源鎮東湖寺村、紫霞村、群向村流轉土地133 hm2,發展蓮蝦套養、稻蝦套養,已套養面積60 hm2。衡陽縣湖南泓銀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69 hm2稻田發展稻蝦綜合種養,2019年積極申報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的創建。四是結合扶貧。各地將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與產業扶貧結合。衡陽縣曲蘭鎮湘西村是縣委宣傳部的精準扶貧點,為了盡快讓貧困戶脫貧,2019年發展蓮田養魚18 hm2,板市鄉松林村是縣畜牧水產局的精準扶貧點,發展稻田綜合種養8 hm2。耒陽市在黃市鎮、永濟鎮、太平鄉發展稻漁綜合種養60 余hm2,結合精準扶貧作好技術服務和推廣,深受農戶歡迎。五是效益明顯。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具有明顯的低成本、高效益優勢,能夠實現“一水兩用,糧漁共贏”的良好效益。衡山縣稻田綜合種養平均每公頃產稻谷7 500 kg、鮮魚1 800 kg、泥鰍300 kg,水產品賣價也遠遠高于市場價,鯉鯽魚48元/kg,泥鰍64元/kg,平均每公頃收入17.07萬元,每公頃增加收入12萬元。祁東縣稻田綜合種養:稻鰍模式,每公頃產值11.87萬元,平均年純收入3 924元,是單一種植水稻收入的3.3倍以上;稻鯽模式,每公頃產值達8.25萬元以上,每公頃純收入4.65萬元,是常規種植水稻收入的2倍以上;稻鯉模式,每公頃產值6.32萬元,每公頃純收入2.32萬元,比常規種植增收一倍。衡陽縣種養農戶普遍反映,相對于常規種植的經濟效益要高,因采取生態種養,稻谷價格比常規種植要高1.5~4.0倍,西渡鎮梅花村的楊雪明,由于在種植時,從沒用過化肥和農藥,屬于純生態種植,其大米的售價,高達30元/kg。
要實現稻漁種養產業振興,技術是保證。稻漁綜合種養并不是簡單的在稻田里養魚,而是需要和當地的氣候、環境、地理條件相結合,進行精耕細作。具體包含:① 稻田的規劃和施工,對水稻田進行工程施工,以使其滿足共生水產品的生長發育需求環境;② 水稻的培育,包括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和專業的種播技術等;③ 水產品選擇,通常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且市場價值較好的品種;④ 投放及育苗,包括水產品仔苗的投放時間選擇及共作技術的選擇等;⑤ 中后期環境維護,比如農藥化肥施用量的把控、水質環境的維持等等。所有這些都要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準確的技術指導與相關培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青年農民更趨于進城務工,留守農村的基本都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而有學歷或掌握農業技術的“農二代”通常選擇去城鎮發展而不愿從事農業生產,導致留在農村的村民文化素質偏低。而稻漁綜合種養行業又需要其從業者具備一定體力和技術,這勢必對綜合種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造成影響。
品牌建設是產業發展升級的重要途徑,通過品牌的塑造,可以提升市場知名度和號召力,實現市場溢價。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要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同樣需要大力推行品牌建設。
2 問題分析
衡陽市作為農業大市,稻漁綜合種養歷史悠久,產業規模逐年擴大、經濟效益較高,是促進衡陽市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值得大力推廣。但從衡陽市當前的稻漁綜合種養行業的現狀來看,還存在產業基礎不足、技術與管理不規范、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高以及行業品牌較弱等問題,制約了產業的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2.1 基礎條件欠佳
衡陽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據統計,衡陽市擁有中小型水庫1 170 余座,其中有中型水庫2座、小Ⅰ型水庫87座、小Ⅱ型水庫506座,需要人工運行控制,另外全市約有43.39萬口水塘為“碟子塘”;而相當數量的水利工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且多為“土質”工程,受自身條件所限,加之維護不足,多數水利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嚴重老化,其應有的灌溉和蓄水防洪功能已大為減弱。稻米生產自身就對用水量有較多的需求,而稻田開展綜合種養,對用水量的需求將更大。農業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造成干旱缺水無水,水澇積水的情形,使得農戶“望水興嘆”。
農產品的污染問題同樣需引起重視。稻漁生態系統受到污染,輕則會使相關種養物形成毒害作用,通過食物鏈傳遞,危及人畜健康;重則造成相關飼養物病亡,不但會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產量降低,讓生產者遭受重大經濟損失,且易對食品和環境安全乃至對整體的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構成極為重大的不良影響。現有研究表明,衡陽市稻田生態系統面臨如下問題:一是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化肥農藥使用量過多、農作物秸稈還田率不高、畜禽糞便處理不當、農用薄膜降解率較低等方面;二是工業污染物向農村轉移趨勢明顯,主要表現在廢氣、廢水、廢渣排放量超標,某些城鄉結合部成為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水的聚集地。據統計,2021年有1.25萬hm2耕地受到工業污染,占耕地總面積的約3%;三是耕地受污染嚴重,據統計,2021年約有2.26萬hm2耕地受到中度以上污染,超過4.6萬hm2耕地受到輕度污染;四是灌溉水源污染嚴重,約有1.46萬hm2耕地受到污水灌溉。
衡陽市屬于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自然災害頻率高,受災面積大,澇害和干旱較為嚴重。全市降水集中在上半年,特別是3—6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汛期(4—6月)地表徑流占全年徑流的70%以上,其他時期降水量和徑流量偏少。在降水時間較為不平衡的情況下,考慮到稻米的播種和收獲時間,糧食生產遭受干旱和洪澇的可能性都比較大,加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使得稻米灌溉及排灌難度較大,以上因素均對稻漁綜合種養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2.2 種養管理不夠規范
