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倩 (浙江:杭州市丹楓實驗小學)
“我愛閱讀”是統編版教材二年級語文園地中的一個新板塊,是一年級“和大人一起讀”的延伸,也是三年級單元略讀課文的一個過渡,旨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基于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以統編版二年級上冊教材為例,就如何開展“我愛閱讀”板塊的教學,從回顧總結、閱讀探究、激發興趣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結合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各單元的語文要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提煉各單元課文中的閱讀方法,總結歸納出各單元的閱讀策略,在“我愛閱讀”板塊加以運用。各單元的閱讀要素歸納如下:

統編版二年級上冊教材單元第一單元閱讀要素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借助圖片,了解課文內容;理解科學常識。主要閱讀策略利用動詞、插圖理解內容,講述故事。

統編版二年級上冊教材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押韻,兒歌。閱讀課文,能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借助字詞,嘗試講述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的意思;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初步體會課文蘊含的道理,感受文章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學習語言表達。借助文中的詞語、句子,了解主要內容。第七單元第八單元通過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初步學習默讀。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自主閱讀;借助提示,復述課文;學習默讀。感受韻文,朗讀兒歌。說說自己的感受,講述課文內容。了解詞句意思,積累語言。體會課文講述的道理,學習表達。認識名人,了解內容。觀察圖片,展開想象。自主閱讀,復述課文。
以第一單元為例,單元閱讀要求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并借助圖片了解課文內容。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文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小蝌蚪不同成長階段的情境圖片,結合形容青蛙的動詞詞組“披著綠衣裳”“鼓著大眼睛”“露著白肚皮”“甩著長尾巴”,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我愛閱讀”《企鵝寄冰》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這些閱讀策略,借助“獅子寫信”和“企鵝收到信后準備冰塊”兩幅插圖,結合文中出現的動詞“不停地叫著”“寫信”“收到了信”“退回去”等,說一說這個故事。
統編版語文教材是“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相結合的雙線結構組合單元。因此,在教學中既要重視語文要素的落實,也要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內涵,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以二年級上冊為例,每個單元都蘊含著不同的人文主題,歸納如下:

統編版二年級上冊教材單元人文主題“我愛閱讀”中的人文體現第一單元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了解非洲與南極的氣候特點,懂得冰與水的科學常識。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熱愛大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走近兒童生活,感受童真童趣。感受祖國的名山大川。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蘊含的道理。走近偉人,學習他們的精神。親近自然,總結自然規律。感受與人相處的方式方法。了解各個月份里開放的花。認識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熱愛家鄉,說一說自己的家鄉。懂得寓言《刻舟求劍》中的道理。認識名人魯班。通過繞口令感受自然。懂得與人相處時要學會稱贊他人。
以第四單元為例,該單元介紹了鸛雀樓、廬山瀑布、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的美景,教師可以借助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因此,在“我愛閱讀”《畫家鄉》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先找一找文中出現的小朋友的家鄉有什么特點,之后通過圖片的展示介紹自己的家鄉,讓學生體會到家鄉的美好,從而更加熱愛家鄉。
經過一個單元的學習,教師需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為后續的教學提供有效的指導。傳統的閱讀教學評價主要以教師的主觀經驗或簡單的測試成績進行判斷,而大數據技術則可以通過對學生多方面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并分析判斷,幫助教師實現精準的個性化評價,推動“我愛閱讀”板塊的教學指導。
如在第二單元中,教師可通過希沃課堂設計兒歌朗讀闖關,通過每個學生的交流展示、朗讀表現形成學生閱讀學習的過程性行為數據,將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形成班級兒歌閱讀的游戲闖關報告,從而掌握學生的易錯點,有的放矢,指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作為園地中的一個板塊,“我愛閱讀”的教材定位仍是側重于自主閱讀。因此,在教學中,要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赏ㄟ^先預習再交流后指導的方式,對該板塊進行教學。預習環節就是學生的自主閱讀過程,學生結合已有的閱讀經驗和方法,對文本進行分析,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以第四單元的《畫家鄉》一文為例,這是一篇結構鮮明的文章,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學習單,進行課文內容的概括。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自主閱讀,完成以下的學習單設計與填寫。

