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基于風險識別理念的疼痛管理在新生兒改良定位法動脈穿刺操作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上高縣中醫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間新生兒病房收治的62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采取新生兒改良定位法行動脈穿刺,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基于風險識別理念的疼痛管理進行干預。比較2組的動脈穿刺率(首次成功、二次穿刺成功、二次穿刺失敗)、穿刺時間和穿刺并發癥情況,采用新生兒急性疼痛評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acute pain assessment scale,NIAPAS)比較2組患兒穿刺疼痛情況。結果 研究組穿刺成功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首次成功穿刺用時、整體平均穿刺用時、穿刺后出血發生率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穿刺后血腫、硬結、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穿刺前NIAP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穿刺時和穿刺后NIAPAS評分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風險識別理念的疼痛管理有助于降低新生兒改良定位法動脈穿刺的疼痛感,穿刺用時短、成功率高,并可降低穿刺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 新生兒;新生兒護理;橈動脈穿刺;疼痛管理;定位法
中圖分類號:R473.7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5-007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5.025
新生兒動脈血樣多用于肝腎功能、電解質含量、凝血功能等指標檢測,對于新生兒疾病診斷、急救、用藥有重要指導意義[1]。動脈采血技術已成為新生兒科不可或缺的侵入性護理操作,然而反復穿刺操作會使新生兒經歷多次疼痛刺激,不僅影響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還可能擾亂患兒生命體征和內環境穩態,影響患兒的正常治療和預后[2]。針對性改善新生兒動脈穿刺操作的疼痛刺激對于促進新生兒病情康復有積極意義。風險識別理念是基于評估個體潛在的受傷害風險并采取相應應對措施,以改善臨床服務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的理論[3]。上高縣中醫院為降低新生兒改良定位法動脈穿刺操作時感受的疼痛刺激,引入基于風險識別理念的疼痛管理,取得良好臨床干預效果,現將研究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上高縣中醫院2019年
6月—2021年6月期間新生兒病房收治的62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1例。2組患兒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患兒艾倫試驗結果提示患兒采血手臂側支循環良好;患兒家長充分理解研究內容且知情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患兒合并凝血障礙;患兒穿刺處皮膚感染;患兒穿刺部位有動脈瘤或瘢痕組織。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改良定位法動脈穿刺。護士操作前行7步洗手法,佩戴一次性醫用手套。左手托住患兒穿刺側手掌,穿刺前進行艾倫試驗確認穿刺側的側支循環通暢,否則更換為對側手穿刺。將患兒手掌平放,護士左手將患兒手腕稍背伸,采用目測法,于掌側第二腕橫紋外1/4處為中點行環形消毒,直徑為5 cm。使針尖與患兒前臂呈20°~30°平穩進針,針頭方向與動脈走向一致,待血液填滿動脈采血針迅速拔除針頭,以冰袋保存送檢。使用脫脂棉球按壓患兒穿刺處持續5 min以上,直到出血停止。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基于風險識別理念的疼痛管理進行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建立風險識別疼痛管理小組。該小組由護士長和資深護士構成。組織評估新生兒病房操作致痛風險項目,分析可行的疼痛干預方案,包括非藥物干預與藥物干預,完善風險識別和疼痛管理流程。(2)風險識別理念應用。