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軍,董 晉
(濟南市長清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腫瘤科,山東 濟南 250300)
胃穿孔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其屬于消化道潰瘍所引發的常見并發癥中的一種[1]。針對急性穿孔患者而言,發病后需要及時接受科學有效的治療,目前開腹修補術是臨床上最為常見和常用的治療方式[2]。但該方法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創傷,可能還會引發一系列的術后并發癥,從而影響到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和術后康復效果。伴隨著腹腔鏡技術在醫學領域內的發展,臨床上治療胃穿孔的方法也愈發的多樣化,且臨床療效也更加顯著[3]。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采取經腹腔鏡胃腸穿孔修補術對胃穿孔患者進行干預,分析此種方法對于患者胃腸動力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2 月至2022 年1 月濟南市長清區人民醫院收治的66 例胃穿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手術組和結合手術組,各33 例。常規手術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3 例;年齡31~67 歲,平均年齡(49.68±1.64)歲。結合手術組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12 例;年齡32~68 歲,平均年齡(50.12±1.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濟南市長清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穿孔診斷標準[4],且經腹部X 線平片確診;②胃腸無惡性病變、無惡性腫瘤者;③有手術指征者。排除標準:①喪失自主意識及自主行為能力者;②患有精神類疾病者。
1.2 手術方法常規手術組:采取傳統的開腹穿孔修補術對本組患者進行治療,操作方法如下:選擇患者上腹正中切口或者探查切口作為手術切口。打開切口后,由術者結合胃腸穿孔的位置、穿孔的大小、腹腔粘連程度、腹腔污染情況,并根據術中探查情況,完成傳統的開腹穿孔修補術。術中放置引流管,術后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
結合手術組:對本組患者實施經腹腔鏡胃腸穿孔修補術治療,詳細操作方法可分為以下步驟:術前,由護士調整患者的體位,將其置于右斜臥位并保持。在給予患者麻醉處理后,在其臍下邊緣處做1 個10 mm 左右的弧形手術切口,由醫務人員為患者建立起氣腹,根據患者的穿孔部位確定其他操作孔的位置。在操作孔確定下來之后,將腹腔鏡置于患者體內。醫師需要在腹腔鏡的幫助下對患者的腹腔進行仔細地觀察,盡快確定出患者發生胃穿孔的位置。綜合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在完成病理活檢后,對患者的穿孔處進行修補。完成后進行縫合,通過腹腔鏡對引流管的放置位置進行觀察,直至滿意后進行固定,方可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①對兩組患者的胃腸動力恢復情況進行統計,統計指標主要包括患者腸鳴音的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與住院總時間,以上指標用時越少代表患者的恢復速度越快,即情況越好。②分別于手術前、術后1 h、術后24 h 時采集患者晨起靜脈血液樣本量5 mL,以3 000 r/min 離心10 min,取其中2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胃泌素,評估胃腸激素水平。③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以上兩個指標越低代表手術治療的效果越理想。④以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為評估依據,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疼痛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該量表共計10 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情況越嚴重[5]。⑤采集兩組患者術后的血液樣本,方法同②,取上清液3 mL 對其炎癥指標進行檢測,炎癥指標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注意避免溶血或脂血情況。通過散射比濁法檢驗hs-CRP,通過電化學發光法檢驗IL-6、TNF-α。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胃腸動力恢復情況比較與常規手術組的患者相比,結合手術組患者術后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住院總時間均顯著更短,其恢復速度更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胃腸動力恢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胃腸動力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術前,兩組患者的胃腸激素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h、24 h 時,兩組患者的胃腸激素水平明顯高于術前,且結合手術組患者更高于常規手術組,其恢復效果更加理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pg/mL,)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pg/mL,)
注:與術前相比,*P<0.05。
