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章強,劉 林
(1.銅川眼科醫院眼科;2.銅川五官醫院眼科,陜西銅川 727100)
白內障是指晶狀體混濁導致的一系列視覺障礙,以老年性白內障最為常見[1]。各種因素均可導致白內障的形成,如老化、代謝異常、外傷、局部營養障礙等,促使晶狀體透明度降低,阻礙光線進入眼內,從而影響患者視力[2]。該病主要表現為視力下降,且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則會引起青光眼、晶狀體過敏性眼內炎等其他并發癥,嚴重者可導致不可逆轉的永久性失明[3]。而臨床一般采用超聲乳化術來治療白內障,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手術在技巧、器械和性能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超聲乳化術是利用超聲波將渾濁的晶體核和皮質粉碎后通過角鼓膜切口完整吸出,在保留后囊膜的前提下植入人工晶體,該手術切口較小,患者視力恢復快[4]。近些年,超聲乳化術對于治療白內障的作用不斷被報道,但有部分患者表明在術后會出現有眼部異物感或干澀等情況,推測可能與手術切口大小有著密切聯系[5]。目前,臨床采用的超聲乳化術主要是1.8 mm 和3.0 mm 切口,相較于傳統的小切口,其具有切口愈合快、視力恢復快、術后反應輕的特點。3.0 mm切口的超聲乳化術極大縮短了手術時間,最大程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而相比于3.0 mm 的切口,1.8 mm 切口的超聲乳化術在手術切口上得到改進,有效降低手術對患者的損傷;同時顯著減少手術散光源性的情況發生,改善患者預后,但對手術操作人員有一定的技術要求。本研究旨在分析1.8 mm 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治療對白內障患者臨床療效、淚膜及眼表變化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銅川眼科醫院收治的白內障患者91 例(91 眼),按照切口長度不同分為對照組(3.0 mm,44 例)和觀察組(1.8 mm,47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23 例;年齡45~79 歲,平均年齡(62.19±6.5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22 例;年齡47~78 歲,平均年齡(64.04±5.2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銅川眼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符合《眼科》中關于白內障的診斷標準,按照Locs 分級法晶狀體核硬度為Ⅱ~Ⅳ級[6];②無意識障礙患者;③單眼發病者。排除標準:①麻醉禁忌證;②有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者;③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④既往有內眼手術、眼外傷等患者。
1.2 手術方法術前密切監測患者各項常規指標,同時需對患者的眼部基本情況、有無眼部感染性病灶做精確的檢查,對人工晶體度數等情況做精確的測算。若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則需將患者的血壓、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且在術前3 d 內,在患者眼部點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蘇州工業園區天龍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405,規格:24.4 mg),能有效避免術后發生眼內感染。在術前責任護士需對患者耐心講解手術過程及術中的注意事項,避免咳嗽、突然扭動頭部等情況發生。在行手術時囑患者采取仰臥位,責任護士需給患者手術眼做標記,常規消毒后需充分沖洗結膜囊,散瞳后給予表面麻醉,手術助手進行眼部皮膚瞼緣睫毛部位的消毒及無菌巾的貼敷。對照組:上述準備工作完成后在角膜緣作3.0 mm 左右的主切口,在晶體部位做圓形撕囊,用生理鹽水把囊膜與晶體核分離,使用超聲乳化儀(蘇州六六視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43161897,型號:YD10)打碎晶體核,待晶狀體皮質呈乳泥狀后,吸出眼球外。采用可折疊的人工晶體,將人工晶體完整植入3.0 mm 的主切口內。術后兩組均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杭州國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641,規格:15 mg)滴眼,6~7 h/次,1~2 滴/次,3~4次/d,術后2 周內使用。同時可采用托吡卡胺滴眼液(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089,規格:15 mg)滴眼,1 滴/次,1~2 次/d,術后7 d 內使用,建議患者睡前使用。觀察組:上述準備工作完成后后在角膜緣做1.8 mm 左右的主切口,同時在角膜緣部位做側切口,在晶體前表面做4.5~5.5 mm 的圓形撕囊,待囊膜撕開后,把囊膜與晶體核用生理鹽水分離,采用超聲乳化儀(蘇州六六視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43161897,型號:YD10)打碎晶體核,待晶狀體皮質呈乳泥狀后,吸出眼球外。將人工晶體完整植入1.8 mm 的主切口內,采用可折疊的人工晶體,在眼球內展開后可清理殘余的皮質、核塊碎屑等,行水密封閉切口。術后當天佩戴眼罩,責任護士需囑咐患者避免用手按揉眼睛,避免受外力碰擊,在1 周內避免用眼過度,少看電視、雜志等,以免造成眼部疲勞,影響恢復。術后2 個月內避免過度低頭和劇烈運動,飲食以清淡食物為主,不宜吃辛辣、油膩食物。若術后發生眼睛酸脹、疼痛等不適癥狀,及時就醫。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主觀干燥異物感(DES)。詢問患者術后的臨床癥狀進行相對應的評分,主要包括異物感、視疲勞、燒灼感等;0 分為無癥狀,1 分為偶有癥狀,2 分為間斷或輕微癥狀,3 分為癥狀明顯且持續發作。②對比兩組患者淚液分泌試驗(SIT)。應用5 mm×35 mm 的41 號Whatman 濾紙,將一端反折5 mm 放置在下瞼結膜囊中外1/3 處,剩下一端則保持下垂狀態,囑患者閉眼,5 min 后將濾紙取出,隨后測量浸濕長度(mm)。③對比兩組淚膜破裂時間(BUT)。要求室內無風,將1%熒光素鈉溶液滴于患者結膜囊內,通過裂隙燈鈷藍光觀察患者眨眼后的情況,測量第1 個自最后1 次瞬目后睜開眼到角膜處黑斑出現時間,記錄3 次后取平均值。④對比兩組患者角膜熒光素染色檢查(CFS)。