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智能琴房(張靜/ 攝)
在深圳福田區某小區附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看到一個形似方艙的智能琴房,通過“琴小站”小程序預約使用時間,琴房經過系統識別后自動開門,空調自動打開,面積4平方米左右的琴房可容納兩人彈奏。對于初學者,智能琴房配套的手機教學軟件還可以輔助練習。為保證琴房的有效利用率,同一個手機號碼一天只能預約一個時間段,真正實現惠民利民。
深圳市福田區工會工作人員鐘俏銀說:“深圳的外來人員很多,對于他們越來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想方設法引進了智能琴房,公益智能琴房一經推出便非常火爆,很受大家歡迎,每天琴房使用時間都在15個小時以上。”
近期,全國第三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確定,深圳市位列其中。而早在2020年,深圳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十分鐘文化圈”基本建成,“十分鐘健身圈”更加完善。
智能琴房、智慧跑道、智慧書房和圖書館……依托科技創新基因,深圳在社區居民家門口嵌入式建設了多處高標準、高科技的智能文體空間,市民在步行15分鐘左右的活動半徑范圍內,可享受到多種智能文體服務。
琴房門一關上,外面的喧囂便聽不見了,在一個獨立的空間里, 可以安安靜靜彈奏幾首喜愛的樂曲,還可以停下來看看外面的風景。
公開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深圳凈流入人口量位居全國首位。提高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城市精神在市民口中形成“口碑效應”,逐漸成為深圳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議題。
在此背景之下,公益琴房誕生了。
琴小站項目創始人劉敬彬最初并未想到,深圳街頭24小時開放的免費琴房能夠火出圈。據他介紹,琴房項目一開始主要定位為收費琴房,以共享理念將互聯網與鋼琴教育有效融合,解決鋼琴教學、課程管理、鋼琴陪練、知識普及等多方面痛點,不但滿足了居民藝術層面的需求,還為全方位解決藝術培訓發展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為傳統的鋼琴教育領域帶來新氣象。
自2018年上線以來,“琴小站”便與多家藝術培訓機構合作,將琴房送入社區,不僅極大節省了學生和家長往來培訓機構的時間,同時也為培訓機構節省了建設琴房的費用。
“后來政府方面關注到了這個項目,覺得能方便百姓,就找到我們,我們才有了做公益琴房這個想法。”劉敬彬說。
2019年底,“琴小站”收費琴房變身公益琴房以來,政府每年為單個公益琴房提供3萬多元的維護經費,由“琴小站”負責保障琴房的硬件維護、軟件升級以及衛生消毒。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注意到,公益琴房十分搶手,尤其是21:00-22:00、22:00-23:00時段,經常連續多天都預約不上。
深圳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員多,對于以租房為主的外來年輕人,如何滿足他們旺盛且多元的文化需求,成為擺在當地相關部門面前的一個課題。公益智能琴房的推出,讓鋼琴走進了尋常百姓生活。如今,這些公益智能琴房廣泛分布在深圳大大小小的街道、商場、公園,目前已有超過10萬人注冊使用。
除了標準化配套設施以外,最近琴房還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智能化升級——在傳統鋼琴上嫁接一個液晶屏,它不僅能顯示高清琴譜,還按不同年齡段配備了鋼琴課程,以滿足不同人群對于音樂的需求。
家住香蜜湖附近的市民歐陽(化名)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最近,晚飯后去琴房練習已經成為她下班后不可缺少的文娛活動。“琴房門一關上,外面的喧囂便聽不見了,在一個獨立的空間里,可以安安靜靜彈奏幾首喜愛的樂曲,還可以停下來看看外面的風景。對于我這種寶媽來說,這種私密性個人空間,是獲得松弛感的好方法。”歐陽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除了最新投入使用的智能琴房,此前深圳已免費開放了室外智能健身房、智慧跑道等全民健身公共設施。
在南山區塘朗山郊野公園,《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看到,即便是在工作日,也不缺環山跑步的運動愛好者。由深圳市公園管理中心與深圳市慧云智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慧云智跑”)共同打造的智慧跑道,為跑步愛好者提供了全新的跑步體驗。
在公園入口,可以看到一組智能化設備,由自助RFID芯片號碼簿發放柜、存包柜、完賽獎品柜、65寸超大屏數據終端、3個打卡點組成。來參加跑步活動的市民可搜索“慧云智跑”小程序注冊,免費領取由塘朗山郊野公園送出的馬拉松同款號碼簿,并利用號碼簿在自助設備領取跑步比賽的完賽獎品、存儲包。小程序不僅能滿足基本的運動計時排名需求,更能帶來隨時隨地自助舉辦專屬賽事的樂趣。
