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要】 目的 探討研究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中開展冠心病重癥監護室(critical care unit,CCU)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方法 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行心肺復蘇治療的心臟驟停患者中選取88例患者,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2組。44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作為對照組;44例患者采取CCU護理,作為觀察組。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1.36%,低于對照組的31.82%(P<0.05);觀察組復蘇后平均動脈壓、心率均高于對照組,呼吸機支持時間、住CCU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18%,高于對照組的68.18%(P<0.05)。結論 針對心臟驟停患者采取有效心肺復蘇后配合CCU護理,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還能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加快患者健康出院速度,患者護理滿意度及預后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心臟驟停;心肺復蘇;CCU護理;干預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5?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5-0099-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5.033
心臟驟停作為臨床常見危重癥疾病,是指患者心臟突然中止射血功能,聽診未見大動脈搏動心音,促使多個臟器、系統功能血氧供應不足,臨床上也稱此類意外死亡事件為猝死[1-2]。心臟驟停患者以心室纖維顫動為主要表現,病發時若現場其他人員呼喚及壓迫患者眼眶上下位置時未見有肢體示意或其他反應,表示患者機體已經陷入昏迷狀態,此時再快速觀察患者胸腹部、觸碰頸脈股動脈及心前區聽取心跳聲等,若未見正常機體生理反應,即可確診患者心臟驟停[3]。心臟驟停患者病情危急,醫護人員快速確診后需當機立斷進行急救,盡量為患者爭取黃金急救時間。心肺復蘇作為心臟驟停患者主要搶救手段,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首選措施。患者病發突然、情況危急且病情多樣、救治期間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是提高患者死亡率和殘疾率的風險因素。臨床指出,在患者進行急救期間配合針對性護理,充分發揮護理模式的輔助作用,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滿足患者急救后的身心護理需求[4-5]。CCU在醫院各科室中占據重要地位。臨床強調采取CCU護理用于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干預中,對改善患者心肌功能、降低急救風險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積極影響[6]。基于此,本次研究從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行心肺復蘇治療的心臟驟停患者中選取88例患者作觀察對象展開臨床分析,分析CCU護理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行心肺復蘇治療的心臟驟停患者中選取88例患者,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66.78±3.69)歲;疾病類型,心力衰竭15例,心肌梗死20例,器質性心臟病9例。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7例;年齡44~80歲,平均年齡(65.94±5.05)歲;疾病類型,心力衰竭14例,心肌梗死22例,器質性心臟病8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均與心臟驟停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發病后均得到心肺復蘇等其他急救治療。
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認知溝通障礙、癲癇;心源性心臟驟停時間超過24 h;嚴重腦血管意外、凝血功能障礙。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比如健康宣教、衛生護理、加強體征指標監測等。
觀察組應用CCU護理干預,護理小組成員包括CCU主治醫生、護士長、責任護士。(1)急救配合。對患者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并及時配合氣管插管、電除顫、靜脈通道、呼吸機供氧等完成急救,同時遵循醫囑合理使用地塞米松、腎上腺素、多巴胺。(2)系統功能護理。呼吸系統護理。護理人員每日2次定期為患者更換器官切口敷料,注意檢查其口鼻處是否堵塞有分泌物,如果有及時清除干凈,以此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觀察患者氣管管道固定是否有松動、脫落跡象,確保管道固定良好。循環系統護理。心臟驟停患者接受心肺復蘇后,心律失常癥狀在其預后中發生風險較高,甚至可能再次引發緊急事件,因此,臨床需加大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的監測力度,24 h實時監控其呼吸、心率指標,必要時還需配合除顫器或行中心靜脈穿刺,盡可能維持患者生理指標平穩。中樞神經系統護理。24 h內觀察患者瞳孔、意識變化,當其血壓指標恢復至正常范圍區間時,適當抬高頭部(10°~30°),加快患者靜脈引流,防止顱內壓驟升。(3)心理疏導。大部分患者會因發病突然、死亡感帶來的威脅性,出現心理上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并協同家屬安撫、穩定患者情緒,同時借助認知干預提高患者對病癥和自身機體狀態的認知水平。患者調整好心態。有利于機體恢復健康。(4)行為干預。告知患者注意清淡飲食,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多食用纖維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及新鮮瓜果,避免熬夜和過多進食辛辣、刺激性及油脂類食物,反復叮囑吸煙和飲酒對預后造成的不利影響。(5)音樂干預。患者住院期間,通過播放柔和音樂來引導其進行深呼吸,如《天空之城》《致愛麗絲》等輕緩音樂,有助于放松患者身心。(6)認知干預。患者治療后3 d,結合其文化程度、職業情況進行健康宣教,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患者理解心臟驟停原因,告知患者心肺復蘇后存在的并發癥風險和處理措施,加強患者對病癥的認知干預。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負性情緒、并發癥、臨床指標和護理滿意度。
負性情緒。采取SAS和SDS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估。其中,SAS包括焦慮、驚恐、害怕等選項,分值在20~80分;SDS包括郁悶、沮喪等選項,分值范圍在20~80分。SAS和SDS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并發癥。記錄患者心房顫動、胸部不適、抽搐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臨床指標。記錄患者呼吸機支持時間、住CCU時間及復蘇后的平均動脈壓、心率。
護理滿意度。臨床針對患者病理特點、預后情況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其中列入護理人員干預方法、患者機體舒適度(包括心率和術后動脈壓變化)、心理健康、生活狀態等項目,總分100分,超過90分表示患者非常滿意,75~89分表示患者一般滿意,低于75分表示患者不滿意。護理滿意度度=(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 護理前,2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患者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所降低,且觀察組護理后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比較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1.36%,低于對照組的31.8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37,P<0.05),見表2。