繼續觀察患者裂隙燈鈷藍光下的角膜情況,分為顳下、顳上、鼻下和鼻上4 個象限。記錄各個部位是否有熒光素染色,總分12 分,0 分表示均無著染,1 分表示呈現點狀染,2 分表示小片狀染色,3 分則顯示塊狀染色。⑤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評判標準[7]:顯效為術后21 d 患者視力均較術前有顯著提高,眼壓較術前顯著降低,且術后21 d 各項檢查均正常;有效為術后21 d 患者視力均較術前稍有改善,眼壓較術前稍有降低,且術后21 d 各項檢查趨于正常;無效為患者病情無明顯變化??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應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DES 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3 d、7 d、14 d、21 d 的DE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DE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DES 評分比較(分,)
注:同組間與術前比較,*P<0.05。DES:主觀干燥異物感。
2.2 兩組患者SIT 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3 d、7 d、14 d、21 d 的SIT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IT 情況比較(mm/5 min,)

表2 兩組患者SIT 情況比較(mm/5 min,)
注:同組間與術前比較,*P<0.05。SIT:淚液分泌試驗。
2.3 兩組患者BUT 讀數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3 d、7 d、14 d、21 d 的BUT 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BUT 讀數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BUT 讀數比較(S,)
注:同組間與術前比較,*P<0.05。BUT:淚膜破裂時間。
2.4 兩組患者CFS 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3 d、7 d、14 d、21 d 的CF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CFS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CFS 評分比較(分,)
注:同組間與術前比較,*P<0.05。CFS:角膜熒光素染色檢查。
2.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白內障早期不會對患者視力造成較大影響,所以多數患者無法察覺,但隨著疾病的發展,逐漸導致患者視力減退,且部分患者表示患病期間常出現眼前固定性黑點,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8]。以往研究表明,白內障是全球第1 位致盲眼病,其發病率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年增高[9]。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超聲乳化術對于白內障的治療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開展,其具有手術時間短、切口小等優點。但超聲乳化術是一種有創的手術方式,需要將超乳探頭伸入術眼角膜的小切口內,從而擊碎渾濁的晶狀體和皮質,在此過程中,會對患者的淚膜和眼表產生一定的刺激,嚴重影響了手術的治療效果,且延長患者恢復的時間[10]。因此,對于手術切口的改良是降低手術刺激和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有研究表明,與切口為3.0 mm 的傳統超聲乳化術相比,1.8 mm 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術則減小了手術的切口,顯著降低了手術源性散光的發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手術對于患者的損傷,但相關報道較少[11]。故本研究旨在分析1.8 mm 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治療對白內障患者淚膜及眼表變化的影響。
淚膜屬于角膜表面的淚液組織,主要功能是保持眼睛處于保濕的狀態,起到潤滑結膜囊、使眼瞼開閉自如的作用,部分存在干眼癥的人群表示眨眼有異物感,說明其淚膜不完整或缺少潤滑劑[12]。同時淚膜的脂質層產生油膜,防止水液層蒸發較快,可以有效緩解眼干的癥狀。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DES 及CF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術后的BUT 大于對照組,說明1.8 mm 透明角膜切口較3.0 mm 切口更能顯著提高患者術后的舒適程度,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推測原因在于手術產生的組織水腫和炎癥反應、術后的眼部用藥等相關因素會影響淚膜的穩定性,而結膜杯狀細胞分泌的黏蛋白是維持淚膜穩定性的重要因素,手術切口較小,能夠顯著減少對杯狀細胞的損傷程度,從而延長淚膜破裂時間,降低患者不適程度。以往研究表明,在超聲乳化手術操作時也會對三叉神經的感覺支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導致角膜感覺和彎曲度的改變,促使淚膜界面張力發生改變、平衡遭到破壞[13]。而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的SIT 低于對照組,說明1.8 mm 切口較3.0 mm 切口較大的減少了對神經的損壞,從而降低手術對患者產生的影響。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總療效高于對照組,也間接證實了1.8 mm 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治療對白內障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對淚膜及眼表變化的影響較小。
綜上所述,對比傳統的3.0 mm 切口,1.8 mm 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術效果更加顯著,有效減少患者的不適癥狀,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