稻漁綜合種養對水產品飼養的品種、數量、方式與傳統飼養模式相比,有一定的差異性,對水生動物的飼養管理有著更為嚴格的技術要求。魚蝦蟹龜等經濟效益較高的養殖品種,對養殖的水源土壤質量、培育區域、田間管理要求較為精細,投入成本較高,養殖相對風險也較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普通農戶的經濟和技術承載能力,市場推廣較難[3]。部分從業人員在未接受行業系統技術培訓時存在僥幸心理,未對稻田共生水生動物進行精細作業管理,一旦遇到災害或其他不利情況,周圍農戶便對此種技術產生防備心理,這樣對后續的稻漁綜合種養工作的開展較為不利。同時存在某些地區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廣不到位, 形成“口號響亮,無標可上”的不利局面;還有某些投機者見該技術有利可圖,便打著生態種養的名號,用假劣的稻漁產品濫竽充數,蒙騙消費者,嚴重破壞了稻漁綜合種養的市場前景及其發展潛力。
2.3 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隨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加快,更多中青年農民進城務工,留守農村的主要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且人員的總體文化水平不高、能力有限。這就必然導致農村缺乏高質量勞動力。解決人力資源匱乏問題是保證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的關鍵。與此同時,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也是人力資源匱乏的結構性問題。目前大中專學生對于農業類專業的從業選擇并不熱衷甚至是漠視,從而造成農業的相關專業技術人才供給普遍后續乏人。而市縣、鄉鎮對口幫扶人員很少是專業農技人員,無法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除了少數綜合種養示范區,相當多地區的農業專技人員,下鄉指導稻漁綜合種養的頻次低、時間少,普遍不能滿足行業對于人才、技術的需求。
稻漁綜合種養同時需要掌握稻田種植和水產養殖技術,而從業人員普遍存在技能單一,只掌握某一種稻田種植或水產動物養殖知識等問題,種植養殖復合型技術人才匱乏。稻漁綜合種養的從業者整體專業素養有待提高,且從業人員數量較為缺乏。稻漁綜合種養行業,季節性強,農事操作繁瑣復雜,專業技術要求高,從業人員對田間護理、養殖密度、溝坑消毒、餌料投放等技術要求往往較難準確到位。
2.4 行業品牌效應總體較弱
衡陽市目前雖有不少稻米種養品牌,但總體而言缺乏品牌效應和市場號召力,衡陽市作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產糧大市,卻缺乏全國知名的稻米及水產品牌。稻漁綜合種養因使用農藥偏少,產品品質優良,無論是水產品還是稻米,其營養品質和市場價值都應高于普通的農產品。但由于缺乏品牌效應,導致這一行業產品無法形成較高的市場價格,影響到產業振興。衡陽市目前有一些地方特色稻漁品牌,例如衡陽縣丁桂魚、圓田螺等。但這些品牌普遍知名度不高,也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牌影響力,這也限制了其相應的市場表現。
衡陽市稻漁綜合種養缺乏強力品牌,主要原因在于產品的結構過于單一、產業價值鏈不充分。部分地區的稻漁種養僅僅停留在對稻和漁的簡單種養,未能向高價值的二三產業市場拓展。事實上稻漁產品的精深加工與銷售非常重要,其市場溢價也更高。同時,農村稻漁綜合種養本身就可以作為一項極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借助鄉土旅游這一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的行業,不僅能帶動和促進相關行業品牌的推廣和傳播,更能推動當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3 發展對策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稻漁綜合種養是實現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優美生態環境雙重目標的重要產業模式,值得大力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政策引導,微觀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則是實現稻漁種養行業振興的內生動力和關鍵所在[4]。為此需要黨和政府加強相關產業政策的規劃和資金的投入,同時科研院所要加大技術投入和供給,還要提升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提高行業品牌建設。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最終有效解決行業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形成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格局。
3.1 統籌規劃,加強引導和投入,優化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當前,衡陽市正根據二十大精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服務,重點抓好種養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村經營主體的發展。組織種糧和養殖大戶參觀稻漁種養示范區,加大對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優勢的宣傳推廣,并大力開展相關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訓,循序漸進,因勢利導轉變農戶傳統生產思維。與此同時加強相關的政策扶持和財政補貼,強化技術指導與服務,提高相應的生產獎勵機制,適度降低和普及相應的保險項目參投保門檻,適度降低理賠條件限制,提高風險理賠資金額度,使單一經營主體向種養雙向結合進行轉變。增加相關領域的財政投入,特別是對相應地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修繕和改造。為此應施行專人專崗責任制,避免相關工程出現前期建設不良、后期無人監管的局面。
3.2 加大技術研發、創新和普及