2.3 比較2組患者臨床指標 觀察組復蘇后平均動脈壓、心率均高于對照組,呼吸機支持時間、住CCU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比較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18%,高于對照組的68.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21,P<0.05),見表4。
3 討論
心臟驟停作為一種急危重癥,需及時開展有效搶救措施,避免患者多個臟器、系統功能出現無法逆轉的損傷,降低其死亡風險,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當前,臨床通常第一時間采取心肺復蘇作為心臟驟停患者急救手段,以挽救患者瀕臨死亡的心腦細胞。搶救成功后患者的預后同樣是影響其生存質量的因素之
一[7-8]。究其原因,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期間,各種按壓和器械操作會增加患者胸骨疼痛感,甚至會出現骨折,加上患者因不了解自身病癥,對自身安危過度擔憂而產生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情緒過多起伏波動會對患者大腦皮層造成過度刺激,增加交感神經興奮程度,促進茶酚胺大量釋放,影響其預后[9-10]。因此,臨床強調需重視患者急救后護理。常規護理僅限于健康宣教、衛生護理、體征監測等措施,未能重視其情緒波動,難以滿足患者身心干預需求。CCU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主要針對心肺復蘇患者治療后的身心問題予以對癥干預,通過增加其認知水平和心理疏導來穩定患者情緒,給予患者社會支持、家屬關心和護理人員積極溝通等措施,幫助患者調整心態,進一步增強治療信心[11]。
本研究中,針對行心肺復蘇治療心臟驟停患者,應用CCU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和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此類方法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其中,系統功能護理主要針對患者蘇醒后可能會出現呼吸、循環、中樞神經等并發癥反應,有預見性地采取對癥防控手段,并加強對患者體征的監測,在提高患者機體舒適程度的同時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認知干預能幫助患者深入了解疾病,基本掌握心肺復蘇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比如心房顫動、胸部不適、抽搐等,做好心理、生理全方面的防控工作,能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12-13];生活和飲食習慣的不規范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患者心臟負擔,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能為機體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礎,對患者術后恢復有積極影響;音樂干預及心理疏導,既能有效改善患者情緒,又能幫助患者獲取家屬支持和認可,增強治療信心。臨床指標中,觀察組復蘇后平均動脈壓、心率均高于對照組,呼吸機支持時間、住CCU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CCU護理主張全面改善患者身心狀態,成功搶救患者后,心理護理和音樂干預能穩定患者機體應激反應,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防止情緒波動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經,減少兒茶酚胺分泌量,進而提高患者配合依從性,有助于縮短重癥室住院時間和呼吸機使用時間,加快患者健康恢復及出院速度[14]。由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與周娜等[15]研究中的護理滿意度指標大致相符,證實此類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預后生活狀態,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CCU護理措施用于心臟驟停患者行心肺復蘇干預中,既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又能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加快患者健康出院速度,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和預后安全性,整體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艷菊.規范化護理在冠心病重癥監護室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15):162-164.
[2] 王亞杰.集中護理干預在急診心肺復蘇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8):1314-1315.
[3] 閆倩倩.綜合護理干預對改善冠心病監護室住院患者睡眠質量的臨床效果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6):748- 750.
[4] 陳娟,樊倩,張敏霞.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冠心病臨床護理中的價值分析[J].貴州醫藥,2020,44(11):158-159.
[5] 張宇.冠心病重癥監護室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0,28(增刊1):219-220.
[6] 張園園.心肺復蘇及護理干預對大面積心肌梗死并發心臟驟停患者的療效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18):2541-2542.
[7] 武海棠,朱曼曼,徐元元,等.重癥監護室心外科心臟驟停患者心肺復蘇綜合護理的效果[J].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2018,16(5):31-33.
[8] 張憶.針對性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4):737-738.
[9] 關素琴.急救護理流程優化對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患兒搶救效果及康復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18):3271- 3273.
[10] 吳紅艷.CCU護理對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患者并發癥及預后效果的影響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增刊1):756-757.
[11] 鄭章芳.CCU護理干預對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患者預后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20,52(4):498-500.
[12] 曹雪莉.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干預對行心肺復蘇的心臟驟
停患者康復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1,11(6):74-76.
[13] 陳潔青,連娟娟,鄭小玲.針對性護理對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患者的護理質量和并發癥的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20,10(12):70-72.
[14] 李毅萍.針對性護理干預在急診科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
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15):2454-2455.
[15] 周娜,馬榮,郭秀平.CCU護理干預對心臟驟停行心肺復蘇患者預后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9):255,257.(收稿日期: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