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靜,陳 誠
(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康復理療科,重慶 401220)
足底筋膜炎是一種炎癥反應,會使患者發生足跟痛,病因較多,均能夠改變患者的生物力學[1]。足底筋膜炎的相關危險因素較多,發病率也相對較高[2]。類固醇類藥物具有較強抗炎效果,足底筋膜炎患者通過局部輸注小劑量類固醇類藥物,可以抑制炎癥反應,控制病情。雖然醫學界肯定了類固醇藥物對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效果,但仍具有一定爭議,爭議內容即為類固醇藥物是否能夠引發脂肪墊萎縮及跖腱膜破裂還尚未可知,故當臨床中有其他治療方案替代時,首選其他方法[3]。近年來,可視化技術被不斷運用于足底筋膜炎的評估和治療中來,超聲引導下的關節和軟組織注射比傳統的“體表定位”注射更有效[4]。超聲引導可視化治療具有便捷、價廉、無輻射、短期內可重復的優點[5],該方法對足底筋膜炎進行治療,能明顯減小患者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提高臨床療效及安全性[6]。本次研究,選擇100 例足底筋膜炎患者,擬通過運用相關量表等指標對治療結果進行臨床評估,旨在探索一種簡單、經濟、安全、有效的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新療法,用以改善足底筋膜炎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促進患者康復提供臨床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1 月至8 月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收治的100 例足底筋膜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齡26~58 歲,平均年齡(48.16±2.31)歲。觀察組患者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齡28~57 歲,平均年齡(48.20±2.2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重慶市長壽區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足底筋膜炎的診斷標準[5];②壓痛點局限于跖腱膜附著處;③無類固醇激素使用禁忌證;④足底反復疼痛時間超過4 周;⑤保守治療無效,且符合介入治療條件;⑥跟骨結節附著處但無跟骨骨刺。排除標準: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史者。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復發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療:通過注射復發倍他米松注射液(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12,規格:1 mL/支)1 mL,1 次/d,間隔7 d 后,再行注射1 次,共注射2 次。觀察組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行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注射治療:超聲引導下行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注射。患者采取俯臥位,保持膝關節伸直,踝關節放于中立位,使用探頭對患者患側及健側的足底筋膜結合部進行來回掃描。通過對患者的患側、健側的足部足底筋膜厚度指標及重復性測量信度進行測量,進行展開分析。通過超聲引導,做神經阻滯,回抽無血即可注射2 mL 2%的利多卡因(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049,規格:5 mL∶0.1 g)。首先,通過超聲方法對跖筋膜的進針路線進行確認,確定實施平面內進針,根據病灶范圍,確定注射針回抽無血后,將藥物緩緩注射入其中。注射藥物包括:2.5 mL 透明質酸鈉(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36,規格:2 mL∶20 mg)及1.0 mL 二丙酸倍他米松[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760,規格:0.05%(以倍他米松計)],0.5 mL倍他米松磷酸鈉[ 馬鞍山豐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968,規格:含倍他米松磷酸鈉,按倍他米松(C22H29FO5)計4 mg]。1 次/d,間隔7 d 后,再行注射1 次,共注射2 次。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為臨床癥狀消失80%以上,有效為臨床癥狀消失60%~79%,無效為臨床癥狀消失59%以下。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目測類比評分:分值為0~10 分。0 分表示無痛;1~3 分表示輕微疼痛;4~6 分表示中度疼痛,影響睡眠;7~10分表示劇烈疼痛,無法忍受[6]。③足底筋膜厚度:通過超聲檢測,厚度越厚,則表示病情越嚴重。④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90~100 分表示優;75~89 分表示良;50~74 分表示尚可;49 分以下表示差[7]。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數據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目測類比評分比較從整體分析,兩組患者目測類比評分的組間、時間、交互效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組間/F時間/F交互=16.308/2 989.423/36.398,P組間/P時間/P交互=<0.001/<0.001/<0.001)。