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星 陸皓 馬宏莉 李一珂
【摘要】 脛腓骨骨折是骨科四肢骨折中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居于常見長骨骨折第3位。近年來脛腓骨骨折發病率不斷升高,并且逐漸呈現年輕化發展趨勢,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在脛腓骨骨折的治療中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治療后患者不宜長期臥床,需要進行積極的康復功能鍛煉。部分患者在平時生活中對醫療知識掌握有限等,導致骨折術后未進行合理正確的功能鍛煉而出現各種癥狀,從而影響其正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對患者進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康復。就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的內容、健康教育現狀進行總結,以期為臨床護理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脛腓骨骨折;功能鍛煉;研究進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functional exercise after tibiofibula fracture
Jiao Haixing1,Lu Hao2*,Ma Hongli1,Li Yike3. 1.School of Nursing,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Gansu 730000;2.The 940th Hospital of Joint Logistic Support Force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Lanzhou,Gansu 730000;3.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00
【Abstract】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 is one of the common fracture types in orthopedic limb fractures,ranking the third in common long bone fractures.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the incidence of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 gradually presents a younger trend,which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social attention.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surgery is the main treatment,after surgery should not be bed-ridden for a long time,patients need to carry out activ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Due to the limited grasp of medical knowledge in daily life,some patients have various symptoms without reasonable and correct functional exercise after fracture surgery,which affects their normal life and social function. Good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xercise,and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the status quo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in order to improv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later clinical nursing staff,and to a certain ext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fter surgery.
【Key Words】 Tibia and fibula fracture; Functional exercise; Research progress
中圖分類號:R49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5-0001-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5.001
脛腓骨骨折高發于青壯年、低齡兒童,占全身骨折的10%~15%[1],好發于脛腓骨移行交界處。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交通和建筑行業的迅速發展,脛腓骨骨折的病例越來越多,其中約有10%的患者術后出現了骨延遲愈合或骨不連的情況,不僅給患者造成了經濟負擔,還對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故該疾病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之一。骨折多是交通事故引起的損傷[2],交通事故、運動事故、跌倒和襲擊傷分別占37.5%、30.9%、17.8%、4.5%[3]。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骨折后相應的治療方法也逐漸增多,其中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骨折術后患者應盡早開展合理的功能鍛煉,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與腫脹,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折的愈合。骨折術后患者若不積極進行功能鍛煉,常會發生感染、骨愈合不良、下肢靜脈血栓、骨筋膜室綜合征、晚期關節僵直等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恢復,使其生活質量顯著下降。國外研究[4]也認為,部分患者骨折術后生活質量可能會明顯比同年齡段健康人群的生活質量低。因此,功能鍛煉對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現就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現狀和功能鍛煉的內容綜述如下。
1 脛腓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健康教育現狀
