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馨 劉莉莉 段曉亮
【摘要】 目的 調查育齡女性對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的認知情況,并探討宣教策略。方法 選取2020年5月—2022年1月于九江市都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體檢的60名育齡女性作為研究對象,統計60名育齡女性一般資料,并進行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的認知情況問卷調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育齡女性對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阻斷治療認知情況的影響因素,據此探討宣教策略。結果 60名育齡女性對于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基礎知識、傳播途徑、防治知識、喂養方式以及總體認知知曉率分別為70.00%、65.00%、63.33%、58.33%、48.34%,將總體認知情況評分≥60分的育齡女性納入知曉組,共29名,其余育齡女性納入未知曉組,共31名。2組育齡女性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及生育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生育情況為育齡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阻斷治療認知情況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結論 育齡女性對于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文化程度、生育情況可對其認知水平造成影響,臨床應引起重視。
【關鍵詞】 育齡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18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5-000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5.003
母嬰傳播也稱圍產期傳播,指胚胎內嬰兒通過宮內感染或產道感染患上與母親相同的疾病。由于此類疾病的傳播可從母體傳至下一代,屬于垂直傳播[1]。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簡稱為“三病”)等疾病均可通過母嬰傳播,對胎兒造成嚴重影響,預防為目前控制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流行的有效途徑。育齡女性指處于具備生育能力年齡階段的婦女,我國規定育齡女性年齡范圍為15~49歲。現階段隨著國內對于育齡女性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預防宣傳教育的廣泛開展,人們對于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但對于艾滋病、梅毒以及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的認知宣傳較為薄弱[2]。對于育齡期女性而言,健康宣傳教育可加深女性對疾病的認知,提升其自我保護能力,定期進行體檢與婦科檢查,從而有效預防與控制疾病[3]。為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本研究針對60名育齡女性對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的認知情況進行了調查,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2022年1月于九江市都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體檢的60名育齡女性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非孕、產婦;年齡20~48歲;無語言、聽力、視力障礙;主動配合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本人為醫護人員的育齡女性;存在嚴重的神經器質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自擬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及“三病”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知識問卷,記錄60名育齡女性的一般資料,對其“三病”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相關知識認知情況進行調查并計算知曉率(每答對1項計1分,總分換算為百分制,分數≥60分即為知曉)。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文化程度、民族、職業、月收入、婚姻狀況、生育情況;“三病”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相關知識包括基礎知識、防治知識、傳播途徑和喂養方式,統計60名育齡女性總體認知情況,將基礎知識、防治知識、傳播途徑和喂養方式總分均≥60分育齡女性納入知曉組,其余育齡女性則納入非知曉組。問卷填寫需在醫護人員監督下進行,若填寫時存在疑惑則可詢問醫護人員,由醫護人員對問題進行解答,問卷填寫完畢后由醫護人員統一回收與核對。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60名育齡女性平均年齡為(27.14±4.62)歲,其中25~34歲共31名,占比51.67%(31/60);文化程度為本科學歷人數最多,占比48.34%(29/60);家庭月收入以3 000~6 000元居多,占比60.00%(36/60),見表1。
2.2 認知情況 60名育齡女性對于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基礎知識、傳播途徑、防治知識、喂養方式以及總體認知知曉率分別為70.00%、65.00%、63.33%、58.33%、48.34%,見表2。將總體認知情況評分≥60分的育齡女性納入知曉組,共29名,其余育齡女性納入未知曉組,共31名。
2.3 認知情況單因素分析 2組育齡女性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及生育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民族、職業、家庭月收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認知情況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60名育齡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阻斷治療認知情況(知曉=0,未知曉=1)為因變量,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變量文化程度(碩士及以上=1,本科=2,高中=3,初中=4,小學及以下=5)、婚姻狀況(已婚=1,未婚=2,離異=3,喪偶=4)及生育情況(生育1胎=1,生育2胎=2,未育=3)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中,結果顯示,文化程度、生育情況為育齡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阻斷治療認知情況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4。
3 討論