治療前及治療后7 d、30 d 兩組患者目測類比評分呈逐漸降低趨勢,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7 d、30 d 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目測類比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目測類比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后7 d 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足底筋膜厚度比較從整體分析,兩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的組間、時間、交互效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組間/F時間/F交互=10.705/2 996.381/83.704,P組間/P時間/P交互=0.001/<0.001/<0.001)。治療前及治療后7 d、30 d 兩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呈逐漸降低趨勢,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7 d、30 d 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足底筋膜厚度比較(mm,)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足底筋膜厚度比較(mm,)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后7 d 比較,#P<0.05。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比較從整體分析,兩組患者足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的組間、時間、交互效應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組間/F時間/F交互=51.607/5 274.545/291.184,P組間/P時間/P交互=<0.001/<0.001/<0.001)。治療前及治療后7 d、30 d 兩組患者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呈逐漸升高趨勢,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7 d、30 d 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后7 d 比較,#P<0.05。
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的肌腱經常遭受外力粗暴的撞擊或是經過長期地行走,所造成的肌腱疲勞而引起的筋膜炎癥,主要表現為局部酸痛,走路時頭重腳輕[7-8]。最典型表現為腳跟的酸痛和不適感,疼痛點常位于腳底近足跟部位,有時疼痛更嚴重,并持續性出現[9]。晨起后疼痛更加明顯,在走路過程后疼痛感更劇烈,最嚴重時即使站立或休息后仍出現嚴重疼痛。因此,臨床中需要采用有效措施進行治療[10]。
傳統臨床中,足底筋膜炎以保守治療為主。局部注射屬于頑固性足底筋膜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注射皮質類固醇是最常見的非手術治療方法[11-12]。但是因為足底筋膜炎發生后會引發炎癥反應,足底筋膜會逐漸趨于纖維化,并且厚度增加。類固醇激素雖然能夠起到良好的消炎鎮痛效果,能夠對炎癥及水腫反應進行快速控制[13-14],類固醇藥物使毛細血管的細胞膜的通透性大大降低,使局部的組織微循環功能得到有效促進,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但是因為患者的個體差異,無法得到長期的臨床療效。另外,傳統的注射治療非常盲目,只能依賴指壓足底激痛點進行注射[15-16]。
超聲引導下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注射治療在局部麻醉、神經阻滯及疼痛微創介入治療中發展迅速,相對于傳統引導方式,超聲在治療足底筋膜炎中顯示出極大的優點:準確、安全,且能產生可觀的經濟價值[17-18]。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足底筋膜炎通過超聲引導下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注射治療,可以有效提升臨床療效;觀察組的目測類比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超聲引導下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注射治療的患者不會產生強烈疼痛。原因在于:通過注射類固醇注射藥物治療,能夠對炎癥反應及水腫反應進行快速控制,所以,可以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是因為藥物的代謝特點及藥代動力學特點,類固醇藥物的治療作用效果持續時間較短;通過超聲引導下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注射類固醇藥物,可以將藥物精確地注射在炎癥處,并且可以對注射方位及藥物劑量進行隨時調整,進而將類固醇注射治療的有效性進行有效提升。觀察組的足底筋膜厚度低于對照組,觀察組AOFAS 踝-后足功能評分優于對照組,說明超聲引導下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注射治療患者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有效改善患者的踝-后足功能,其原因在于:透明質酸鈉通過超聲引導下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進行注射,可以充分發揮其抗炎效果,促進其細胞增殖,從而有效促進受損軸突及組織的再生,作用積極。另外,通過超聲引導下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注射透明質酸鈉,可以部分修復肌腱,還能夠有效鎮痛,為患者的長期治療提供有力依據。
綜上所述,在應用超聲引導下脛神經阻滯配合足底筋膜注射治療后,可以有效提升足底筋膜炎治療效果,并且能夠改善患者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