健康宣教是護理干預的一種方法,從改變患者健康理念的角度出發,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教育活動,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5],從而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骨折術后有關康復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但受疾病本身、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知識認知不同、知識掌握程度深淺不一。脛腓骨骨折相關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護士對患者進行面對面的指導,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患者出院等原因,還會以發放宣傳手冊、觀看視頻、APP內容推送等形式進行。此外,護士是健康教育的核心人物,護士的專業知識、態度和行為都能夠對脛腓骨骨折患者的疾病認識與行為改變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使患者了解手術目的、術后并發癥等,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患者心理狀態的調整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目前脛腓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方式有遞進式健康教育[6]、中醫調護健康教育[7]、快速康復健康教育[8]等,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脛腓骨骨折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保證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研究將出院健康教育應用于脛腓骨骨折術患者中,將宣教工作納入具體班次責任到人,每位護理人員均遵醫囑開展院外健康教育,隨訪護士定期通過電話、微信進行隨訪,了解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對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效果理想。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站在患者的角度為患者考慮,根據患者的需求進行健康宣教以及示教,更加尊重患者,可改善患者與醫務人員的關系,減少醫療糾紛,使護患關系更加融洽,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2 脛腓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
2.1 功能鍛煉對骨折預后的意義 許多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表明,肢體的運動鍛煉對于維持骨骼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運動鍛煉不僅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還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一種方式。功能鍛煉是骨折治療和護理的重要環節之一,若不進行積極、正確、合理的功能鍛煉,即使術后骨復位、固定都很滿意,患肢功能也往往恢復不良。治療和護理的最終目的都是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因此,在骨復位及固定后應及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肢功能,減少骨折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在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過程中,因為骨折部位特殊的解剖學位置,后期會有骨愈合遲緩或者不良的情況發生,使得肢體活動度差,出現關節運動障礙等,這是骨科醫務人員一直面臨的一個難題。有研究證實[9],關節制動超過3周,關節周圍纖維組織會發生攣縮,制動1~2個月肌力降低50%,繼發失用性綜合征。功能鍛煉是一項有計劃、有條理和重復的活動,早期進行康復功能鍛煉不僅可以預防骨折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還可以幫助患者盡早恢復肢體功能,但康復訓練必須由專業人員指導,循序漸進地進行科學訓練。
2.2 脛腓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內容 脛腓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包括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訓練等。
2.2.1 肌力訓練 運動療法能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和改善運動器官的形態和功能,維持和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肌力訓練是康復醫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骨折術后早期進行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避免肌肉萎縮與粘連,防止肌肉組織的流失,保持肌肉的力量,維持關節的穩定。對于長時間制動導致的下肢靜脈血栓,也可以通過肌肉的舒張、收縮訓練預防[10]。康復初期可進行等長訓練的肌群有股四頭肌、脛前肌等,等長訓練動作較為簡單,容易掌握,因此應用較廣。患者術后第1天便可進行股四頭肌等患肢肌群的收縮訓練,繼而進行抬腿訓練,術后
1個月左右,結合骨折的愈合情況進行患肢肌力強化鍛煉。訓練應遵循循序漸進、個體化和適度原則,一般以患者訓練后大腿肌肉有輕度酸脹感為度。魯芳勤等[11]在患者術后1~3 d指導患者進行趾屈曲、足背伸、踝關節轉動等靜態訓練,術后4~9 d進行雙腿抬高、患肢內收外展等動態訓練,結果顯示該方案能夠加快骨折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
2.2.2 關節活動度訓練 關節可協調人體的適應能力以及運動能力,主動活動訓練能夠促進人體關節結構正常情況下的協調能力,任何被動的活動都不能取代機體的主動鍛煉[12]。關節活動度訓練是康復方法之一,能夠維持關節活動,預防關節的僵硬、粘連和攣縮,促進血液循環。關節活動度訓練要有一定的運動范圍,既不會限制人體的運動,又能保證運動的安全性。關節活動度訓練也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始為被動活動,逐漸過渡到主動活動,再到負重的全關節活動。臨床研究證明,脛腓骨骨折會影響踝關節,腓骨骨折損傷會影響踝關節、膝關節的功能。當骨折部位恢復到原始骨痂形成期時,關節功能需要更多的修復,結合主動和被動的訓練最大限度地擴大關節活動范圍,增加關節的恢復力,提高關節的靈活性。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康復師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訓練,待關節功能達到一定標準后再逐漸加大活動范圍,進行主動訓練。同時也可以采用持續性被動運動(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機進行關節屈曲練習,但要注意避免人為引起關節損傷的動作和體位。有研究[13]采用CPM功能訓練聯合認知行為干預治療閉合性脛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證明該方法可有效提高閉合性脛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緩解其不良心理狀態,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發生率較低。目前,臨床將CPM功能鍛煉機廣泛應用于骨折術后患者的功能鍛煉,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2.2.3 平衡訓練 脛腓骨是人體腿部主要的負重骨骼,肩負著行走和負重功能,人體在站立時脛骨承重人體質量的5/6,腓骨承重人體質量的1/6[14]。近幾年,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脛腓骨骨折中,尤其腓骨的骨折會影響踝關節和膝關節的穩定性,腓骨在維持踝關節、膝關節的穩定性中所發揮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意外傷會導致下肢骨折患者的步行能力受到影響,使他們的生活質量大大降低,并給疾病的恢復帶來一定的影響。平衡和步態訓練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復行走能力,改善下肢的運動功能,提高關節的反應性[15]。脛腓骨位置表淺,骨折術后早期急性疼痛使患者不敢下地活動,如果疼痛控制不好會發展成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并逐漸加重。長時間臥床也會導致患者的本體感覺減退,所以進行平衡和步態訓練對于改善患者的平衡感有積極作用,還可以幫助患者恢復關節感覺。一般手術骨固定良好的患者,術后1個月左右就可以在床旁或者在他人的協助下扶雙拐不負重行走,3個月后結合醫生的診斷以及影像學檢查,在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的情況下開始獨立行走,再逐漸向負重行走鍛煉過渡。在鍛煉的過程中,要考慮患者的耐受能力,剛開始時不可強度太大,而且初期患者可能行走不穩,需防止跌倒造成的二次傷害。