相關數據調查顯示[4-5],有90%的艾滋病、40%~70%的梅毒以及30%~50%乙型肝炎新生兒通過母嬰傳播方式患病。新生兒健康不僅與遺傳、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同時受母體、母體個人行為、衛生服務、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6],明確現階段育齡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治療認知現狀,針對性開展母嬰阻斷宣傳教育,可提高育齡女性認知并改變其高危行為,降低母嬰傳播風險并保證母嬰健康。
本研究對60名育齡女性的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的認知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60名育齡女性對于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基礎知識、傳播途徑、防治知識、喂養方式以及總體認知知曉率分別為70.00%、65.00%、63.33%、58.33%、48.34%,基礎知識認知最好,傳播途徑、防治知識、喂養方式知曉率均低于70%,總體知曉率低于50%,表明該地區在育齡女性“三病”母嬰傳播知識傳播途徑、防治知識、喂養方式方面仍需加大宣傳力度。雖然目前育齡女性對于“三病”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但仍存在較多模糊不清之處,如對母嬰傳播具體途徑、日常生活接觸與蚊蟲叮咬是否會傳染艾滋病等了解不足,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可能與疾病宣傳教育中過分強調傳播途徑有關[7-8]。另外,以往以電視等媒體進行健康教育宣傳的方式,不僅互動效果不佳,且未解釋非傳播途徑及相關原因,易使人們產生誤解[9],因此相關醫療部門或社區應加大對“三病”母嬰傳播途徑與非傳播途徑知識的宣傳力度,在加深疾病認知的基礎上減少盲目恐慌。本研究育齡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阻斷治療認知情況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生育情況為育齡女性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阻斷治療認知情況的獨立影響因素,與韓振艷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表明文化程度高的育齡女性更愿意自主學習疾病相關知識,接受醫療指導、宣教與建議,未生育育齡女性則更加重視自身及下一代健康問題。究其原因為,健康教育與文化程度相關,接受高等教育的個體對于疾病更加了解,認知更深刻。對于文化程度較高及未生育的育齡女性而言,其生活較穩定,日常休息時間更多,可花費較多時間與精力專注自身健康,更易從互聯網、書本等媒介獲取“三病”相關知識,因此她們對于“三病”母嬰傳播阻斷治療認知水平更高[11-12]。
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為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在調查60名育齡女性對“三病”的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相關知識認知情況后,本研究針對調查情況提出2點建議。(1)提高相關部門對于疾病的重視程度,聯合醫院、社區等部門開展合作,對醫護人員及社區人員進行培訓,提升基層服務人員的服務質量及對疾病的認知能力。(2)通過互聯網廣泛開展社會宣傳,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健康教育宣傳,可采取知識問答形式提升育齡女性、文化程度較低女性、已生育女性、青少年等特殊群體的認知水平。
綜上所述,育齡女性對于“三病”母嬰傳播阻斷治療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文化程度、生育情況可對其認知水平造成影響,應對文化程度低、已生育女性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黃志琴,李艷,夏建紅.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機制及阻斷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1,32(7):1077- 1082.
[2] 陶玲玲,嚴雙琴,黃小紅.2018—2020年馬鞍山市城區婚前醫學檢查中艾滋病梅毒及乙型肝炎檢出情況分析[J].安徽醫學,2021,42(9):1067-1070.
[3]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育齡女性臨床管理共識[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8,26(3):204-208.
[4] 傅雅麗,呂年青,許豪勤,等.孕前婦女對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嬰阻斷服務的認知需求調查[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20,28(11):1748-1751.
[5] NAYAGAM S,SHIMAKAWA Y,LEMOINE M.Mother-to- 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what more needs to be done to eliminate it around the world?[J].J Viral Hepat,2020,27(4):342-349.
[6] 安哲,董煒,張妮,等.西安地區8 268例孕婦乙肝梅毒艾滋的檢測與分析[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20,27(8):1350- 1353.
[7] 王愛玲,宋莉.守護生命起點保障母嬰健康:中國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2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艾滋病性病,2021,27(7):677-679.
[8] 李汶枷,鄭敏,毛穎,等.云南省跨境婚姻家庭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檢測現狀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1,48(9):1682- 1686.
[9] 龔貴丹,周列磊,楊立珍,等.慕課混合式教學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21,37(12):1125- 1129.
[10] 韓振艷,白小藝,張媛,等.初次產檢孕婦對HBV感染和母嬰傳播防治知識知曉率的橫斷面調查[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8,39(1):138-144.
[11] 高爽,朱穎賢,梁海英,等.2016—2020年廣東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效果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21, 37(10):872-875,893.
[12] 聞立芳,黃曉媚,蒙雨莎,等.2015—2019年深圳市羅湖區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效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21,28(1):83-85.
(收稿日期:2023-10-09)
作者簡介:劉雨馨,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