分析改良定位法動脈穿刺操作中導致患兒疼痛不適的原因為:穿刺本身帶來的疼痛,新生兒本身的無意識活動增多缺乏控制,新生兒血管較細導致穿刺操作困難,穿刺部位出血、感染等穿刺并發癥。(3)基于風險識別理念的疼痛管理。針對穿刺疼痛,在穿刺前予患兒輕柔撫觸和上肢按摩,穩定患兒情緒,或給予患兒安撫性奶嘴以及20%~30%葡萄糖溶液進行非營養性吸吮,分散患兒注意力。針對新生兒無意識活動增加以及導致穿刺困難的情況,可通過玩具、輕音樂轉移患兒注意力,使其注意力集中在玩具或聲音發出物上;可囑患兒母親在安靜環境下錄制安慰性語音,在操作時進行播放,通過持續播放患兒母親安撫性語音安撫患兒情緒,幫助患兒在操作時盡量維持平靜穩定狀態。針對穿刺操作,進行護士內部培訓,制定動脈穿刺規范化操作流程,增加護士動脈穿刺熟練度改進操作質量,改進護士操作時控制患兒的方法,必要時可在一人行穿刺操作時,由另一位護士配合進行撫觸等安撫措施,盡量減少多次穿刺操作,避免多次操作導致的疼痛性刺激。針對穿刺并發癥,改進護士操作質量,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進行動脈穿刺,根據維護清單標準化操作,保證無菌屏障最大化;采取“三明治式點贊法”按壓穿刺點止血,即以5 cm×5 cm的醫用無紡布片對折1次行止血按壓,護士雙手拇指與橈動脈走向平行,均勻用力向下按壓,按壓5 min以上;嚴格監測患兒穿刺部位皮膚狀態,若出現出血、瘀血或感染征象及時處置。
1.3 評價指標 (1)穿刺成功率。比較2組患兒穿刺首次成功、二次穿刺成功和二次穿刺失敗情況。穿刺一次成功,并抽取動脈血,定義為首次成功;穿刺次數≤2次,并成功抽取動脈血,定義為二次穿刺成功;穿刺次數在2次以上,并未能抽取動脈血,定義為二次穿刺失敗。(2)穿刺時間。比較穿刺成功的患兒所用穿刺時間,從第一次穿刺針進入皮下開始計時,直到收集1 mL動脈血為止。(3)穿刺并發癥發生率。比較2組患兒穿刺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出血、血腫、硬結、感染。(4)穿刺疼痛情況。采用新生兒急性疼痛評估量表(NIAPAS)比較2組患兒穿刺前、穿刺時、穿刺后疼痛情況[4]。NIAPAS量表由5個行為指標(警覺性、面部表情、哭鬧、肌張力和對操作的反應)、3個生理指標(心率、呼吸和血氧飽和度)和1個情境指標(胎齡)構成。其中胎齡、哭鬧計0~3分,警覺性、面部表情、對操作的反應、心率、氧飽和度計0~2分,肌張力和呼吸計0~1分,總分為0~18分。分數越高,患兒急性疼痛感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呈等級分布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兒穿刺成功率比較 研究組穿刺成功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2組患兒穿刺時間比較 研究組首次穿刺成功例數為27例,對照組首次穿刺成功例數為17例。2組患者穿刺時間比較,研究組患者首次成功穿刺用時、整體平均穿刺用時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3 2組患兒穿刺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兒穿刺后出血發生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穿刺后血腫、硬結、感染發生率比較,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2組患兒相關穿刺并發癥均已予以對癥處理。
2.4 2組患兒穿刺疼痛情況比較 2組患兒穿刺前NIAP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穿刺時和穿刺后NIAPAS評分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疼痛是機體對組織損傷或潛在損傷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反應,疼痛會引起機體產生一系列防御反應。新生兒在面對臨床各項診治操作時會經歷大量疼痛刺激,其中動脈穿刺因新生兒診斷治療的需要,會在患兒住院期間頻繁進行,而新生兒對于疼痛的生物學感知能力相較成人更持久且強烈。疼痛對患兒日后生長發育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5],針對新生兒接受動脈穿刺采血進行疼痛管理有重要價值。目前改良定位法動脈穿刺操作因對新生兒橈動脈定位清晰、增加穿刺成功率,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改良定位法動脈穿刺操作能夠一定程度降低多次穿刺和穿刺失敗情況,但不能有效緩解患兒因穿刺本身感受的疼痛。本研究中,研究組患兒在穿刺時和穿刺后時間段內NIAP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考慮為采取基于風險識別理念的疼痛管理干預,通過提供非營養性吸吮安撫患兒情緒,可刺激患兒口腔觸覺感受器,使疼痛閾值提高,并通過促進5-羥色胺釋放,產生一定鎮痛效果[6]。有研究指出,當患兒吸吮頻率≥30次/min時,非營養性吸吮即可發揮鎮痛作用,其效果甚至優于口服20%~30%的葡萄糖溶液[7],且非營養性吸吮非常容易進行,無不良反應,因此對于動脈穿刺操作可能引起的患兒疼痛提前進行非營養性吸吮可有效鎮痛。