2.2.4 物理治療及中西醫結合康復訓練 根據病情的不同配合不同的康復訓練方法,這樣既能促進骨的生長,又能避免骨愈合后的功能障礙,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在關節功能鍛煉中,物理治療可以加速局部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供及微循環,有利于組織修復,促進骨痂生長和骨折愈合,鎮痛消炎,降低感染發生率,而且還能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張林[16]研究中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系統康復治療方案進行康復治療,證明系統功能康復治療在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康復中作用較為顯著,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短,骨折愈合快,回訪率高。吳進[17]研究中將光子治療應用于脛腓骨骨折腫脹患者的治療,研究組患肢小腿圍周徑相對健側明顯減小,腫脹減輕明顯,脛腓骨骨折術前等待時間和住院時間也明顯縮短,護理工作效率明顯提高,護理工作量明顯減少。夏歡舞[18]研究中將骨折愈合儀應用于脛腓骨骨折患者患肢功能恢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西醫結合康復訓練也逐漸被重視,李如輝等[19]研究中應用磁療聯合傷科骨愈湯治療脛腓骨骨折,傷科骨愈湯組方有藏紅花、黨參、三七等多種中藥,諸藥合用可補血活血、消結止痛、舒筋活絡,在進行功能鍛煉時能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和腫脹感,對于患者術后康復很有幫助。
3 小結
臨床實踐證明,選用正確的健康教育方法,制定適合病情和骨折階段的教育內容,能夠很大程度獲得患者的配合與支持,有效預防骨折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在實踐的過程中,臨床醫護人員也在努力探索和豐富適用于患者的健康教育模式。骨折術后患者主動進行功能鍛煉是任何藥物或者治療都替代不了的。但是,功能康復訓練不是一勞永逸的,平時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自主訓練,遵循長期堅持的原則,才能發揮治療的效果。脛腓骨骨折患者中大部分是青壯年,身體素質較好,會忽視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而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青壯年是我國主要的勞動力來源,所以促進脛腓骨骨折青壯年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很有必要,對其術后功能恢復的護理也應該給予高度關注。
參考文獻
[1] 畢鈺琪,林黎,劉媛,等.下肢脛腓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疼痛管理最佳證據總結[J].當代護士,2021,28(6):15-20.
[2] 顧鴻程,朱義用,劉曉峰,等.MIPO技術結合LCP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6,24(4):53- 56.
[3] M?魧RDIAN S,SCHWABE P,SCHASER K D.Fractures of the tibial shaft[J].Z Orthop Unfall,2015,153(1):99-117.
[4] WARSCHAWSKI Y,ELBAZ A,SEGAL G,et al.Gait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life perception of patients following tibial plateau fracture[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5,135(11):1541-1546.
[5] 胡海燕,瞿蕊茜,杜海琴,等.多模式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肺康復訓練對肺癌患者的影響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5):228,231.
[6] 李雙,尹梅娟,張彩娣.遞進式健康教育對脛腓骨骨折患者的康復作用分析[J].中國臨床護理,2019,11(6):472-475.
[7] 胡寶珍.脛腓骨骨折中醫調護的健康教育[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3):57.
[8] 鄧婷芳,張立蘭,禤希彤,等.快速康復護理對脛腓骨骨折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10):1874-1876.
[9] 侯志,羅開民,楊琳.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障礙國內治療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5):4642-4644.
[10] 廉美陽.中西醫結合療法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治療
中的作用及臨床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藥大學,2013.
[11] 魯芳勤,劉濤杰.動靜平衡康復訓練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及肌力恢復的影響[J].臨床研究,2019,27(9):35-36.
[12] 龍艷,董麗娟,嚴潔敏.下肢肌力主動鍛煉儀的研制及在膝關節置換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22, 12(3):160-164.
[13] 楊菲,樊俊玲.持續性被動運動聯合認知行為干預在閉合性脛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
究,2020,29(18):3441-3442.
[14] 程建文,李志軍,韋慶軍.腓骨對踝、膝關節穩定性影響的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20,37(5):956-961.
[15] 陳雪芬,陳晨.個體化運動處方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福建醫藥雜志,2022,44(4):
142-143.
[16] 張林.系統功能康復治療在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患
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6,6(2):197- 199,215.
[17] 吳進.光子治療對脛腓骨骨折患者術前腫脹療效的研究[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7(11):78.
[18] 夏歡舞.骨折愈合儀對脛腓骨骨折患者患肢功能恢復的
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3(29):4029.
[19] 李如輝,姚雄兵,雷文斌,等.磁療聯合傷科骨愈湯治療脛腓骨骨折的效果研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67- 69.
(收稿日期:2023-10-08)
作者簡介:焦海星,女,在讀碩士。
通信作者: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