“我們這套系統的亮點在于,可支持各類團體自主舉辦跑步PK賽,包括家庭、社區、公司團隊等。它有不同的比賽類型設定,可以是比較傳統的配速挑戰賽,也可以累計打卡次數或者累計里程,由此匹配跑步發燒友和初級愛好者。”慧云智跑創始人尤詠介紹。
隨著5G、互聯網數字化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市民多元化、智能化、便利化的健身需求愈發強烈。深圳不僅聚集了大批高科技、高新技術企業巨頭,近些年在體育科技方面,也孕育了諸多體育科技企業。加之深圳地處南方,夏長冬短,溫度適合常年運動,這些元素都促成了深圳智慧體育設施的快速鋪設與推廣。
“ 深圳每年對基礎公共文體設施的投入在1 億元以上,為的是讓深圳市民在工作之余,能夠享受到文體服務,對這個城市產生歸屬感,更加喜歡這個城市。”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深圳市從2020年起開展室外健身設施智能化提升工程,每年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建設智能健身器材。“這種智能健身器材模式,是深圳在全國首創。”
如今,在深圳灣公園、蓮花山公園等人群聚集度較高的公園,均可看到室外智能健身器材,市民可通過操作設備得到免費的體能測試、科學運動指導和健身訓練,還可以建立個人運動健康檔案。現場無需專人值守,免費公益的“室外智能健身器材”真正實現了全民健身大數據“互聯互通”。
據悉,深圳在配置智能健身器材時,會綜合考慮安裝地點附近人群情況,因地制宜配置、優化智能健身設施資源。“如在健身人群多的地方,在具備安裝條件的情況下,我們配置全套智能健身器材(智能推胸劃船訓練器、智能腹背肌訓練器、智能健身車等17件智能器材);在跑步人群聚集的地方,則優先配置智能健身車等智能器材;在老人、兒童較多的社區,則優先配置適宜他們健身活動的智能器材。”
上述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深圳累計建成124套室外智能健身器材,實現智能健身器材各區全覆蓋,累計吸引了約305萬市民經常鍛煉,累計使用人次超2688萬。5G智能跑道已在全市各大公園逐步普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為了提高公共文體服務供給質量,深圳充分利用科技賦能公共文體服務,共享、智慧的室外公共新型文體設施快速提升。
在深圳鹽田區,公眾從歷史氣息濃厚的“中英街圖書館”出發,在閱讀的時空遇見另外一個自己;再穿越“春天海”,到美麗海濱棧道的“悅海”小憩……這樣一條山海文化之旅,已經成為深圳的高顏值特色文化路線。
2019年,鹽田區在轄區公園、綠地、街道、社區等區域規劃建設10間“海書房”。10間書房的名字頗有詩意:中英街、邂逅、燈塔、遇見、悅海、春天海、棲息、聽海、觀海(紅色精神譜系專題館)、望海圖書館。這些書房融合運用了AI互動、人臉識別、虛擬辦證、智慧感知、個性化導讀、遠程教育服務等技術,采用垂直統一管理,被稱為“智慧書房”。
2020年10月12日,鹽田區智慧書房對外開放啟用,這些場館布點貼近鹽田19.5公里黃金海岸線,建筑外觀與周邊海景相得益彰。如今,這些智慧書房已嵌入“深圳八景”中的“梅沙踏浪”“梧桐煙云”“一街兩制”等風景勝地,以文促旅,成為風靡深圳的“網紅閱讀打卡地”,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
“黑科技”帶來新奇體驗、智能盤點機器人顯身手、多場景服務很貼心……智慧書房背后,是“圖書館+高新技術企業”這種館企合作模式的不斷推動與創新。
在創建之初,鹽田區圖書館通過與深圳碼隆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阿法迪智能標簽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等技術企業深度合作,促進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圖書館網的高度融合,推動智慧坐席、E還書、智能機器人、智慧書架等智能裝備創新、智慧書房整體解決方案創新。
在有著“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圖書館之城”稱號的深圳,鹽田區的智慧書房用一盞盞閱讀的燈光點亮城市天空。它們已不僅僅是圖書館,這些閱讀空間構建起的“15分鐘閱讀圈”深入社區,讓公共服務體系的密度更大。
鹽田區圖書館“機動崗”館員流云,于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在鹽田區智慧書房工作,是智慧書房成長的見證人。
工作期間,流云需要一周5天、每天輪守不同的智慧書房,但因為智慧書房自動化程度高,需要用到人工的地方并不多,大部分時候,流云是一名守館人,也是一名觀察者和傾聽者。在這里,她看到過每天都來圖書館的頭發花白的老人、專門來借專業書的大學教授、約著朋友一邊觀海一邊看書的阿姨……
智慧文體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發展,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得以享受愉悅身心的公共文體生活。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陳紹華表示:“深圳每年對基礎公共文體設施的投入在1億元以上,為的是讓深圳市民在工作之余,能夠享受到文體服務,對這個城市產生歸屬感,更加喜歡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