誰濤濤山山平平青青京京家鄉在哪里海邊山里平原草原城市家鄉有什么海、船、魚、蝦、貝殼山、水、房屋、樹、蘑菇稻子、棉花、菜地、雞、鴨、竹子草、羊群、駿馬街道、樓房、街心公園、圖書館他們在做什么撿貝殼采蘑菇在田野奔跑騎馬趕羊群跑向圖書館
二年級的學生,不管是對文中出現的生字還是對講述的內容理解上,讓他們實現完全的自主閱讀還存在一定困難。他們需要通過合作閱讀實現更好的閱讀體驗,包括師生合作和生生合作,以生生合作為主。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加強閱讀交流,享受同伴閱讀的快樂,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豐富閱讀體驗。以第三單元的《王小二》一文為例,學生可以一起朗讀,并合作表演王二小的故事。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讀準字詞,讀順句子,熟悉文章內容,又在角色扮演與情節推進中感受閱讀的樂趣,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在閱讀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應深度融入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豐富課堂內容形式。以第五單元的《刻舟求劍》一文為例,這是一個寓言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以通過動畫的形式,深入淺出,幫助1~2年級學生更好地理解寓意,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人或事,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學生思維。
同時,在學生的交流分享中,鼓勵學生將閱讀分享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如自己上網查找資料、設計“電子小報”、制作PPT分享……將課內知識延伸至課外,開展具有個性化創造性的閱讀,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加強語言表達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閱讀素養。
閱讀往往與表達、寫作相結合,閱讀的過程也是字、詞、句積累的過程,因此要在閱讀的基礎上加強表達練習。“我愛閱讀”板塊題材多樣,表達簡潔,既是本單元課文的閱讀延伸,也有其獨特的風格與特點,是拓展學習的良好素材。
如《刻舟求劍》一文中,“船舷”一詞在《曹沖稱象》中已有出現,可以通過圖片展示加深學生的印象。在“那個人不慌不忙,指了指刻的記號”一句中,“不慌不忙”是一個新詞。學生可以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發現這是“慌忙”的反義詞,之后加以拓展“不A不B”形式的詞語,如“不緊不慢”“不干不凈”“不明不白”等,總結“不A不B”是“AB”的反義詞,并結合生活實際,積累運用。
閱讀是比較個性化的過程,基于學生閱讀基礎與生活經歷的不同,每個學生都會有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二年級的學生閱讀經驗較少,如何實現一篇文章最大的閱讀成效,需要學生在閱讀之后進行反饋與交流。在“我愛閱讀”板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可以通過游戲闖關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實現閱讀思維的碰撞,讓學生的閱讀思維在評價與被評價中得到提升。
如第七單元的《分不清鴨還是霞》一文是一則繞口令,配上了一幅插圖。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設計相應的游戲闖關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單元的閱讀策略和人文主題,結合文本和動畫進行想象,以有趣的闖關游戲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開展差異性、多元性的評價交流,從而更好地促進閱讀,增加學習的樂趣。
“我愛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閱讀,但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導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總結方法與享受閱讀的基礎上學會對課外閱讀的遷移與運用,提升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興趣。
如第五單元都是寓言故事,語言生動活潑又蘊含深刻的哲理,可以讓學生在積累生字詞的基礎上認識事物,積累一些基本的生活經驗,“我愛閱讀”中的《刻舟求劍》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寓言故事小動畫,如《鄭人買履》《守株待兔》等激發學生對寓言故事的學習熱情,從而更主動地遷移到相關的課外閱讀,在更廣泛的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享受閱讀的樂趣。
結合以上的研究,可見“我愛閱讀”板塊十分重要,教師應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圖片的展示、視頻的播放、音樂的調節、游戲的設置等教學活動,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文本,從而提高閱讀興趣,培養閱讀能力,更好地發揮該板塊的作用,讓學生的閱讀從學習走向興趣,從學會閱讀走向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