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丹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科,江蘇 徐州 221000)
上呼吸道感染為感染性疾病,是呼吸系統常見病,兒童發病率較高,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鼻塞、咳嗽、發熱等,會增加患兒的不適感[1]。臨床在患兒發病第一時間給予其對癥治療,可有效遏制病情發展,降低肺炎、腦膜炎等疾病的發生率。針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臨床的治療方案為抗病毒類、抗生素等藥物治療,延緩患兒病情發展,但由于兒童身體機能較為薄弱,服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過程中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影響著患兒的治療效果[2]。為了縮短患兒的治療周期、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情控制效果,可在患兒接受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輔助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為中藥制劑,在由病毒感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治療中發揮自身功效,即清熱解毒、抗炎消腫的功效,強化治療效果。有學者認為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對患兒的刺激性較小,患兒不會產生耐藥性,具有一定優勢[3]。鑒于此,本文以85 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開展對照研究,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85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2 例)和對照組(43 例)。觀察組患兒中男性25 例,女性17 例;年齡3~6 歲,平均年齡(4.92±0.26)歲;病程18~29 h,平均病程(24.62±2.71)h;體溫37~40 ℃,平均體溫(38.31±1.28)℃。對照組患兒中男性23 例,女性20 例;年齡3~6 歲,平均年齡(4.96±0.25)歲;病程18~30 h,平均病程(24.52±2.65)h;體溫37~40 ℃,平均體溫(38.26±1.21)℃。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本研究經徐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兒童普通感冒規范診治專家共識(2013 年)》診斷標準[4],臨床癥狀表現為鼻塞、咳嗽、發熱等;②血常規顯示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均減少,淋巴細胞增加。排除標準:①合并慢性呼吸道感染;②合并其他傳染病;③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2 治療方法患兒入院后,給予患兒物理降溫,引導患兒多飲水,食用流質、半流質食物,并保障患兒得到充足的睡眠。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顆粒及頭孢克洛干混懸劑治療,利巴韋林顆粒(四川百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1023508,規格:50 mg)3~3.5 mg/次,3 次/d;頭孢克洛干混懸劑(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3029,規格:1.5 g)每次6~7 mg/次,3 次/d,5 d 為1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觀察組采用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輔助治療: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095,規格:每支裝10 mL(相當于飲片10.01 g)]:依據患兒實際情況酌情減量,采取口服方式治療,10 mL/次,3 次/d。5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退熱時間、鼻塞與腹瀉消失時間。②炎癥因子:指標選擇血清淀粉樣蛋白A、外周血白細胞計數、C 反應蛋白,于患兒治療前、治療兩療程后抽取患兒空腹肘靜脈血,約3 mL,低速離心3 000 r/min 處理3 min。以免疫比濁法測定C 反應蛋白,以XS-500i 型血球儀測定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以膠體金法測定血清淀粉樣蛋白A。③免疫因子:抽取患兒空腹肘靜脈血約3 mL,低速離心3 000 r/min 處理3 min。選擇指標為CD3+、CD4+、CD4+/CD8+,采用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型號:FACS-Calibur)檢測。④不良反應統計:惡心、腹瀉、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以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行[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鼻塞與腹瀉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h,)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h,)
2.2 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水平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患兒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SAA:血清淀粉樣蛋白A;WBC:外周血白細胞計數;CRP:C 反應蛋白。
2.3 兩組患兒免疫因子水平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免疫因子水平均高于治療前,觀察組患兒免疫因子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免疫因子水平對比()

表3 兩組患兒免疫因子水平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對比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對比[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外鼻孔至環狀軟骨下緣部的急性炎癥總稱,多由病毒引起。誘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多樣,主要包含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等;有一小部分患者則是因細菌所致,最常見的細菌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5]。兒童身體發育不成熟,抵抗力較為薄弱,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發病急,需短時間內接受對癥治療,控制病情。若不能有效控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情,則可能誘發腦膜炎、肺炎等疾病,危害患兒的生命健康。臨床針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治療方案多為藥物治療,為患兒提供抗感染藥物,即利巴韋林顆粒及頭孢克洛干混懸劑治療,但在患兒接受治療過程中,藥物消滅病原體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組織產生一定程度的損害,進而影響患兒發育[6-7]。利巴韋林是廣譜抗病毒藥物,對多種DNA、RNA 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并對肌苷酸轉換為鳥苷酸的過程產生阻斷作用。頭孢克洛干混懸劑為常見抗菌藥物,為口服制劑,其抗菌譜較為廣泛,滅菌效果顯著,有效抑制大腸桿菌、肺炎球菌、鏈球菌屬等致病菌,但長期服用藥物患兒也會產生耐藥性,降低抗感染藥物的治療效果。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療中,經利巴韋林顆粒及頭孢克洛干混懸劑對癥治療,患兒病情得到控制,為強化患兒的臨床療效,為患兒提供中藥制劑治療。在中醫學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歸屬“感冒”“傷風”范疇,病位在肺,涉及到肝、脾;病因多為風熱外邪侵襲,治療原則為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本項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鼻塞與腹瀉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經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輔助治療的患兒,其退熱時間、鼻塞與腹瀉消失時間明顯縮短,由此說明,采用利巴韋林顆粒及頭孢克洛干混懸劑治療,患兒臨床癥狀得到緩解。究其原因,利巴韋林進入機體發生磷酸化,形成利巴韋林三磷酸、利巴韋林單磷酸,對酶活性產生抑制作用,即病毒RNA 多聚酶、肌苷單磷酸脫氫酶,促使鳥苷三磷酸水平降低,截斷病毒的復制,達到消滅病毒的目的,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病情[8]。頭孢克洛干混懸劑進入機體后,被腸道吸收,分布全身組織,起效快,尤其針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療[9]。在接受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為患兒提供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治療,實現病情的快速控制,臨床效果顯著,蒲地藍消炎口服液中藥成分包含蒲公英、苦地丁、板藍根、黃芩,諸藥共用發揮抗病毒、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1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病后,機體炎癥反應較為明顯,可以SAA、WBC、CRP 炎癥因子水平評估患兒用藥后的炎癥反應控制情況,經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輔助治療的患兒SAA、WBC、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充分發揮抗病毒、抗菌作用,控制機體炎癥反應程度;其中蒲公英具有清熱化毒、明目清肝的功效,內含菊糖、甾醇、膽堿、果膠等成分,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產生抑制作用,發揮較強的抗病毒作用;苦地丁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內含香豆精、地丁素等成分,對多種病毒、細菌均產生抑制作用,阻斷病毒復制;板藍根具有涼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內含β-谷甾醇、靛玉紅、靛藍等成分,對流感病毒、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均產生強烈的抑制作用,同時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黃芩具有抗菌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內含黃芩酮、黃芩素等成分,阻止多種病原體,如亞洲甲型流感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增殖,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11]。觀察組患兒免疫因子水平高于對照組,輔助治療可增強患兒免疫功能,促進患兒健康成長。由于蒲地藍消炎口服液中含有板藍根成分,在增強患兒免疫力方面發揮作用。
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較輕,發生率低于于對照組。由于兒童體質不同,8 例對照組患兒發生不良反應。頭孢克洛干混懸劑生物利用度高,治療效果更佳,及時控制病情,減輕疾病對患兒造成的不利影響,但依然會出現不良反應,不利于患兒的康復;而輔助治療組患兒僅有1 例,由此說明,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對于患兒的刺激性小,不會增加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提供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治療,可縮短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減輕臨床癥狀帶來的不適感,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炎癥反應,提高免疫因子水平,具有應用意義。