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敏,劉一鵬,何維維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廣東 深圳 51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慢阻肺,多發(fā)于老年人群,主要是由呼吸道長期存在慢性炎癥而引發(fā)的疾病,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特征[1]。COPD 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慢性咳嗽、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咳痰等,其具有病程長、病情反復發(fā)作、發(fā)病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特點,影響患者身心健康[2]。由于COPD 患者氣道分泌物排出受限,極易引起呼吸道感染,長期如此可發(fā)展為呼吸衰竭,若不進行及時治療,會增加患者死亡風險,危及患者生命健康[3]。當前臨床多采用傳統(tǒng)機械通氣治療,雖然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由于其氣管內置管方式,具有侵入性、創(chuàng)傷性,會對患者氣道造成損傷,長時間插管,極易誘發(fā)各種并發(fā)癥,導致疾病加重,不利于患者預后康復[4]?;诖耍狙芯窟x取80 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探討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及機制。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7 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接收的80 例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齡46~61歲,平均年齡(52.94±5.06)歲;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4.83±1.08)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齡45~60 歲,平均年齡(52.5±5.03)歲;病程3~9 年,平均病程(4.56±1.0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和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訂同意書。本研究經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5]中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有自主呼吸,無胃腸脹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障礙者;②多器官功能衰竭者;③既往使用過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者;④存在嚴重基礎疾病者;⑤存在惡性腫瘤者;⑥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者。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如祛痰劑、抗感染、支氣管擴張藥、解痙平喘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如出現(xiàn)危急情況,及時通知醫(yī)師進行救治。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上采用呼吸機(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SV800)進行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首先指導患者采取舒適且不影響治療的體位,選取合適的面罩,呼吸機設置通氣模式,設置參數(shù),設定模式為S/T,呼吸頻率設定為每次13~15 min/次,氧流量設定為3~6 L/min,潮氣量6~10 mL/kg、呼氣壓為0.3~0.5 kPa、吸氣壓為2.5 kPa,調節(jié)呼吸壓維持在4~6 cmH2O(1 cmH2O=0.098 kPa),呼吸比例設為1∶1.5,氧氣濃度設為80%,按照患者病情,對氧流量和濃度有效的適宜調整。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指標:住院時間、癥狀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機械通氣時間。②臨床療效:分為有效、顯效、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肺功能、血氣水平好轉,不再需要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改善,肺功能、血氣水平呈現(xiàn)好轉趨勢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肺功能、血氣水平無改善,甚至出現(xiàn)加重等情況分為無效。③血氣指標:采集患者動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美國沃芬,型號:GEM Premier 4000/GEM Premier 3500)檢測,指標包括血氧飽和度(SaO2)、血酸堿度(pH)、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④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檢測儀(瑞士ndd EasyOne,型號:2001)檢測,指標包括呼氣峰流速(PEF)、1 s 用力呼氣容積(FEV1)、1 s 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吸頻率(RR)。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包括咽喉不適、口干、皮疹、聲音嘶啞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癥狀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d,)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d,)
2.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氣指標均得到改善,觀察組患者SaO2、pH 值、PaO2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P<0.05。SaO2:血氧飽和度;pH:血酸堿度;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O2:動脈血氧分壓。1 mmHg=0.133 kPa。
2.4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肺功能相關指標均有所改善,觀察組患者PEF、FEV1、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RR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P<0.05。PEF:呼氣峰流速;FEV1:1 s 用力呼氣容積;FEV1/FVC:1 s 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RR:呼吸頻率。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5.00%)與對照組(12.5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增長,COPD 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該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呼吸道受限的慢性炎性病變,該病起病迅速、死亡率高,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6]。研究報道[7],COPD 發(fā)病機制可能與吸煙、空氣感染、遺傳、呼吸道感染、慢性氣道感染等因素有關。COPD 患者一旦發(fā)病,氣道內存在炎癥反應,肺部長時間受炎癥侵蝕,肺通氣功能受損害,從而導致心肺功能衰退、血氧異常,引發(fā)呼吸衰竭。據(jù)相關研究調查顯示[8],全球疾病死亡率中COPD 位居第4 位,呼吸衰竭為常見死亡原因。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治療COPD 合并呼吸衰竭至關重要。
目前臨床常規(guī)治療方式大多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對癥治療,如給予擴張支氣管、平喘等治療,但臨床效果不太理想。隨著我國的科技醫(yī)藥的迅速發(fā)展,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取得了較為良好的臨床效果。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顧名思義,屬于對患者無創(chuàng)治療,無需進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侵入性操作,其主要經過面罩通氣模式,降低機體創(chuàng)傷性與肺部感染率,改善通氣、換氣,減少呼吸機依賴性,改善患者預后、益于康復。郭淑娟[9]研究結果報道,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效果顯著,可改善其肺功能、動脈血氣指標,有助于患者的康復。李卉[10]報道,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可改善其肺功能水平,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指標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時間;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SaO2、pH 值、PaO2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PEF、FEV1、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RR 低于對照組;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COPD 合并呼吸衰竭可改善血氣與呼吸功能水平,縮短住院時間,治療效果顯著,與上述文獻結論相類似,驗證了其研究結果。究其原因,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方式經過口鼻面罩通氣,吸氣壓作為壓力克服氣道阻力,與內源性呼氣末正壓相抵抗,肺泡通氣量得到增加,可維持氣道結構,使通氣與血流兩者協(xié)調性得到改善,改善缺氧狀態(tài)與CO2潴留,糾正機體酸堿平衡、減輕呼吸肌負擔,從而達到緩解病情的效果。
綜上所述,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可有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與機械通氣時間,改善動脈血氣和肺功能,臨床治療效果確切,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