2.3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結合手術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常規手術組,其手術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
2.4 兩組患者術后的IL-6、TNF-α 及hs-CRP 水平比較與常規手術組的患者相比,結合手術組患者術后的IL-6、TNF-α 及hs-CRP 水平均顯著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的IL-6、TNF-α 及hs-CRP 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的IL-6、TNF-α 及hs-CRP 水平比較()
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hs-CRP:超敏C 反應蛋白。
2.5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疼痛VAS 評分比較術前,兩組患者的疼痛VA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疼痛VAS 評分明顯低于術前,且結合手術組患者更低于常規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疼痛VAS 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疼痛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術前相比,*P<0.05。VAS:視覺模擬評分。
胃腸穿孔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胃腸道潰瘍、腫瘤、血液供應障礙、外傷、感染等因素造成患者的胃或腸壁發生穿孔,導致胃腸內容物漏入腹腔內所誘發的一種急腹癥。患者發病后通常會表現出突發劇烈腹痛,繼而表現出彌漫性腹膜炎的相關癥狀[6-7]。確診后應當對該類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臨床治療,例如胃腸減壓、抗生素藥物及手術干預等。隨著腹腔鏡技術在臨床領域中的不斷應用和發展,臨床手術方式也逐漸變得多樣化。經腹腔鏡胃腸穿孔修補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一系列的優勢,能夠避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手術過程中受到過度的創傷[8]。同時,腹腔鏡手術也可以較好地符合微創手術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提高其整體的治療效果[9-10]。而開腹手術在對胃腸穿孔的患者進行修補的過程中,會對其機體造成較大的創傷切口,且存在于腸間、盆腔中的積液難以通過該手術得到徹底的清除,延長了患者術后的愈合時間;同時還會提高創口感染的可能性,誘發一系列的并發癥,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11]。腹腔鏡治療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則存在著諸多優勢:在對患者實施手術的過程中,醫師利用腹腔鏡可以準確地探查出患者胃腸發生穿孔的位置,避免盲目地開腹手術,而且腹腔鏡具有較為廣泛的探查范圍,能夠幫助醫師探查到傳統開腹手術無法探及的位置,幫助醫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患者發生病變的具體情況;腹腔鏡修補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口較小,且術中的出血量也更少,患者術后恢復的速度更快,且疼痛感能夠更快得到緩解,有利于增強患者的舒適感;腹腔鏡手術的創口小,能夠有效避免患者體內的臟器在手術過程中的暴露時間,可有效降低腸梗阻、腸粘連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手術過程中建立的氣腹也可以擴大醫師對于腹腔內的視野,有利于其徹底清除患者腹腔內的滲出物,避免術后腹腔感染的可能。總而言之,相較于傳統方法而言,在對胃腸穿孔患者實施經腹腔鏡胃腸穿孔修補術時不會對患者內臟造成過大的干擾,也不會對患者的腹壁造成切口性創傷,美觀性更好,患者的接受程度更高,能夠提高其治療效果及預后效果,同時還能避免治療的盲目性,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12]。
根據本研究結果可知:術前,兩組患者的胃腸激素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h、24 h 時,結合手術組患者的胃腸激素水平明顯高于常規手術組患者,說明運用經腹腔鏡胃腸穿孔修補術干預能夠改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恢復效果更加理想。產生此情況的原因可能與此術式創傷性小,對機體的刺激較小有關;另外,結合手術組患者術后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總時間、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VAS 評分及各項炎癥指標均顯著更短或更低(P<0.05)。由此可見,對胃穿孔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能夠獲得更加顯著的臨床療效,降低對患者身心造成的創傷,加速其術后恢復進程,具有較為明顯的臨床應用優勢。產生此情況的原因可能與腹腔鏡胃腸穿孔修補術對機體的損傷較小、更利于術后切口愈合有關;同時,還與經腹腔鏡可準確定位處理病變部位,徹底清除腹腔內炎性滲出物,從而可改善炎癥指標水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有關。
綜上所述,相較于常規開腹手術而言,采取經腹腔鏡胃腸穿孔修補術對胃穿孔患者進行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胃動力情況及胃腸激素水平;同時能夠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等,效果明顯高于常規開腹法,值得將其應用在臨床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