相關研究發現,母親聲音安撫有助于降低新生兒接受致痛性操作時的心率。陳羽雙等[8]研究發現母親聲音干預可減少新生兒哭鬧情況,增加早產兒的血氧飽和度和睡眠,并降低患兒足跟采血時疼痛感,與本研究結果相近。本研究中,研究組患兒的動脈穿刺成功率整體優于對照組,說明基于風險識別理念的疼痛管理有助于提升動脈穿刺操作成功率。這可能與進行風險識別后采取的播放母親安撫語音、對患兒上肢的撫觸相關。新生兒撫觸是撫觸者對新生兒皮膚各部位按照一定次序進行技巧性撫摸,讓溫和的正向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傳達到中樞神經從而發揮生理效應的一種方法。相關研究表明,撫觸可以刺激新生兒消化、排便,提高新生兒免疫功能,緩解新生兒采血時的疼痛感[9-10]。患兒在接受相應干預措施后,疼痛感減輕,情緒得到有效安撫,能夠減少患兒在接受動脈采血時出現躁動、啼哭等情況,有助于動脈采血操作順利
進行。
新生兒血管較細,皮膚嬌嫩,進行動脈穿刺操作時若采取無菌棉球或棉棒止血容易導致患兒皮膚受壓不均而影響止血效果、導致患兒皮下出現血腫、劃傷患兒皮膚。本研究中,研究組在改良定位法動脈穿刺操作后采取“三明治式點贊法”按壓穿刺點止血,能夠有效減少拔針以及按壓用力不均或按壓不連貫導致的穿刺點出血[11]。2組患兒血腫、硬結、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納入樣本量較小且新生兒病房無菌管理嚴格相關,后期可通過擴大納入樣本增加研究結果客觀性。
綜上所述,基于風險識別理念的疼痛管理有助于降低新生兒改良定位法動脈穿刺的疼痛感,縮短動脈穿刺操作用時、提高穿刺成功率,并且降低穿刺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劉麗麗,曲斌,李廣玉,等.全國新生兒動脈血氣采集臨床操作實踐的基線調查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31):4216-4220.
[2] 沈巧,鄭顯蘭,冷虹瑤.新生兒疼痛管理指南的制定與應用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22,37(5):404-407.
[3] 劉佳寧,王紅利,高峰.風險識別理念支持下預見性護理干預在PICC置管新生兒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2, 28(2):106-108.
[4] 陳妍君,李楊,孫靜,等.母親聲音緩解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患兒靜脈穿刺所致疼痛的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12):1705-1709.
[5] 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中國當代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新生兒疼痛評估與鎮痛管理專家共識(2020版)[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0,22(9):923-930.
[6] 楊凡,武俊,孔超男,等.非營養性吸吮聯合便利蜷曲減輕足月新生兒肌內注射疼痛[J].護理學雜志,2022,37(6):9- 11.
[7] 賀芳,劉會,曹蕾,等.非營養性吸吮與口服葡萄糖對早產兒足跟采血疼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20,35(13):16- 18.
[8] 陳羽雙,譚彥娟,周樂山.母親聲音刺激對緩解住院新生兒操作性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9,21(1):58-63.
[9] 席秀琴,耿浩然.四分之一定位聯合觸摸法對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疼痛及采血成功率的影響[J].護理研究,2021,35(4):737-739.
[10] 蔣薇.新生兒撫觸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新生兒
病理性黃疸研究[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9,24(增刊1):54-55.
[11] 滕燕萍,倪琴琴,巫永娟,等.新生兒橈動脈采血止血方案的制訂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1):100-103.
(收稿日期:2023-10-07)
作者簡介:丁小英,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