衡陽市的稻漁綜合種養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從業人員多以家庭種養和散戶個體為主,缺乏技術指導,相關管理薄弱,相當程度上影響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優勢發揮,限制了其發展空間。對此,應增加對外科研合作和人才、項目的引進交流,增加與湖南農大、湖南農科院、湖南省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和人才引進,汲取和借鑒其他先進地區和研究機構的技術和項目經驗,提升項目科技含量,著重在稻田溝壟設計、水產品品類篩選、飼養數量、養殖管理、飼料選擇和投喂時間、各類災害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同時根據衡陽市農業的實際生產情況,選擇用水方便、水土質良好、田塊平整且有一定規模的稻田作為重點建設對象,同時增加對新品種的研發,特別是適合稻漁綜合種養的具有高植株、抗蟲害、抗倒伏等優點的水稻品種,優化對相關水產良種的選育,優選一批適合稻漁綜合種養的優良水產品種,進而帶動周邊農戶的行業發展。同時要加強對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的科學指導,優化和推廣其在水產品篩選與養殖管理、稻田栽培與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全套生產技術流程,為稻漁綜合種養提供技術示范和支持[5]。同時大力加強對稻漁綜合種養技術的推廣普及,通過組織培訓班、技術觀摩會、在線教學等多種方式,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
3.3 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可以借助市場機制下的土地流轉政策,將適合稻漁種養的土地進行流轉集中,實現適度規模化經營,同時為從業者提供優質專業的技術培訓來提高從業人員技術水平。目前,從事稻漁綜合種養的相關專業技術人才,一般匯集在當地鄉鎮的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為了吸引更多高質量人才從事該行業,可以通過實施人才引進工程,提高行業薪資待遇。只有從人才引進和自身培養兩方面著手,才能實現行業的人力素質的逐漸提升優化,更好地促進綜合種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通過優惠政策的出臺以及良好的技術支撐和優質服務,吸納社會資源和專業人才,引導扶持一批運營良好、管理規范的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打造一批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業合作社為紐帶,農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聯合體,激發加強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小散戶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新發展格局,最終實現市場的規范和優化。
3.4 加強產業品牌建設,促進產業融合
品牌建設必須通過合適的載體才得以實現。傳統散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已被證明不適應現代市場規模經濟的發展,稻漁綜合種養亦是如此,需要通過專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戶與現代農業相結合,以專業合作社或現代企業為載體,貫徹產業融合理念,推動相關產業品牌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從實際出發、塑造本土品牌。根據本地情況,選擇合適的組織載體,以合作社或者企業形式,創建特色品牌、保證產品的營養價值和市場價值。其次,從工貿業發展出發,通過對稻米與水產品進行適當的加工、包裝,拓展產業鏈條,拓寬市場渠道,提高品牌亮點和影響力。例如由衡陽縣牽頭引領,以白石園稻香米、長永生態鱉、衡陽丁桂魚、衡陽圓田螺、鰍為主體,積極打造地理標志農產品、水產品和區域公共產品品牌。以“田螺姑娘”評選為切入口,組織形象營銷和產品推介,讓衡陽市的產品走出湖南,走進全國。再者,從現代服務業發展著手,推動相關產業融合。利用各種數字化的平臺做好宣傳和推廣來打響品牌,可以組織包含稻漁種養的鄉土特色休閑旅游,如通過稻田風景的視頻直播展示、徒手稻田捕魚撈蝦等多種形式來吸引游客,同時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美景美食、農家樂等良好觀感體驗,將品牌價值進行產業拓展。通過現代化數字平臺和技術以及市場經營運作,將相關的稻米和水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緊密聯系,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衡陽市將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納入全市“十四五”漁業發展規劃和全市千億產業發展規劃,共同謀劃,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提質增效,推進全市稻漁綜合種養規模發展。預計到2025年,衡陽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3萬hm2以上,創建連片6.7 hm2以上的標準化稻田綜合種養示范基地200家;創建湖南省稻漁綜合種養示范縣2個;打造省級特色稻漁綜合種養小鎮2個以上。
4 結 論
稻漁綜合種養作為低碳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水產養殖模式,在穩定糧食生產、減少肥藥使用、提升產品品質、增加綜合效益等各方面均有顯著的成效。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大局出發,持續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目前衡陽市的稻漁綜合種養仍處在發展階段,只有堅持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以政府為引導、市場為主體,堅持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精心培育,逐步形成品牌并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才能實現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興旺,最終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參 考 文 獻
[1] 本刊編輯部,文翊,蔣中意.稻漁綜合種養,推動農業產業鏈布局[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9):5.
[2] 將軍.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情況[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9):6-7.
[3] 李陽陽,江軍梁,陳澤,等.江蘇省稻田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探討[J].中國稻米,2021,27(2):11-14.
[4] 江洋,汪金平,曹湊貴.稻田種養綠色發展技術[J].作物雜志,2020(2):200-204.
[5] 黃志才,周昆,黃為,等.湖南省稻田綜合種養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9(7):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