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良
(廣州市番禺區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廣州 51147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因心血管疾病致死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的40%以上[1]。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較嚴重的冠心病類型,起病急,患者因冠脈閉塞而引發心肌缺血,臨床多采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治療,以疏通狹窄、閉塞的冠脈管腔,起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效果[2]。但行PCI 造成的血管內皮損傷會加劇多種應激反應,并使得機體的血液凝聚水平提高,因此術后血栓風險、心臟不良事件(MACE)發生風險也較高[3]。基于此,為更好地預防術后MACE 的發生,改善預后,還需要加強圍術期對患者心肌及血管的保護。可通過術前、術后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預防術后血液凝聚,減輕機體高凝狀態,從而預防血栓產生,并減輕心肌及血管損傷。當前在臨床中,常應用的抗血小板藥物類型多樣,為了能夠有效改善預后,在抗血小板藥物應用及選擇上需更加謹慎。基于此,為進一步評估抗血小板藥物的作用,展開本次研究,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9 月至2021 年2 月廣州市番禺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200 例擬行PCI 術的ACS 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6 例,女性44 例;年齡45~75 歲,平均年齡(58.73±6.23)歲;病變類型:不穩定性65 例,非ST 段抬高22 例,ST 段抬高13 例;合并癥:高血壓38 例,糖尿病32 例,高血脂3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3 例,女性47 例;年齡46~74 歲,平均年齡(58.77±6.30)歲;病變類型:不穩定性63 例,非ST段抬高25 例,ST 段抬高12 例;合并癥:高血壓36 例,糖尿病33 例,高血脂3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州市番禺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治指南(2019)》[4]中關于ACS 的診斷標準;②符合PCI 術適應證。排除標準:①對試驗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②合并有研究者判斷存在影響試驗的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者;④合并非首次PCI 手術史及其他心臟手術史者。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降壓、調脂、抗凝、穩定斑塊、抗炎[ 術前阿司匹林腸溶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635,規格:25 mg×100 片/瓶)負荷量300 mg 合并術后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1 次/d] 等基礎治療,給予對照組氯吡格雷(揚子江藥業集團廣州海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479,規格:75 mg/片)治療。其中,PCI 術前給藥劑量300 mg,術后給藥劑量75 mg/d,均為1 次/d,口服用藥。觀察組給予替格瑞洛(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5020,規格:60 mg/片)治療。其中,PCI 術前給藥劑量180 mg/d,術后給藥劑量90 mg/d,均為1 次/d,口服用藥。兩組患者術后皆連續用藥12 個月。于術后6 個月展開隨訪調查,記錄患者MACE 發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后MACE 的發生率,包括再發心絞痛、再發性心肌梗死、血運重建、嚴重心律失常等。②比較兩組患者抗血小板治療前后各項檢測指標,包括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12反應單位(P2Y12reaction units,PRU)、肌鈣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改善情況。分別于抗血小板治療前和治療后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靜脈血6 mL,其中3 mL 置于抗凝管中-20 ℃左右保存;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儀[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準)字2013 第2401554 號,型號:PL-12]檢測MPAR、PRU。另3 mL 靜置30 min 后,用低速臺式離心機(上海盧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型號:TD4)3 000 r/min,離心10 min 后分離血清(-80 ℃保存),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奧林帕斯型號:Au5400),采用免疫熒光法測定血清cTnI 水平,免疫抑制法測定血清CK-MB 水平,試劑盒購于嘉興博泰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MACE 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MACE 發生率為1.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9.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MACE 發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檢測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MPAR、CK-MB 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RU、cTnI 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但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檢測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檢測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MPA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RU:P2Y12 反應單位;cTnI:肌鈣蛋白;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
ACS 病情復雜,患者本身或存在多血管內斑塊形成,PCI 手術應激還易加劇血液高凝狀態,所以術后MACE 發生風險較高[5-6]。基于此,在PCI 術前與術后還需要輔助藥物治療,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降低術后復發風險[7]。在抗血小板藥物選擇中,不同的藥物在用藥劑量、藥物起效、血小板功能恢復等要素上具有差異性[8]。目前在臨床中,首選氯吡格雷作為P2Y12抑制劑與阿司匹林聯合使用的方案,但因氯吡格雷口服生物利用度較差,起效緩慢,藥物應用后影響血小板功能恢復,長期用藥反而易造成缺血性事件的發生,加之其臨床療效存在較大個體間差異,使得新一代P2Y12拮抗劑的研發成為臨床研究急需解決的問題[9]。替格瑞洛作為一種新型的非噻吩并吡啶類P2Y12抑制劑,起效較快,且對抑制血液凝聚的效果更易預測,藥物應用后能夠達到更好的抑制作用,對血小板功能的影響也更小,在停藥后能夠及時促進凝血功能恢復[10]。研究顯示,替格瑞洛可顯著減少缺血事件的發生,且不增加大出血風險,基于此,現有指南將替格瑞洛作為首選P2Y12抑制劑[11-12]。
本次研究中,在藥物治療后,兩組患者的MPAR 水平皆降低,且觀察組更低(P<0.05)。MPAR 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MPAR 水平的提高也提示血栓風險。這提示在藥物抗血小板聚集中,觀察組達到的療效更好。PRU 反映血小板抑制功能。本研究中,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前,兩組患者PRU 水平較低,而PCI 術后,由于手術應激反應、血管內皮損傷等因素的影響,機體血液凝集加劇,因而PRU 水平普遍增高。而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后,通過阻斷血小板P2Y12受體的方式能夠抑制血液凝聚,從而降低PRU 水平。本研究結果指出,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PRU 水平更低。這說明抗血小板藥物應用后觀察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好。從藥理作用上分析,對照組使用的氯吡格雷需要通過酶代謝發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由于藥物起效較慢,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缺血風險。但觀察組使用的替格瑞洛能夠作用于血小板P2Y12受體,阻斷受體信號轉導,從而提高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所以觀察組PRU 水平更低[13]。cTnI與CK-MB 是臨床常用于心肌細胞損傷的診斷指標,通過對其動態監測,還能夠評估預后。由于ACS 患者病情具有復雜性,且PCI 術后也伴隨心肌細胞損傷的加重,所以在術后cTnI 水平普遍提高。而引發心肌細胞損傷的因素中,血小板聚集是成因之一,且由于支架或血管壁中有血栓形成,會影響心肌供血,可加重心肌細胞損傷。所以在PCI 術后,常需要配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藥物應用后能夠抑制心肌細胞損傷進程。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cTnI 與CK-MB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雙抗治療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患者服藥時間過長,部分患者依從性較差,而消化道出血也是部分患者停藥的原因之一[14]。本試驗過程受試者雖完成了規定方案治療,但未進行不良反應統計分析。
綜上所述,ACS 患者行PCI 治療,圍術期需配合藥物干預,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術后MACE 事件發生。在抗血小板藥物的選擇上,替格瑞洛的應用有更顯著價值,能夠有效改善預后,值得采用。今后可進一步統計分析長期服用替格瑞洛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為臨床應用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